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北大數學奇才,50多歲工作沒著落,58歲舉世震驚

我的心很平靜,我不大關心金錢和榮譽,我喜歡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是成名後別人問及張益唐的回答。我們正處於喧囂的社會,急需這樣的心境。比如投資創業、工作學習,我們何嘗不是日日夜夜想著如何速成,當你仰望星空時,留一片寂靜給自己的內心。

北大數學奇才,50多歲工作沒著落,58歲舉世震驚

當你凝視星空的時候,星空也正凝視著你



在作出巨大數學貢獻的他已經接近60歲,而在此之前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講師,他就是數學奇才張益唐。張益唐於1955年出生於北京,1978年考進了北京大學數學系,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學生。4年的北大學習為張益唐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1982年畢業後跟隨著名數論專家潘承彪讀了3年的碩士。1985年去了美國名校普渡大學讀博士,成為抗日名將孫立人和物理學家鄧稼先的校友。如此優越的背景精力,本該燦爛地過一生,可是50多歲了工作還沒有著落,這是為什麼呢?

北大數學奇才,50多歲工作沒著落,58歲舉世震驚

做自己想做的,有什麼不快樂呢

張益唐一輩子只做大問題、不為小問題折腰的風格,這導致他在普渡的六七年不堪回首的時光。他的博士導師是代數專家莫宗堅,導師的研究領域是雅可比猜想,可是苦幹了7年,結果乏善可陳。眼界極高的張益唐不屑把博士論文結果整理出來發表。於是和導師的關係搞得一塌糊塗,甚至畢業後導師連一封推薦信都不願意寫,這直接導致博士畢業的張益唐註定要顛沛流離。終於在北大校友的幫助下落腳新罕布什爾大學做講師,名為講師,比起研究系列的教授、副教授的待遇差多了,而且相當於散工,幹得不好隨時被攆走,沒有任何保障。但能回到學校,那個他曾經熟悉的地方,為他後來的數學突破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北大數學奇才,50多歲工作沒著落,58歲舉世震驚

做我的猜想,與金錢無關

在經歷了14年的辛酸歷程,在2013年4月17日,一篇數論論文被投遞到純粹數學領域最著名的刊物《數學年刊》。在不到1個月時間,論文所涉及領域的頂級專家罕有地暴露自己審稿人的身份,並向外界宣佈:“這是一個有歷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極了”。這位評審人就是當今最頂級的解析數論專家亨利·伊萬尼克。之後,在2013年5月14日,《自然》在“突破性新聞”欄目裡宣佈一個數學界的重大猜想被敲開了大門。5月18日,《數學年刊》創刊130年來最快接受論文的紀錄誕生了,這是一篇多麼精彩的論文呀。

張益唐所做的工作就是“孿生素數猜想”。素數指的是那些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數,比如5、7、11、19等,孿生素數是指差為2的素數對,即p和p+2同為素數,比如(3,5)、(5,7)、(11,13)、(17,19)等。100以內有8個孿生素數對,隨著數的變大,可以觀察到的孿生素數會越來越少。截止2011年,人們發現最大的孿生素數共有20多萬位數,但如果這個數再往後面查詢一組孿生素數的話至少要兩年的時間。張益唐在《數學年刊》上發表《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的文章,證明了存在無數多個素數對(p, q),其中每一對中的素數之差,即p和q的距離,不超過七千萬,怎麼形容呢?以前是毫無頭緒挨個挨個查詢,現在張益唐的貢獻是提供並證明了這個思路,可以把數據範圍有效地排查出來。把大海撈針的力氣活縮短到在水塘裡撈針,轟動了整個數學界。也許更轟動的是在此之前他還是個默默無聞的臨時工講師,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芬芳。

北大數學奇才,50多歲工作沒著落,58歲舉世震驚

天道酬勤

那一句“我的心很平靜,我不大關心金錢和榮譽,我喜歡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又是一句多麼富有閱歷的話語呀,願大家不再迷茫中找尋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