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公元前218年9月,高聳的阿爾卑斯山頂已經飄起了雪花,在彎曲狹長的山道上,有一支龐大的隊伍,正頂著濃重的鉛雲蜿蜒前進。隊伍中既有披甲持兵的步兵,也有牽著戰馬的騎兵,甚至還有數十頭大象在象奴的呼喝催促下艱難跋涉。在山道旁邊的空地上,一群裝備精良的護衛,簇擁著一位年輕人,年輕人坐著一匹神駿的戰馬上,有一隻眼睛蓋著紗布,還猶自微微滲出的血跡,看樣子是受傷不久,稜角分明的面容上帶著掩不去的疲憊和少許憂慮。年輕人不時回頭看看長長的隊伍,又不時抬頭看看前方望不到頭的山路,不時還與隨從們低語著什麼。

這位年輕人,就是漢尼拔·巴卡。

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漢尼拔像

漢尼拔出身迦太基軍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是迦太基將軍,也是第一任伊比利亞總督。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迦太基王國失去了西西里島、撒丁島以及科西嘉島,同時失去的還有西地中海的制海權,為拓展發展空間以及更好的參與海上貿易,哈米爾卡·巴卡率兵征服伊比利亞半島,並將其作為了復興迦太基的重要基地。漢尼拔在童年時便隨父親征戰於伊比利亞,在父親的薰陶下自小便對羅馬共和國抱有深深的仇恨,甚至在神殿裡發誓,誓將顛覆羅馬作為自己終生的志願。公元前221年,隨著父親與姐夫的先後去世,年僅26歲的漢尼拔繼承了伊比利亞總督的職位。

迦太基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後,全力向東北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羅馬共和國也平定了北方高盧人勢力,越過了阿爾卑斯山向西發展。毫不意外的,相向發展的兩國終於再次發生了碰撞。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進攻了兩國之間的中立城市薩貢託,經過8個月的圍攻佔領該城。漢尼拔的舉動大大刺激了羅馬共和國,雙方隨即相互宣戰。

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控制區,東北以埃布羅河為界

對兩國的第二次衝突,漢尼拔並不意外,他甚至已經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迦太基在戰敗後被大大限制了海軍規模,鑑於此,漢尼拔精心策劃了陸上遠征意大利的計劃。

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率軍踏上了遠征羅馬的征程,這一年,漢尼拔剛剛29歲。大軍沿地中海沿岸,越過了比利牛斯山進入了凱爾特人控制的高盧地區。高盧大體便是今天的法國地區,因為羅馬人將當地人稱為高盧人而得名,高盧人是凱爾特人的一支,而凱爾特人又是三支“野蠻人”之一。由於文明程度以及經濟水平較低,高盧人缺乏統一的政治組織,所以在敵我辨識上也比較隨意,所以對於高盧人來講,無論羅馬人還是迦太基人都不是朋友。針對這一情況,漢尼拔和他的家族經營了20年之久,主要目的便是努力使高盧人認識到羅馬人是他們共同的敵人,並在此基礎上達成同盟。因此漢尼拔的到來倒沒有立刻引起大規模衝突,通過或打壓,或拉攏,或賄賂,或忽悠的手段,迦太基軍隊在高盧地區還算是有驚無險。

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漢尼拔行軍路線

在漢尼拔軍隊甫一渡過埃布羅河,時刻在密切觀察著迦太基的羅馬人便已偵知了動靜。羅馬人迅速行動起來,兩名執政官各率領一支軍隊,分別去往了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和漢尼拔的大本營伊比利亞半島,一路有160條戰艦和兩個軍團直接入侵北非,另外一路有60艘戰艦同樣載著2個軍團沿地中海沿岸進攻伊比利亞。

率軍進攻伊比利亞的這位執政官叫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我們簡稱他為老西庇阿。老西庇阿和他的家族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大約可以被認為是羅馬方面的主將,至少在這場大戰中佔有不少的精彩戲份。老西庇阿和他的兄弟——也叫西庇阿——率軍從海路去往伊比利亞,當他們在今天法國的馬賽附近進行休整補給時,當地的盟友送來了漢尼拔軍越過比利牛斯山正向東行進的消息。這一消息,對老西庇阿來說不啻於當頭一棒,按照羅馬人預先的判斷,漢尼拔越過埃布羅河只是要征服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區,所以羅馬共和國才派出兩支軍隊對漢尼拔的行動進行牽制。而現在漢尼拔的大軍出現在了外高盧地區,而且一直向東行進,不言而喻,漢尼拔的目標就是羅馬共和國本土。

