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先生传道济民,历经800多年依然闪闪发光,是种怎样的精神

800多年是怎么个概念:按80老人算,就是他的前十代祖先;按朝代,历经宋、元、明、清到近代,共和国也才70年。俗话讲:是金子永远都会发光,不在时间的长短上。

看了许多关于那些南轩生态文化园的文章和报道。都是关于生态园的环境,景观布置等等一些简单的描述。并没有真正触及张栻(南轩先生)的教学精髓之所在,故几度提笔,又放下,也只能浅浅闲聊一二,仅供参考。

南轩先生传道济民,历经800多年依然闪闪发光,是种怎样的精神

南轩先生的教学主张,是有异于与他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朱熹主张的,即"泛观博览";又有异于心学陆九渊提出的"发明本心";而张栻则博取各自长处,优点,取"中庸之道",他认为在""与""之间是一种相须关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坚守自己的观点,两者都要兼得,不可分离。

南轩先生于(1165一1168),在岳麓书院主政教事其间,他始终秉承: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为指导方针,教育弟子,与当时南宋科举利禄之学的主流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教学特点如下:

南轩先生传道济民,历经800多年依然闪闪发光,是种怎样的精神

第一点:学思并重,相得益彰。

张栻认为学思并重,学与思有其内在的联系,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是不可以分离的。任一方,单独存在的,重学而轻思考或者重思考而轻学习都是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都会使人惘然,不知所措,从而失去依存的根基。

第二点,知行互发,和谐统一

在知行互发思想指导下,张栻在教学上坚持知和行统一起来。只重视践履或只重视致知,都是不可取的。

“知有精粗,行有浅深,然知常在先,固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矣,未有不知而能行者也”。

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尝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终,心由始以及终,内外交正,本未不遗,条理如此,而后,可以言无弊。

习近平曾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总结大会上就曾引用: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可见南轩先生对知行关系的认识程度有多精准。

南轩先生传道济民,历经800多年依然闪闪发光,是种怎样的精神

第3点,博约相须。

在教学方法上是重""还是重"",在当时南宋教育界一直有很大的分歧,朱熹学派就主张“泛观博览”即要求学生博览群书;而陆九渊一派则强调:发明本心,故不要求学生多读书,只须坚守自己的主张,观点就是行,而张栻则取各自长处,避其弊端,他认为博与约之间是一种相须关系,主张无论从事教学还是学习,都要居其博,又要守其约,既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好处,博览群书,又要坚守自己的主张观点,形成个性,特色,两者都是要兼得,不可以分离,独立出去,片面看待。

南轩先生传道济民,历经800多年依然闪闪发光,是种怎样的精神

岳麓书院,曾毁于兵荒马乱,于1165年,在潭州安抚使刘珙竭诚努力下得以重建。延聘当时著名理学大师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在他呕心沥血三年之下,岳麓书院形成规模,求学人数达千余之多,张栻也成为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为一代学宗,从此奠定了湖湘务实,霸得蛮的精神。

他一上任就提出的了:成就人才,传道济民

为办学崇旨的教学理念,与当时的科举歌利禄主流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奇葩。

他独辟蹊径的教学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开禧北伐功臣吴猎、赵方,"光于世学"理学家张忠恕,官至吏部侍郎,有"忠鲠之臣"的彭龟年,组织抗金,锐志当世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善于理财,整顿"交子"(纸币)的卓有成效的陈琦等都是在张栻主政岳麓教事时期,优秀代表,成为岳麓巨子,他们真正践履了张栻的“传道济民"的思想,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的积极的贡献,其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湘学派更加光彩照人。

南轩先生传道济民,历经800多年依然闪闪发光,是种怎样的精神

明末清初,著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曾评价张栻的教学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正是在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明,清到近代,长沙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湖湘学派的教育背景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张栻还著作有:《南轩易说》,《孟子说》,《论语解》,《南轩文集》等。

张栻在教学和做学问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代仔细研读和品味。

#我和头条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