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掃地僧”張益唐:送快遞、端盤子…58歲才獲成功

近期消息:著名華人數學家、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的張益唐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這位恢復高考後最早的北大數學系畢業生,輾轉半生,又回到了燕園。

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發表了一篇題為《素數間的有界間隔》的論文。論文發表後,榮譽如期而至,張益唐先後獲得2014年“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還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聘為終身教授。

在此之前,年近六十的他只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大學講師。

6年前,一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被數學界最高期刊《數學年刊》強烈推薦發表之後,這個沉寂了三十年的人,瞬時成為了數學界的傳奇。

《數學年刊》出了名的嚴格,幾乎所有論文,都要經過1到2年的審核,而張益唐的論文在三個星期後,就被雜誌採納了。

他的審稿人是數論界的頂級專家伊萬尼克,他罕見地公開了自己審稿人的身份,高調地表示:“這是一個有歷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極了。”伊萬尼克說:“他的論文將引發持續性的優化和雪崩式的改進。”哈佛教授馬祖爾表示:“為他的堅韌、勇敢和獨立而感動”……

但誰能想到,在被世界認可之前,這位學術卓越的數學家,竟半生漂泊在外,一直默默無聞。

1955年出生於上海,文革期間隨母親下鄉讀幹校,9歲他開始研究勾股定理,對所有的數學猜想充滿好奇。那個特殊年代取消了大學制度,迫不得已,他只能去北京的鎖具廠當工人。1978年高考恢復,他匆匆地考了一次,成績不太理想,但第二年重新再考,他卻敲開了北大的門。

數學系是他唯一的選擇,那時候,他是北大數學系最出名的才子,同班同學王小東說:“在我心裡,他是唯一一個數學天分比我高的。”

張益唐靠前第二排,左手邊第二個

以優異的成績本科畢業,又順利在北大完成碩士學業,甚至時任校長的丁石孫,都極力推薦他去美國深造。

他在普渡大學就讀博士,臺裔導師通過了他的論文,卻不肯為他寫推薦信。這讓張益唐幾乎無法畢業。

成名之後,他閉口不談當年和導師的過往,即使對最親密的朋友也緘口,說道“這個事情就過去了,我不想談。”

沒有成就,他拒絕了丁石孫校長請他執教北大的邀請。這個決定他沒有解釋過,但是朋友們看得出來,他在爭一口氣。

不搞學術了,還是要生存。朋友在肯塔基州開了一家賽百味,知道他的境況後邀請他過去幫忙。

送快遞,端盤子,在汽車旅館做小工,賽百味做收銀員,沒有固定收入,他只能住在朋友房子的地下室裡。

48歲時,他和一位山東姑娘結了婚,但是婚後不常在一起。妻子知道他需要孤獨,她不理解他的研究,但是理解他的為人,她能做的就是不去妨礙他。

孤獨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選擇。張益唐就是那個選擇了孤獨的人。

可與傳統意義上的天才狂人不同,他並不是苦行僧,有很多愛好,甚至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他極愛俄羅斯文學和古典音樂,對武俠世界也頗有高論。他對文學、歷史、政治的談論,使朋友常常為他驚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傾倒。

1998年,北大校友、數學家葛力明把他介紹給新罕布什爾大學擔任講師。講師做了十四年,一直到2012年。

那一天去看朋友音樂會的排練,出發前二十分鐘,他去朋友家後院散步,後院經常有小鹿出沒,他想看看鹿會不會來。他坐在樹下沒有等到鹿,卻等到了一絲頓悟的靈感,彷彿就在那個瞬間,他感覺自己跨越了擋在孿生素數面前的那根髮絲。

後來他什麼也沒說,還直接和朋友去了音樂會。回去之後的幾個月裡,《素數間的有界距離》問世了。

2012年,張益唐完成了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並開展了幾個月枯燥的系統性檢查。

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將論文投給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此時他58歲。

蟄伏三十年,無人理解,不受認可。

天賦可以承擔短暫的精彩,

但唯有堅持,

才能賦予永恆以改變。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64歲的張益唐這樣形容自己。

轉自:北京大學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