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版的「圍魏救趙」——漢尼拔進軍羅馬

西方版的“圍魏救趙”——漢尼拔進軍羅馬


公元前354年,趙國欲兼併土地和擴張勢力,攻打了衛國,而衛國向魏國入朝,趙國攻衛便為魏國所不許,於是便有了魏國起兵伐趙,進而有了齊國解救趙國的桂陵之戰即有名的圍魏救趙。孫臏見魏國精兵在外與趙作戰,直接解救邯鄲不如趁其空虛攻擊大梁,彼時魏國必急速回軍解救大梁,齊軍便可趁其急行軍的疲憊一舉擊破魏軍。

歷史總是巧妙的相似,在西方同樣有過一位將軍用過相似的戰術,這人便是漢尼拔。

"指揮的才華和服從的覺悟往往相互矛盾。但這兩樣特質在漢尼拔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一旦危險降臨,他會立刻展現出一流的戰術能力。這個人從精神到肉體是不知疲憊的,無論是在酷熱或嚴寒的環境下,都能安之若素。"——李維《羅馬建城以來史》

西方版的“圍魏救趙”——漢尼拔進軍羅馬

公元前216年,在意大利南部的坎尼爆發了羅馬歷史上前所未有大戰,戰爭的結果是災難性的,羅馬方面的八萬名步兵和六千騎兵約有七萬人戰死於此,執政官保盧斯和兩名前任執政官雷古魯斯和塞爾維裡烏斯亦在其中,唯有三百餘名騎兵逃脫,而留在營寨中作為預備部隊的一萬人則大多成為了漢尼拔的俘虜。

戰爭讓羅馬損失了大量的軍隊,但這樣的損失對羅馬並不是不能挽回的,真正對羅馬的威脅卻是盟邦的叛離,這也是漢尼拔的大戰略——將羅馬的盟邦一一分離,使得羅馬孤立,最終限制其勢力。在漢尼拔進入意大利之時,就曾對外表示歸附自己的城邦,在戰爭勝利後,自己將恢復其原本擁有現在為羅馬人所剝奪的自主權,但是這樣的宣傳毫無作用,眾盟邦對羅馬或是因長久的共同利益關係而帶來的忠誠,或是認為在羅馬強大實力面前迦太基人並無勝算,是以未有盟邦叛離羅馬,然而坎尼會戰卻讓這些盟友動搖了。這裡包括意大利南部的一些城市和坎帕尼亞的卡普亞。

西方版的“圍魏救趙”——漢尼拔進軍羅馬

羅馬征服意大利

卡普亞是坎帕尼亞的第一大城,同時亦是整個意大利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它的意義是非同一般的,漢尼拔將三百名羅馬俘虜交給了卡普亞,以此換得了優秀的坎帕尼亞騎兵支持,但是對漢尼拔而言,卡普亞還有更重要的意義,他可能是他希望在得到卡普亞之後能夠攝取坎帕尼亞的某一港口,這樣就便於他得到迦太基本土的補給。為了保證卡普亞確定無疑的支持,漢尼拔曾允諾戰後此城在坎帕尼亞地區的領導地位,然而這就導致了坎帕尼亞的其他城市大都不樂意支持漢尼拔。

卡普亞投向漢尼拔後,漢尼拔又依次攻佔了努凱里亞、阿里亞、卡西利三座城市,然而到了公元前214年,羅馬人已然完全從坎尼會戰的災難中走了出來,對付漢尼拔時他們堅定的執行著"費邊戰略",憑藉遠多於敵人的資源和漢尼拔打消耗戰,在諾拉城下,馬塞拉斯於城牆的保護下對漢尼拔取得了不小的勝利。截止到公元前212年,羅馬人以其罕見的堅韌及手中仍保有的大量資源,上下一心,共赴國難,在經歷特雷比亞、特拉西梅諾湖、坎尼三場大敗後仍然組建了二十五個軍團之多,再算上同樣數量的同盟軍,羅馬人手中足有二十萬以上的軍隊,反觀漢尼拔,他手中軍隊不過四萬人。

