希望已經熄滅,對書的熱愛尚有餘燼丨2019年讀書生活


希望已經熄滅,對書的熱愛尚有餘燼丨2019年讀書生活

(每年年末,我都會總結一年的讀書心得,寫成文章發表,給自己交代,也給讀者以啟發。疫情尚未過去,很多人足不出戶,正是讀書的難得機會。願此篇總結對大家有用,從中可以揀選幾本覺得可讀的作品。未來的希望越發渺茫,然而書卻不可輕易放下。因為讀書是善待自己的人生方式。)

西閃/文

“我對變革的力量不再抱有幻想”,詹姆斯·斯科特寫道,“希望已經熄滅”。此話出自《六論自發性》,是我在2019年認真閱讀的最後一本書。不知為什麼,那直言不諱的絕望打動了我。

盤點2019年的讀書生活,所讀之書依舊是一個常量,不多不少。只是一年裡所讀的題材卻形形色色難以歸納。我讀了阿城的《洛書河圖》,也讀了貓膩的《將夜》;我讀了洪濤的《與古今政治》,也讀過周燮藩等人編著的《蘇菲之道:伊斯蘭神秘主義研究》;我隨瑪莎·斯托特研究反社會人格,也在卡爾·施米特與恩斯特·雲格爾的書信裡斟酌。


希望已經熄滅,對書的熱愛尚有餘燼丨2019年讀書生活


漫無目的的閱讀,並非真正的隨心所欲,而是茫然若失的困惑。這種複雜的情緒,最能在張新穎的《沈從文的後半生》裡找到共鳴。相比之下《沈從文的前半生》顯得單薄了一些,金介甫的《沈從文傳》是更好的參詳。

在任何時代,文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歲月靜好。在《行者詭道》裡,歷史學家娜塔莉·澤蒙·戴維斯刻畫了一個16世紀的文人。他被迫在勢不兩立的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之間掙扎、隱匿以及創作的故事。《卡爾·施米特/恩斯特·雲格爾書信集》則揭示了知識分子的另一種掙扎——在失敗與重建之際,在新與舊之間。


希望已經熄滅,對書的熱愛尚有餘燼丨2019年讀書生活


洪濤的《與古今政治》談論的一個主題也是新與舊。作者借《格列佛遊記》中的一段話表達了對“新”的擔憂。因為在“新”的國度裡,人人都可能蛻變成探測人心的“偵探、見證人、告密者、上訴人、檢舉者、證人和他們的爪牙”。正是基於同樣的擔憂,喬治·奧威爾才會說,斯威夫特是他最推崇的作家,毫無保留。

如果要歸類,可以和斯威夫特、奧威爾相提並論的不能少了法國思想家雷蒙·阿隆。增訂之後的《雷蒙·阿隆回憶錄》比以前的版本質量有所提高,值得再讀。同為回憶錄,《余英時回憶錄》沒多少新內容,但不失觀察知識分子的另一個途徑。司徒雷登的《在華五十年》很重要,但過於單薄。美國曆史學家舒衡哲的口述《回家的路:我與中國》也有價值。因為她回溯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曾幾何時,她是激進的左翼人士,而今卻是一個嚴守戒律的猶太人。很有意思的是,我恰好讀了以色列歷史學家施羅德·桑德的一本書,書名就像在回應舒衡哲,題為《我為何放棄做猶太人》。加拿大學者葉禮庭著有精彩的《伯林傳》,他的《火與燼》也不乏亮點。知識分子介入政治的例子不少,但幾乎沒有人以親身經歷來探討其中的得與失。

與這些嚴肅探討相比,李洱描寫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長篇小說《應物兄》不堪一提。讀完這部賣弄、空洞與冗長的東西,我給媒體寫了一篇書評,有如泥牛入海不知所終。


希望已經熄滅,對書的熱愛尚有餘燼丨2019年讀書生活


以個人經驗為土壤的寫作往往更加迷人。翟永明的《畢竟流行去》和西門媚的《食光機》是我在2019年的收穫。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的閱讀同樣值得我重視。在一次旅行中,一位朋友向我推薦了他在獄中四年閱讀的書。其中一本姚念慈著的《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我讀了也很有收穫。

在渺小的個體與宏大的世界之間,很難尋找到明確的因果關係。《永遠的現在時》提供的則是一個罕見的例外。在這本書中,神經科學家蘇珊·科金講述了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失憶症患者亨利·古塔斯·莫萊森。這個人以他的命運改變了醫學乃至整個認知科學的面貌。

相較而言,布萊恩·斯科姆斯的《社會動力學》反倒顯得蒼白。用博弈論的單一工具真能闡釋個體與宏觀的關係嗎?我越來越懷疑。德國思想家韓炳哲出了一系列討論宏觀社會的書,《在群中》我覺得不錯。威廉·多姆霍夫所著的《誰統治美國?》在今天仍有意義。


希望已經熄滅,對書的熱愛尚有餘燼丨2019年讀書生活


懷疑是我一向對歷史書籍少有熱情的原因。矛盾的是,2019年曆史書籍我讀得不少。《歷史與記憶中的第三帝國》《企鵝歐洲史》《巴爾幹五百年》《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命運攸關的抉擇》《戰爭的原因》等,均屬此類。只不過,每每讀史,我都下意識地用美國曆史學家柯文的辦法檢視內容。在《歷史三調》中柯文強調,所謂歷史,很可能是三種不同的聲音組成的復調。它們分別是事件、經歷和神話。

還有一些書是我寫作的資料。擇其要者有《觀看的方法》(吉莉恩·羅斯著)、《夢幻之地》(庫爾特·安德森著)、《美國的代價》(詹姆斯·賴森著)、《笛卡爾的錯誤》(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著)、《“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田曉菲編譯)、《貪婪的大腦》(丹尼爾·博爾著)、《當良知沉睡》(瑪莎·斯托特著)、《人類的榮耀》(邁克爾·加扎尼加著)、《製造大片》(愛德華·傑·艾普斯坦著)、《科舉》(宮崎市定著)、《虛構的猶太民族》(施羅默·桑德)、《流言》(R. L. 羅斯諾等著)、《凱恩斯大戰哈耶克》(尼古拉斯•韋普肖特著)。


希望已經熄滅,對書的熱愛尚有餘燼丨2019年讀書生活


接近年底,我還在Kindle上讀了一些消遣的網絡小說。其中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貓膩的《將夜》、Priest的《有匪》在此一提,真的能幫我放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