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寧可在美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後來怎麼樣了?

  之前有一個頂級的華人數學家,他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問題上,做出了革命性貢獻,其研究成果投給世界數學頂級期刊《數學年刊》後,創下了該刊百年來審核通過接受論文的最快紀錄,而論文發表後,大小獎項更是蜂擁而至,比如麥克阿瑟天才獎、科爾數論獎等等。

  而就是這麼一個傑出的數學家,卻因為一件事情飽受爭議,引得國內很多網友對他非常不滿,這件事,就是他在美國博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只能在餐館打工,可是當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教授,邀請他回國到北大搞數學研究時,他卻拒絕了。

那個寧可在美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後來怎麼樣了?

  如果就是這樣的話,也不會造成如此大的波瀾,關鍵在於他有一次在接受採訪時,公開宣稱“如果在中國,無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句話結合之前“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事實,讓他時刻處於風口浪尖。

  這個人,就是張益唐。

  可是,儘管他存在巨大爭議,可我們不能因此就忽視他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這麼說,張益唐完全能夠位列當今全球頂尖華人數學家前十。在生活充滿波瀾的情況下,他是如何從一個工人,變成北大數學系高材生,又是如何從一個失業的博士,變成一個享譽世界的數學家的呢?從他近日的一次演講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出答案。

那個寧可在美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後來怎麼樣了?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儘管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卻並不在他身邊,因此他小時候的教育環境並不怎麼好。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從小就展露出了對數學的天賦,9歲的時候就看了不少關於數學的書籍,學到了不少知識,到了11歲的時候,更是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了大學數學教材自學。

  後來因為一段特殊的歷史原因,他沒能上高中,還在工廠打了幾年工。

  在此期間,他也從未放棄對數學的鑽研,打工攢下來的錢,全部都買了書,買不起的書,比如當時有一本5塊5毛錢的《數學導引》,是華羅庚寫的,他非常想要,可卻買不起,於是就天天跑到書店去看,直至看完為止。

那個寧可在美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後來怎麼樣了?

  時間轉眼到了1978年,聽說恢復高考的消息後,他就連忙花了幾個月時間,自學了高中化學、物理等知識,然後以數學最高分的成績考入了北大數學系,在與數學的“鬥智鬥勇”、和同學們的“交流切磋”的本科結束後,他師從著名數學家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

  當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走出國門,這一下就彷彿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們發現,儘管中國數學界當時出現了幾個亮點,比如陳景潤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可和國際數學整體水平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在這一背景下,適逢美國普渡大學數學系教授、著名代數專家莫宗堅到北大講學,張益唐被老師們推薦給他,由此就開啟了赴美到普渡大學攻讀博士的生涯。

那個寧可在美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後來怎麼樣了?

  可因為和導師莫宗堅存在一些分歧,他畢業後沒有得到推薦信,幾年時間裡一直沒有穩定工作,為了謀生只能到快餐店打工,直到1999年才在北大校友的幫助下,成了新罕布什爾大學的一名編外講師。因此思考、研究數學問題的時間就更充裕了。

  然後經過長達十多年的刻苦鑽研,才終於在2013年完成了開頭提到過的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數學期刊》將他的論文發表後,轟動了數學界,無數獎項湧來,著名大學、學術機構邀請他去講學更是家常便飯。

  為何在生活充滿艱辛的情況下,他還能如此成功呢?他在演講中表示,首先是興趣,自己從小就喜歡數學,並一直對其充滿著好奇心;其次是紮實的基本功。“我在上大學之前就自學了很多數學知識”;最後是要有大氣魄、大膽量,敢於挑戰難題。而從他的經歷中,我們也能看出這幾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