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百問(2)——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該怎麼辦?

先聲明一下:本系列的問題都選自書籍和網絡,然後由我來對其作出回答,我會以“回覆父母信件”的方式來寫,個人感覺這樣比較有趣一點。“我的回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論證篇”,即通過分析論證來尋找父母所提問題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是“實用建議篇”,即基於之前分析得到的原因,提出實用的建議。

另外再多說一句,學過心理學的都知道,心理學流派眾多,各流派都有自己的觀點,也會有各自的問題與侷限。而我大致屬於“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但嚴格來說我的“心理學理論”是我博採眾家之長,自己“原創”的,文末我會盡量列出我所用到的參考文獻。

父母來信

靜思老師:

您好!

我有個女兒,15歲了,我對她的關心,她基本都不接受,還喜歡跟我對著幹,讓我心裡很難受。比如天氣冷了,我要她多穿點,衣服都遞到她手邊,她偏不穿;我覺得她的鞋子太醜,而且也破了,專門花大價錢給她買了新的,結果她非要穿自己的破鞋子,不願穿我買的新鞋子;還有,有天下雨了,我想著她沒有帶傘,下了班專門趕著去給她送傘,結果她還大發雷霆,非要自己走回家。

她真的很傷我的心,我記得她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結果不知道怎麼就變成這個樣子了。靜思老師,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我的回答

一、分析論證篇

1、“孩子跟父母對著幹”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在跟孩子對著幹”

你這個問題真的很普遍。我也看到網上很多父母問“為什麼孩子喜歡跟自己對著幹?”當我看完他們的詳細描述以後,本“吐槽大王”就忍不住要吐槽了:

“尼瑪!什麼叫孩子喜歡跟你對著幹?我看明明是你喜歡跟孩子對著幹吧?他玩個手遊,你把他手機砸了!他上網看個動漫,你把他網線剪了!他最後只有去網吧坐一坐,你又跑去把他打一頓,像一條狗一樣拖回來!你整天跟他對著幹,他能不跟你對著幹嗎?這不跟‘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個道理嗎?你天天打他罵他,他不對你爆粗口,都已經是給面子了,你還指望他對你拈花一笑?你當你兒子是如來佛祖轉世呀?”

其實說到底,“孩子跟父母對著幹”,那就是他在心中把“父母”識別成了“敵人”,那問題來了,孩子為什麼會把“父母”識別成“敵人”呢?那不就是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傷害孩子的事情嗎?

所以,父母要想孩子不跟自己“對著幹”,根本的解決方案還是,父母自己做出改變,不要跟孩子“對著幹”。

2、孩子叛逆是“第二次斷乳期”的表現,屬於正常現象

吐槽完了,再來給你講點乾貨。

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有兩次“斷乳期”。第一次“斷乳期”,又稱為“生理斷乳期”,時間上處於幼兒期。第二次“斷乳期”,又稱為“心理斷乳期”,時間上處於青春期。(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青春期為13-19歲,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會有個體差異。)

“第二次斷乳期”的出現,標誌著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第二次斷乳期” 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快速發育,接近於成人,他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做成人,喜歡自己做決定。

第二,隨著成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髮展,已經完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凡事都會獨立思考,不再盲從別人(包括父母)的命令。

“第二次斷乳期”的表現: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孩子不再那麼“聽話”,對父母的命令置若罔聞;而比較極端的表現,那就是跟父母“對著幹”,顯得很“叛逆”,父母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所以你會問:“為什麼我女兒小時候是一個乖乖女,長大了,就變得不聽話了呢?”其實就是孩子到了“第二次斷乳期”的正常表現啦,沒什麼好奇怪的。

3、“父母的關心”往往在傳遞“負能量”,其本質是“精神攻擊”

回到你的信件,我斗膽為你還原一下你女兒的心路歷程。

她的想法我猜大概是這樣的:“尼瑪!什麼叫‘天冷要多穿衣服’?冷不冷我自己不知道,還要你教呀?你這不等於是在罵我‘傻逼’嗎?你這不等於是在說‘我腦子被狗吃了’嗎?更何況,穿多了,一動就出汗,更容易感冒呢。另外,我自己買了鞋子,穿得很舒服,你非要跟我又買一雙,啥意思呀?不就是在罵我是個‘low逼’嗎?你不就是在說,我的審美能力為零,買的鞋子都醜得不忍直視嗎?我穿破鞋子,這叫‘低頭看得破’,你懂個屁呀!更可氣的是那次‘送傘事件’,本來我的男神看我沒帶傘,已經準備要送我回家,我的終極夢想眼看著就要實現了,結果這時好死不死,你就過來送傘了!好好的一對野鴛鴦,就這樣被你一棒子給打散了!真是造孽呀,造孽呀!”