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羅馬共和國兩路大軍行軍路線

這裡我們需要提一下羅馬共和國的軍制。正常情況下,即非戰爭狀態中,羅馬共和國有4個常備軍團,大約4000人,其中400人為騎兵,同時,會有1:1配置的同盟國軍團,其步騎比例各有不同。而這次羅馬人派出的兩支軍隊,已經把四個常備軍團以及與之搭配的同盟國軍團全部調空。而由於對敵情判斷有誤,在維持既有的地方守備部隊之外,元老院並沒有進行很大規模的動員,也就是說此時的羅馬,基本不設防。如果在這期間漢尼拔悄悄摸進去,那樂子可就大了。

正是基於以上的考慮,老西庇阿竭力試圖想把漢尼拔的軍隊給阻截在高盧地區。但漢尼拔顯然不這麼想,因為高盧並不是他預料中的理想戰場。雙方在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騎兵斥侯隊的衝突後,漢尼拔軍迅速甩開羅馬軍隊,進入到了羅訥河流域,準備渡河之後轉進阿爾卑斯山。功敗垂成的老西庇阿悻悻而歸,將部隊委託給兄弟西庇阿率領繼續遠征伊比利亞,自己則率軍官團乘船經利古里亞海回到羅馬布置防守。

脫離了羅馬軍隊的追擊,並不意味著漢尼拔毫髮未傷。很有可能是這次遭遇比漢尼拔預料的來得早了些,所以他加快了行軍節奏。在羅訥河邊,遭受了重大損失。雖然說漢尼拔家族一直致力於結好凱爾特人,但凱爾特人畢竟是一個非常鬆散的族群,相互之間也缺乏影響力,漢尼拔他們的努力很難盡善盡美。漢尼拔軍在橫渡羅訥河時便遇到了當地凱爾特人的阻擊。發現苗頭不對的漢尼拔派遺一支騎兵部隊自渡河點上游40公里的地方泅渡過河並襲擊了凱爾特人的營地從而化解了危機。但羅訥河河寬流急,急於過河甩掉追兵的迦太基軍隊還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漢尼拔自伊比利亞起兵時有9萬步兵和12000名騎兵,經過一路分兵,到羅訥河邊時還有5萬步兵和9000名騎兵,以及37頭戰象。渡過羅訥河後剩46000人,也就是說,羅訥河帶走了13000名迦太基軍人。

渡過羅訥河,漢尼拔軍一頭扎進了莽莽阿爾卑斯山。

作為意大利北方最有效的地緣遮蔽物,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的山脈,山頂終年積雪,即使在今天要徒步翻越阿爾卑斯山也是極其艱難的任務,更遑論兩千多年以前的一支大軍,尤其是這支大軍包括近萬騎兵和數十頭大象。

我們不得不說,雖然預先做了一些準備,但阿爾卑斯山的險惡還超出了漢尼拔的預計。漢尼拔家族的影響力還遠達不到阿爾卑斯山,因此,這一帶的凱爾特人仍然對漢尼拔的大軍充滿了敵意。為預防沿途凱爾特人襲擊,漢尼拔讓象兵作為大軍先鋒,步兵和輜重部隊為中隊,騎兵為後衛,而且他親自坐鎮前鋒部隊以保萬全。大軍用火燒水澆的方法拓寬部隊不能通過的狹路。防範凱爾特人之外,迦太基大軍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由於他們翻山時是在9、10月之間,阿爾卑斯山山頂已經開始降雪,並且有嚴重的冰凍。到了雪線之上,漢尼拔的大軍不得不一邊剷除道路上的冰雪一邊前進。經過9天的攀登,大軍終於登上阿爾卑斯山山頂,漢尼拔命令在山頂平地休整了兩天,又經過6天時間才走出阿爾卑斯山。放眼古今中外,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是空前的壯舉,他穿山的通道,在後世被命名為“漢尼拔通道”。到兩千多年後拿破崙也曾經翻越過阿爾卑斯山去攻擊意大利,據說便是通過這一通道完成的。

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通道

為恢復戰力,下山之後,漢尼拔率軍在山下的山谷中休整了15天。阿爾卑斯山帶來的損失又要大於羅訥河,漢尼拔整整損失了20000人,走出山口時,漢尼拔身邊僅剩2萬步兵和6000騎兵,以及30頭戰象。客觀的說,以漢尼拔目前的實力,如果要顛覆羅馬共和國,實在無異於痴人說夢。

