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自私的基因》

本書提供了另一個看世界的角度,以「自私的基因」的角度來分析自然選擇的過程及結果。

核心思想是:所有的生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基因生存和繁衍的工具, 我們只不過是基因的運載工具而已。

讀書《自私的基因》

首先,先說說有點駭人聽聞的結論——基因是複製因子,而我們是他們的生存機器!

基因是不朽的,他們是複製因子,而我們是他們的生存機器,基因不會因為交換所破壞,他們只是調換夥伴再繼續前進,我們從一個受精卵開始,出生、長大、結婚、生子,最終又把所有的生存和繁衍努力還原為另一個受精卵……

自私指的是基因層面的自私,它的含義是: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機會。

其次,既然基因是自私的,為什麼有些行為看似是利他的?

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提高生存的可能性,生存和繁衍。

自私的行為表現在拒絕分享食物、地盤,配偶等很容易理解,比如螳螂在交配時,雌螳螂一有機會就會把雄螳螂吃掉,在繁衍的同時飽餐一頓。

利他行為也為了生存和繁衍看似不易理解,看兩個一個例子:

①工蜂的自殺行為:工蜂在刺蟄動物後自己也會很快死掉,用自殺的方式保存蜂群的食物,看似是純粹的利他行為,但實際上工蜂是不能生育的,無法有自己的後代,他的全部精力都用於照顧不屬於自己後代的親屬從而保存自己的基因。

瞪羚的誇耀行為:羚羊群在面對虎豹類的捕食者時,會有一兩隻在捕食者面前故作姿態的跳躍吸引捕食者的注意,看似是在引誘敵人,實際上他是在以這樣的方式顯示自己身強力壯,這種誇耀行為絕不是利他的,因為他的目的在告訴捕食者,我身強體壯,你應該去追逐其他的羚羊。

再次,為什麼陸地“媽媽”照料後代居多而水中“爸爸”照料後代居多?

在揭曉上面問題答案之前,有必要先說下孕育胎兒是媽媽,製造乳汁餵養胎兒的是媽媽,撫養並保護幼兒的主要責任還是媽媽?--也就是說

兩性之間,媽媽為什麼是被剝削的。

這種剝削行為在進化上的主要基礎是 —— 卵子比精子大!動物和植物都是如此。

因為卵子比精子大,所以數量上極不對等,每天都有很多精子被製造,也就是“爸爸”有潛在能力在短時間內讓不用的“媽媽”受孕;

因為卵子比精子大,所以大的卵子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養育胎兒。這樣,生養的主要責任就變成“媽媽”了。

正是因為精子和卵子在大小和數量上存在根本差異,雄性個體大多傾向雌雄亂交,缺乏對後代的關注;雌性個體也演化出兩種對抗策略,“大丈夫策略”和“家庭幸福策略”。

再回到水中,魚兒是體外交配,卵子比精子大,就比較重不容易散開,所以“媽媽”產卵後“爸爸”才能在在卵子上射精。這樣先產卵的“媽媽”就有機會先逃走,把照顧受精卵的任務留給“爸爸”了。

最後,既然動物都是基因的工具,為什麼人類用真正的利他行為?

因為人類所特有的複製基因——覓母;一種“文化基因”,覓母和基因同時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並且也能通過模仿實現自我複製。

人類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我們與生俱來的任務就是把什麼的基因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基因是不朽的,但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基因遲早會消亡,我們不應該指望生殖能帶來永恆;但“文化基因”無長久存在,永不泯滅!如2000年前的孔子,他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深刻的影響著這每一箇中國人,歷久而彌堅!

雖然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但也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