你看,你的關心,其實都是在通過“潛臺詞”在罵你女兒“傻逼”和“low逼”,你覺得她聽了能高興嗎?所以我要說,其實大多數“父母的關心”都是在傳遞“負能量”,其本質都屬於“精神攻擊”。

4、“父母的關心”往往是“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這個前一篇文章其實已經說過了,我這裡就再簡單提一下。

很多“父母的關心”其實是出於“父母自己的需要”,不是“孩子的需要”。就像有句話說的,“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孩子明明不冷,他媽媽非要叫他穿羽絨服,其實就是父母控制慾的一種表現,根本不是“孩子的需要”。

由此可見,很多“父母的關心”其實不過是“以愛之名的精神控制”,即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而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這也就難怪這些父母“費力不討好”了。

5、“父母的關心”極易變成“情感綁架”

這個就再多說一句,對於有些極端的父母,其關心很容易變成“情感綁架”。如有的媽媽當孩子不聽話時,就會哭,甚至還會氣得不吃飯(自虐),以此來逼迫孩子就範。還有的媽媽,當孩子不聽話時,就會指責他“不孝”,揚言要跟他“斷絕母子關係”。

以上這些行為,我認為都屬於“以愛之名”的“情感綁架”,若孩子的“自我意志”夠強,沒有屈服,那還好一點,若孩子“自我意志”不強,屈從於“情感綁架”,做了自己不願做的事情,很可能心理會受到傷害,長此以往,孩子“自我意志”無法得到發展,也就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

限於篇幅,這裡我就不展開講了。

二、實用建議篇

1、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叛逆”,接納孩子

之前已經說過了,“孩子叛逆”就是孩子到了“第二次斷乳期”的正常表現,其標誌著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顯然是件好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更沒必要把它當做一種“心理疾病”來對待。

2、孩子長大了,父母要逐漸學會“放手和閉嘴”

可以說,孩子一旦上了初中,父母就要開始逐漸學會“放手和閉嘴”。

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特點是,一方面他想要獨立,而另一方面他又沒有能力獨立,必須依賴父母。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支持和鼓勵,一方面,父母要逐漸放手,給孩子自主權,讓他獨立地去面對學習與生活,而另一方面,父母又需要當孩子的堅實後盾,當他陷入困境的時候,上去幫他一把,並給於安慰和鼓勵。

這個尺度,需要父母自己去拿捏,但關鍵還是要明白“母愛(父愛)的終極目的是分離”。即,父母的教育其根本目標是讓孩子獨立生活,讓他有能力去追求他自己的夢想。就像有首歌唱的,“讓他在沒有你的地方堅強”。

3、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意願,“提建議”而不“下命令”

比如“天冷要多穿衣服”這句話,你可以這樣說“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快把這件羽絨服給我穿上!”你也可以這樣說“天冷了,不多穿衣服,可能會感冒,你要穿羽絨服嗎?要的話,我幫你去拿。”

前一種屬於“命令式”,後一種屬於“建議式”。你看,基本上都是同樣的意思,但表達方式不同,“建議式”顯然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因為“建議式”給孩子留出了選擇的空間,表達了對孩子“自我意志”的尊重。

我覺得,若父母都用“建議式”的表達方式來講話,那孩子也就不會跟你“對著幹”了。

4、讓孩子承受“自主選擇”的後果,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其實我認為“天冷要多穿衣服”這句話,根本就是一句廢話。你女兒天冷不穿衣服,那你就讓她感冒吧,誰一輩子不感幾次冒呢?等她感冒了,難受一個星期,她自然一輩子都記得“天冷要多穿衣服”,比你講一千遍,一萬遍“天冷要多穿衣服”,效果好得多。

所以說,“吃一塹長一智”,你不讓她“吃一塹”,她又怎麼能“長一智”?說到底,人總是要學著自己長大,她犯過了錯誤,才會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她走過了彎路,才會知道什麼是直路,光靠你的說教,是根本沒有用的。

父母百問(2)——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該怎麼辦?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正能量》[英]理查德·懷斯曼(著),李磊(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青少年心理十萬個為什麼》盧家楣 等(主編),科學出版社,2018

《高中生心理輔導案例解析》鍾志農 等(編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家庭塑造孩子》李子勳(著),中信出版集團,2018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尹建莉(著),文匯出版社,2017

(今天就寫到這裡了,若覺得我寫得還不錯,記得幫我轉發一下呀,先謝謝啦。^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