西方版的“圍魏救趙”——漢尼拔進軍羅馬

"羅馬之盾"、"拖延者"費邊

造成漢尼拔兵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西班牙戰場上羅馬人的大勝和迦太基元老院的嫉賢妒能,致使漢尼拔兩個方向的援兵難以到達,本文不再詳談。前212年,在這四年間逐步挽回頹勢的羅馬人著手圍攻卡普亞,駐守在卡普亞的附近的各羅馬軍團,並未能完全包圍此城,但對於此城耕種收穫卻帶來了極大阻礙,這座人口眾多的城市便需依賴城外糧食的補給。漢尼拔因之收集了眾多穀物,然而由於接收穀物的卡普亞人的遲到,導致穀物被羅馬人所獲,漢尼拔從塔倫圖姆急速回援卡普亞,在路上擊敗了所以攔阻他的敵軍,但到了卡普亞城下羅馬人以堅固的防禦工事抵擋漢尼拔的攻擊,漢尼拔多番騷擾試圖激怒敵軍使之出營一戰,但羅馬人始終不作回應,只是以輕裝部隊依託工事回擊迦太基人。

漢尼拔無法突破進入卡普亞,又無法使得敵人和自己出營大戰,此時而到了這年的年末,卡普亞城中糧食幾已告罄,於是漢尼拔便有了新的計劃,他想自己若能夠秘密行軍,突襲羅馬城,藉著突襲帶來的恐慌,或許迫使敵軍回放棄卡普亞急忙趕至羅馬,至少會分出相當一部分兵力回援,無論是哪種情景,他都可比較容易的擊敗敵軍,這儼然就是西方版本的圍魏救趙!

西方版的“圍魏救趙”——漢尼拔進軍羅馬

第二次布匿戰爭行軍圖

漢尼拔擔心卡普亞人看見自己離去是認為自己放棄了他們,會撐不到自己的計劃實施便已投降,於是派遣自己手下的一個利比亞人偽裝成逃兵跑到羅馬兵營,隨後這個逃兵從羅馬兵營中又潛逃至卡普亞城內,將計劃告知了卡普亞人。在確定卡普亞人得知自己計劃之後,漢尼拔開始了他的急行軍,他巧妙的讓羅馬人腦中還只有發生在卡普亞的事件,在不被發覺的情況下度過阿尼奧河,到達了距離羅馬城不到八公里處。

漢尼拔來到城下的恐慌蔓延到了整個城市,有些羅馬人懷疑是否在卡普亞的軍隊都已被殲滅,敵人方才來的如此迅疾,人們登城守衛,女人則前往各個神廟,用自己的長髮清掃神殿路面,祈求神明的保護。在後世,羅馬時人的孫輩在聽聞"漢尼拔在門前"一言仍會戰戰兢兢,然而實際上的危險是並不存在的,羅馬城內駐守的便有四個軍團,漢尼拔兵力本就不多又缺少工程器械,是沒有攻佔羅馬的能力的。費邊便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並告知圍攻卡普亞的軍隊,羅馬城內駐軍足以守城,最後圍攻卡普亞的軍隊只分出了一萬五千步兵和一萬騎兵前來支援,餘下的軍隊也已足夠持續對卡普亞的圍攻。

漢尼拔劫掠了羅馬附近的鄉間後便決定撤軍,多數羅馬人認為這是神明的護佑,後來在漢尼拔距離羅馬最近之處,在卡佩尼門前阿庇亞大道上的第二里程碑,建築了一座"卻敵護國"神的祭壇。其實漢尼拔的離去只是他計劃的一部分,然而圍攻卡普亞的羅馬軍隊因為得到了費邊的消息,主力仍停留在卡普亞一線,自羅馬城追擊漢尼拔的執政官加爾巴為漢尼拔所破,但這無法避免也無從彌補卡普亞的即將丟失。

卡普亞最終還是陷落了,這給背離羅馬的城市帶來了極大震撼,羅馬藉此機會又收復了意大利南部的一些城市。對於漢尼拔所做的努力,我們引述波里比阿的評價,"因為我們幾乎無法對一位做到他所有能做到的將軍,不去加以讚美"他已經做到了一位好統帥所能做到的一切,只是他手中所有的資源和時運(李維的記載中漢尼拔在行軍羅馬途中還遭到了暴風雪折損了軍力)著實不濟,可謂非戰之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