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共和國的中央常備軍加各省守備隊,大約為30000人,這是羅馬正規軍團,另外還按1:1比例配備有同盟國軍隊約30000人,也就是說羅馬人在役的部隊便有60000人。同時,羅馬共和國實行公民兵役制,即所有適齡男性公民(有產者)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除常備軍團外,共和國可以根據局勢需要決定擴編軍團或者增加軍團數。按照當時的統計,羅馬共和國當時可以動員的適齡公民約為28萬人,如果再算上同盟國可以達到75萬之巨。單從數字來看,漢尼拔的遠征,恐怕將凶多吉少。

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

在漢尼拔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時候,老西庇阿和他的軍官團已經由海路抵達了比薩地區。甫一登岸,老西庇阿便以執政官的身份接管了北意大利守備軍團的指揮權。與此同時,由於老西庇阿在馬賽地區與漢尼拔軍遭遇時,曾經發生過斥侯間的小規模衝突,老西庇阿對漢尼拔軍的戰鬥力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遠超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的水平。所以,在北上阻擊漢尼拔的同時,老西庇阿發急信飛傳羅馬城,通知元老院擴大動員規模,繼續增加軍團編制。

休整完畢後,漢尼拔軍出了阿爾卑斯山,此時呈現在漢尼拔面前的便是遼闊的波河平原。波河平原以流經平原的波河全名,波河源自阿爾卑斯山中段偏西,自西向東注入地中海,波河平原北靠阿爾卑斯山脈,南靠亞平寧山脈,歷來為凱爾特高盧人控制,又被稱為內高盧地區。羅馬人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才征服了內高盧,由於征服時日尚短,尤其是要塞和以要塞為節點的羅馬大道尚未修建,因此,

羅馬人對內高盧地區的控制力實際上相當薄弱。

漢尼拔“戰略之父”的美譽僅僅是因為坎尼之戰嗎?顯然不是

漢尼拔與老西庇阿迎面相撞

另外,漢尼拔抵達阿爾卑斯山麓的時候是9、10月之交,翻山用了17天,山下又休整了15天,出山時已經進入了冬天。按照傳統,冬天是羅馬共和國的休兵季,各軍團公民兵需要回羅馬參加公民大會。漢尼拔對此已然是瞭然於胸,所以他迫切的要在冬天展開對羅馬腹地的進攻。接管了比薩守備軍團老西庇阿也十分清楚漢尼拔的動向——他一定會從北方發起進攻,因此他不顧休兵季,率領守備軍團一路向北迎擊漢尼拔。羅馬北方防線的最前端便是帕辰察(即今天的皮亞琴察),老西庇阿就將軍隊駐紮在這裡,預備阻擊漢尼拔。

偵知了羅馬軍的動向,漢尼拔也率軍東進,直奔帕辰察而來,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戰,眼看即將爆發。

說到這裡,我們需要說一下“戰略之父”美譽的由來。毫無疑問,坎尼之戰的確是漢尼拔軍事生涯中的至高點,但如果要說漢尼拔憑藉此一戰而奠定了“戰略之父”的美譽,則有些言過其實。客觀而言,整個第二次布匿戰爭,尤其是前半部分,都是漢尼拔戰略素養的完美表現。漢尼拔隨父親征戰伊比利亞之日,其實已經是這一宏大戰略的展開之時。自伊比利亞至意大利戰略轉進,則意味著這一戰略的具體實施。遠征路全程1600多公里,期間,穿越高盧地區,橫渡羅訥河以及翻越阿爾卑斯山,何止困難重重。如此大距離高難度的戰略動作在公元前3世紀是不可想象的,而其成功更非一日之功。千里大躍進,僅僅是漢尼拔宏大戰略的開始,在之後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精彩損傷才真正將這一宏大戰略步步展開,不僅展現了漢尼拔家族20年臥薪嚐膽所作的萬全策劃,更體現出漢尼拔作為為軍事家、政治家的優秀素養。

關於漢尼拔在戰爭中的出眾表現,以及羅馬共和國的應對,如此種種精彩絕倫,海子將在後面的文章中為您一一分說。

參考書目:

《羅馬史》阿庇安著 古羅馬

《羅馬人的故事——漢尼拔戰記》鹽野七生著 日本 張惠君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