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軒先生傳道濟民,歷經800多年依然閃閃發光,是種怎樣的精神

800多年是怎麼個概念:按80老人算,就是他的前十代祖先;按朝代,歷經宋、元、明、清到近代,共和國也才70年。俗話講:是金子永遠都會發光,不在時間的長短上。

看了許多關於那些南軒生態文化園的文章和報道。都是關於生態園的環境,景觀佈置等等一些簡單的描述。並沒有真正觸及張栻(南軒先生)的教學精髓之所在,故幾度提筆,又放下,也只能淺淺閒聊一二,僅供參考。

南軒先生傳道濟民,歷經800多年依然閃閃發光,是種怎樣的精神

南軒先生的教學主張,是有異於與他齊名的東南三賢之一的朱熹主張的,即"泛觀博覽";又有異於心學陸九淵提出的"發明本心";而張栻則博取各自長處,優點,取"中庸之道",他認為在""與""之間是一種相須關係,既要博覽群書,又要堅守自己的觀點,兩者都要兼得,不可分離。

南軒先生於(1165一1168),在嶽麓書院主政教事其間,他始終秉承:成就人才,以傳道濟民為指導方針,教育弟子,與當時南宋科舉利祿之學的主流教育形成鮮明對比,他的教學特點如下:

南軒先生傳道濟民,歷經800多年依然閃閃發光,是種怎樣的精神

第一點:學思並重,相得益彰。

張栻認為學思並重,學與思有其內在的聯繫,互為依存,相互促進,是不可以分離的。任一方,單獨存在的,重學而輕思考或者重思考而輕學習都是不正確的求學態度,都會使人惘然,不知所措,從而失去依存的根基。

第二點,知行互發,和諧統一

在知行互發思想指導下,張栻在教學上堅持知和行統一起來。只重視踐履或只重視致知,都是不可取的。

“知有精粗,行有淺深,然知常在先,固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矣,未有不知而能行者也”。

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知嘗在先而行未嘗不隨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終,心由始以及終,內外交正,本未不遺,條理如此,而後,可以言無弊。

習近平曾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總結大會上就曾引用: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可見南軒先生對知行關係的認識程度有多精準。

南軒先生傳道濟民,歷經800多年依然閃閃發光,是種怎樣的精神

第3點,博約相須。

在教學方法上是重""還是重"",在當時南宋教育界一直有很大的分歧,朱熹學派就主張“泛觀博覽”即要求學生博覽群書;而陸九淵一派則強調:發明本心,故不要求學生多讀書,只須堅守自己的主張,觀點就是行,而張栻則取各自長處,避其弊端,他認為博與約之間是一種相須關係,主張無論從事教學還是學習,都要居其博,又要守其約,既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好處,博覽群書,又要堅守自己的主張觀點,形成個性,特色,兩者都是要兼得,不可以分離,獨立出去,片面看待。

南軒先生傳道濟民,歷經800多年依然閃閃發光,是種怎樣的精神

嶽麓書院,曾毀於兵荒馬亂,於1165年,在潭州安撫使劉珙竭誠努力下得以重建。延聘當時著名理學大師張栻,主教嶽麓書院,在他嘔心瀝血三年之下,嶽麓書院形成規模,求學人數達千餘之多,張栻也成為湖湘學派集大成者,為一代學宗,從此奠定了湖湘務實,霸得蠻的精神。

他一上任就提出的了:成就人才,傳道濟民

為辦學崇旨的教學理念,與當時的科舉歌利祿主流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成為當時獨樹一幟的奇葩。

他獨闢蹊徑的教學思想,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如開禧北伐功臣吳獵、趙方,"光於世學"理學家張忠恕,官至吏部侍郎,有"忠鯁之臣"的彭龜年,組織抗金,銳志當世的遊九言,遊九功兄弟,善於理財,整頓"交子"(紙幣)的卓有成效的陳琦等都是在張栻主政嶽麓教事時期,優秀代表,成為嶽麓鉅子,他們真正踐履了張栻的“傳道濟民"的思想,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的積極的貢獻,其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湘學派更加光彩照人。

南軒先生傳道濟民,歷經800多年依然閃閃發光,是種怎樣的精神

明末清初,著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美譽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曾評價張栻的教學思想“見識高,踐履又實”。正是在這種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明,清到近代,長沙及整個湖南地區,在湖湘學派的教育背景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

張栻還著作有:《南軒易說》,《孟子說》,《論語解》,《南軒文集》等。

張栻在教學和做學問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代仔細研讀和品味。

#我和頭條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