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87天,627英里,哈羅德從英格蘭南部的金斯布里奇,走到了北部貝里克。

從最西南到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的朝聖之路,從他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也是他救贖之旅的開始。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故事背景源起於她的父親。

2012年,喬伊斯為了紀念患了癌症的父親,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朝聖》,這部小說一出版就入圍了“布克文學獎”和“英聯邦書獎”,成為英國當時最暢銷的新人小說,目前本書在近40多個熱銷,影響了無數人。

小說了講述了主人公哈羅德在一個星期二的早上收到了一封來自老友奎妮•軒尼斯的告別信,信中奎妮說自己患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得知消息的哈羅德在悲痛中寫了回信。寄信過程中,哈羅德突然起了徒步去看奎妮的念頭,其中加油站的女孩堅定了他的信念。

哈羅德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好友活下去,最後卻實現了自己內心的救贖,與過去和解,與家人和解,與自己和解。

在一次次的自我剖析中,他走向的不是奎妮,而是自己。這本書寫滿了社會百態以及對各種愛的理解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書裡面告訴我們的道理值得我們每個人慢慢品味和學習,今天本文就重點從親情這個方面淺析書中所蘊含的道理,希望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到自己。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一、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一生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很顯然,哈羅德的童年是不幸的。

哈羅德的父親自從參戰回來後就性情大變還變成了酒徒,長期酗酒,有時喝酒了還會打人胡亂發脾氣。

哈羅德最愛的是他母親,小小的他為了討好母親,不惜穿上父親的馬服扮醜博他母親一笑,但是他的母親並不待見他。甚至連一個擁抱都吝嗇給他。

後來他的父母忍受不了他父親的脾氣和別人走了,她拋棄了五六歲的哈羅德尋找自己的幸福去了。母親走後,就只剩下他和酗酒的父親還有父親每天帶來的一個又一個的漂亮阿姨。

在哈羅德十六歲那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件棉大衣就把他趕出家門了。

哈羅德的童年是缺愛的,父母角色的缺失讓哈羅德就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導致他後面變得越來越孤僻,害怕和接觸,也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相處。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二、父母對待孩子的感情,影響孩子的一生

渴望愛卻得不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直伴隨著哈羅德,從小就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所以後面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也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

他深愛自己的兒子戴維,卻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

書中有一段關於哈羅德和戴維的對話,讓我深深體會到原生家庭對哈羅德的影響。

得知戴維考上劍橋大學,哈羅德心裡想的是將戴維攬進懷裡,緊緊擁抱他,對他說:“好樣的,兒子,我這樣的人怎麼會有你這麼聰明的孩子。”然而他最終說出來的卻是“老天,太好了,老天。”

有人說,父母對待感情的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句話不無道理,哈羅德從不抱戴維也從來不和他交流,因為小的時候父親也從不和他交流。

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折射,哈羅德對戴維的愛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愛。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愛,甚至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沿襲了上一代的。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人們都說父愛如山,父親的愛總是含蓄很少用言語去表達的。現在的很多男性也都依舊堅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教育觀,從而忽視了和孩子的溝通。

實際上,父親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三、缺愛的孩子容易造成“童年期情感忽視”

研究表明,長期缺愛被父母忽視的人容易造成“童年期情感忽視”的心理問題,

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Dr. Jonice 將其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

哈羅德就是典型的例子,小哈羅德的童年世界裡,“情感忽視”無處不在。

父母拋棄了他,不教他怎麼去愛,甚至不教他怎麼表達出來。即使後來哈羅德成家立業,有了孩子。“兒童期情感忽視”也一直影響著他。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這樣的經歷,尤其是家裡孩子多的父母,每個人的童年可能都曾被父母忽視過,或大或小。

而這些忽視對孩子成年後的生活方式有著無法迴避的影響。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四、什麼類型的父母容易讓孩子產生“兒童期情感忽視”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同樣的天下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對很多父母而言,照顧自己的孩子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但同時有些父母在養育自己兒女的同時也會有意無意的造成對

自己兒女的情感忽視。

那麼,什麼類型的父母容易讓孩子造成“童年期情感忽視”的心理問題呢?

作者喬尼絲·韋布博士在他《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提到以下幾種類型的父母容易造成“情感忽視”。

1、自戀型父母

自戀型父母核心就是,孩子的命都是我的。很多自戀型父母的孩子,活得既憋屈又痛苦,對他們而言,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只是把孩子當作自我功能的延伸,而非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

2、專制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關注。他們不僅對孩子的要求很多、管教很多,而且還不允許他們的孩子進行質疑和反抗。

3、放縱型父母

者認為,這類父母沒有給孩子建立一個基本的行為規範,他們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縱容。放任型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則缺乏約束和規矩,而且沒有群體歸屬感。

4、工作狂父母

顧名思義,工作狂父母是以工作為驅動的,把工作當成了唯一,孩子只能早早學會自給自足。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五、如何擺脫“兒童期情感忽視”

父母如何給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擺脫“兒童期情感忽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產生“情感忽視”的心理問題呢?

1、愛人先愛己

三毛在《親愛的三毛》中寫道

“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

人活在世上,重要的是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作為父母更應該擁有愛人的能力。有心理學家曾說,被忽視的孩子往往不知道愛與合作究竟是為何物。他們總是既懷疑別人又難以相信自己。

童年時期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關愛,只有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呢,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他們長大後才會發出愛人的熱情。

2、顧及孩子的感受

當我們被人忽視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很挫敗,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然而孩子對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忽視的時候會感到特別沒有安全感和恐懼。他們想盡辦法引起父母的注意。

所以,瞭解孩子的情緒,感受他們的心裡所想很重要。

3、鼓勵自己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不能操控孩子的一生。父母最高層的教育,就是鼓勵勇敢做自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永遠保持自信。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六、結語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就曾說過: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對於孩子來說,受到父母的呵護是至關重要的,父母給的愛會內化為他身體的一部分,這樣長大之後他們能夠懂得關愛他人。

從心理角度淺析《一個人的朝聖》中的親情


作者簡介:向上向上要向上,讀書狂熱分子,歡迎關注一起肩並肩成為更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