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 一個任俠仗義的劍客

李白 , 一個任俠仗義的劍客

從讀書時代開始,李白就與劍結下了不解之緣。就這一點,李白的兩首詩可做印證。《與韓荊州書》一詩中“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兩句;《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一詩中有“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兩句。結髮之年,剛滿十五歲的年齡,就一直把劍帶著,廣交天下英雄,殺仇敵,誅強梁,“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儼然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義俠,行俠仗義,揚名立萬。

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他在四川憋了很多年,四川是個好地方,但大丈夫志在四方,所以要“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與韓荊州書》一詩中

唐詩人李頎有一個晚輩朋友叫魏萬,後改名叫魏顥,十分崇拜李白,可說是李白的一個鐵桿粉絲。他在《李翰林集序》裡說李白“眸子迥然,哆如惡虎”,在魏萬眼中,李白雙目如電,決不是一般詩人的形象,應是俠客一類的人物。

唐代文人裴敬在其《翰林學士李公墓碑》裡這樣寫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從碑文中可以看出,為了學習劍術,李白甘願投在著名劍客裴旻門下。大唐時期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是稱兄道弟的哥們兒。而裴將軍則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唐人筆記小說裡誇讚裴將軍劍舞高明,說幾個人在一起喝酒,裴將軍騎著馬,拔出劍就舞,舞到高興的時候把劍往天上一扔,騎著馬狂奔,伸手一接,那劍就乖乖地落到劍鞘裡了。這種本領何其了得!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上說:“唐開元中,將軍裴旻居喪,詣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吾畫筆久廢,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厲,以通幽冥!’旻於是脫去縗服,若常時裝束,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人,無不驚慄。遭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繪事,得意無出於此。”

吳道子久不作畫,恐無靈氣,裴將軍一番舞劍,就在他心中形成了一幅畫。大畫家居然要裴旻舞劍助興,才能夠畫出一幅絕妙的畫圖,這大概就是藝術相通的緣故吧。

李白 , 一個任俠仗義的劍客

李白還有一個徒弟,有詩《贈武十七諤》為證。李白在詩前的序言裡說:“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餘。餘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詩云:

馬如一匹練,明日過吳門。

乃是要離客,西來欲報恩。

笑開燕匕首,拂拭竟無言。

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

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

林回棄白璧,千里阻同奔。

君為我致之,輕齎涉淮原。

精誠合天道,不愧遠遊魂。

要離,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刺客,幫吳王闔閭刺殺了力大無窮的慶忌。而武諤也是要離這樣甘心為義獻身的人,他聽說安史之亂爆發了,就來找恩師李白,準備為國效力。李白想到兒子伯禽在山東,自己沒有辦法去看他,而武諤一口允諾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來。李白在感激之餘,就寫下了這首詩送給武諤。

武諤是一個殺手,不是詩人。他拜李白為師,就是要向李白學習武藝,而不是學詩文。李白是性情中人,沒有名氣的人他一般是看不上的,但他很自負,有一種惺惺相惜的心態,所以他會對投到自己門下的武諤這麼敬重。

李白 , 一個任俠仗義的劍客

做俠客都非常講義氣。李白酒隱安陸時,曾經給安州裴長史寫了一封《上安州裴長史書》,信裡說了自己曾經做過的兩件事:

“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白存交重義也。”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他從四川出來,順江而下,到了維揚(今揚州一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花了三十多萬。怎麼可能花如此之多的錢財呢?原來李白“輕財好施”,做了一些仗義濟貧之事。哪位朋友落魄了,生活無著落了,他就管吃管住……

他還說,從四川出來時,他帶了一個蜀中朋友吳指南一起去楚地洞庭湖遊覽,不料在途中吳指南患病死了。身為兄長的李白,居然在大熱天伏在屍體上痛哭。猛虎來了要吃他,他就跟猛虎搏鬥,堅守朋友的屍體。因為,當時囊中羞澀,李白就在湖邊草草地把他埋了。過了幾年,李白再次路過,發現吳指南屍體上“筋骨尚在”,他就一邊哭,一邊用刀把屍骨刮乾淨,再用布裹起來,揹著布裹步行到鄂城之東,將他重新安葬。

任俠仗義的劍客李白,實在不乏膽量與義氣。

李白 , 一個任俠仗義的劍客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