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我在很多育兒諮詢群以及一些現場的交流會上,經常會聽到家長們講起自家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或者一直操心孩子從上學到進入社會找工作的各種問題。

而我在生活中,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聽到"我這樣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懂得體諒一下媽媽呢""養沒用的,越來越不聽話了"等等話語。

“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中國父母好像很容易沉浸在這種情緒中,從孩子生下來開始,自己的生活中就開始圍繞著孩子轉,將孩子從小拉扯到大,好像幫孩子做好各種決定的規劃是自然而然的。

卻沒想到孩子越來越厭煩,家長本以為好的出發點在孩子卻想拼命逃離,而家長總是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控制慾"也越來越強,若不及時收手,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災難。

教育中的"食鹽效應",家長應懂

什麼是"食鹽效應"?

即便是小孩都知道做飯的時候,柴米油鹽非常重要,而一道菜的成功與否在於放鹽的多少,過度的鹽會讓再好看的菜餚瞬間毀於一旦,而鹽下太少又會讓一道好菜瞬間黯然失色,而只有適度的鹽量才能成就一碟美味佳餚。

做飯是這樣,教育也是這樣。"食鹽效應"放到教育中就是指父母所實現的愛就應該要像煮菜放鹽一樣,不能多也不能少,凡事都有度,只有給孩子適度的愛,他們才會感到舒適,心中才不會過度的壓抑或者恐懼。

“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其實,過度的嚴厲和溺愛都是父母"控制慾"強的表現。

父母過強的控制慾其實本質上是將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因為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所以孩子的性格、表現、成績、未來工作都要符合自己的標準,而這根本沒有將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來尊重。

父母只有認同了"孩子自從剪斷臍帶那一刻起,自己和孩子就是獨立的個體",才學會放手。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過度的控制慾不是對孩子的愛,"我是為你好"只是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對孩子幸福感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父母的控制慾,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在青春劇《小歡喜》中有這麼一個場面:英子有自己的夢想,決定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而媽媽宋倩卻堅決反對,甚至私下直接更改了女兒的高考志願。

這種壓抑得讓人無法呼吸的控制慾,使得絕望的英子跑到海邊,想通過跳海徹底擺脫媽媽的控制。

“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在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母親是什麼感覺?

大多數網友的回答,我提取了關鍵詞組成了句子:這種感覺讓人抓狂、痛苦、恐懼,越來越自卑、沒有主見,喪失了獨立的可能。

回想一下,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不經意間會脫口而出"聽我的""為你好""聽話""不能……不準……"等等詞語呢?

童年受到的創傷需要一生來修復,有的人甚至一生也修復不了。

震撼世人的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弒母案,我相信這條新聞一定灼傷了每一個人,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在旁人認為"完美教育"的家庭,結果竟然這般慘烈。

我們才恐懼高材生的殘暴冷血的同時,更要反思他的家庭關係。天底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造成這個悲劇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著強烈控制慾的母親身上。

從小吳謝宇就知道,只有成績好母親才會高興,在考上北大後,隨之而來的是母親更大期望,在母親的控制慾下,吳謝宇逐漸迷失自我,這種共生關係下是孩子人格的畸形。

記得《奇葩說》有一期辯論話題是這樣的: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的人生,你會按下這個按鈕嗎?

當我們在思考會或者不會的時候,我們卻常常忘了,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我們為什麼要替孩子決定他們的人生?

完美人生,應該擁有充分的選擇權。而強烈的"控制慾"下只有無盡的黑暗。

“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中國父母的控制慾大多和奉獻綁在一起,中國的家庭雖然重親情,但卻缺乏界限感。

我們要清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即使我們以為給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是為了孩子好,也要遵守其中的限度。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我們要清楚,控制慾下的孩子的童年,只會變成災難。

做好這三點,讓孩子獨立成長

如果你看完文章,回想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對孩子就具有或多或少的控制慾,我們就要注意了,適度的控制慾無傷大雅,完全喪失控制慾其實是對孩子生活的漠視,但如果你發現孩子開始感到厭惡甚至因此壓抑的話,就要有所改變了。

為了孩子健康自在地成長,我給家長提三點意見:

1.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孩子從小到大,有多少次是自己做決定的?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等孩子小升初、中考、高考的時候,要讓孩子考上市重點;等到孩子上了大學,又讓孩子填穩定或者容易找工作的職業……

但有多少家長是真正在每個階段都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呢?

現在很多孩子,一問到將來想做什麼,有什麼規劃,全都迷茫無措,想了很久憋出一句"不知道",因為從來沒人引導過他們。

“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身為父母,我們不應該替孩子做選擇,而是將選擇羅列到孩子面前,和他們說清楚優劣,再讓孩子自己決定,後果也要由孩子自己承擔。

我們在碎片生活中,可以多以聊天嘮嗑的方式,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並給予意見,而不是否定和指責。

2.別把焦慮傳給孩子

激烈的工作環境很容易讓父母將焦慮和怒氣帶回家,看到孩子不上不下的成績、懶散的樣子,很容易就恨鐵不成鋼地責罵孩子,將生活的瑣事都變成孩子的不是。

甚至有意無意地讓孩子提起體會這些焦慮,但這樣只會讓孩子更無措。

我們要做的,不是渲染這個世界的好與不好,而是找機會引導孩子真正體驗,之後再和孩子溝通心得,這才是正確做法。

“控制慾”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災難”,家長該收手就收手

3.學會分離,給孩子獨立空間

父母學會放手,是對孩子最大的寬容。

很多時候犯有"分離焦慮"的反而是父母,我們不可能庇護孩子一輩子,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要孩子自己嚐遍,我們要記住: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我們的附屬品。

"控制慾"強的父母,學會放手,學會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的身心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長。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