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公元752年,被玄宗賜金放還已經八年了了,雲遊四方的李白與好友岑夫子相約前往穎陽山居中的丹丘生家裡做客。知道李白酷愛喝酒,主人丹丘生自然安排了酒宴為好朋友接風。斗酒詩百篇的李白,在與好朋友的對酌中寫出了名流千古的《將進酒》。

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根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記載:曹操剛被封為魏王的時候,徐邈做為曹操的尚書郎。當時曹操下令禁酒,徐邈偷偷喝酒喝醉了。正好有一個叫趙達的人,過來找他問一些曹操吩咐的事情,結果徐邈回答“中聖人”。而趙達就把原話彙報給了曹操,曹操很生氣準備殺了徐邈,這個時候度遼將軍鮮于輔進諫道:“主公禁酒,平常愛好喝酒的就私下將清酒稱為聖人,把濁酒稱為賢人,徐邈生性謹慎,今天只是偶爾喝醉了而已。”這大概是有記載的第一次將酒分為聖賢兩種,而在這之後就不斷有人以聖賢來隱喻酒。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李白自己的詩作中,也多次使用聖賢來借喻飲酒。比如《贈孟浩然》中的“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如果我們用中聖翻譯為喝醉酒,解釋起來就比較通順了。陶醉於月亮的美景中,總是不知不覺就喝醉了,迷戀這花間歲月都難以陪侍你了。而李白的另外一首《月下獨酌四首》其二中有“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更是對聖賢分別對應清酒、濁酒的證明。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我們不妨再試想一下,李白一直自認為才高八斗,自比謝安之類的經世安邦之才,又怎麼會沉迷酒中呢?何況五年後,他還參加了永王的勤王部隊,以求建功立業。這句詩作中的聖賢就是指古人對酒的一種隱喻,李白以酒自喻,這樣翻譯過來就是:從古至今的酒都是寂寂無名的,只有品嚐過的人才能知道他們美妙。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讓我們再來欣賞一次詩仙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一定要關注“小何聊歷史”。讀史明知,小何帶你穿越歷史的光與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