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公元前218年9月,高耸的阿尔卑斯山顶已经飘起了雪花,在弯曲狭长的山道上,有一支庞大的队伍,正顶着浓重的铅云蜿蜒前进。队伍中既有披甲持兵的步兵,也有牵着战马的骑兵,甚至还有数十头大象在象奴的呼喝催促下艰难跋涉。在山道旁边的空地上,一群装备精良的护卫,簇拥着一位年轻人,年轻人坐着一匹神骏的战马上,有一只眼睛盖着纱布,还犹自微微渗出的血迹,看样子是受伤不久,棱角分明的面容上带着掩不去的疲惫和少许忧虑。年轻人不时回头看看长长的队伍,又不时抬头看看前方望不到头的山路,不时还与随从们低语着什么。

这位年轻人,就是汉尼拔·巴卡。

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汉尼拔像

汉尼拔出身迦太基军事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是迦太基将军,也是第一任伊比利亚总督。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王国失去了西西里岛、撒丁岛以及科西嘉岛,同时失去的还有西地中海的制海权,为拓展发展空间以及更好的参与海上贸易,哈米尔卡·巴卡率兵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并将其作为了复兴迦太基的重要基地。汉尼拔在童年时便随父亲征战于伊比利亚,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小便对罗马共和国抱有深深的仇恨,甚至在神殿里发誓,誓将颠覆罗马作为自己终生的志愿。公元前221年,随着父亲与姐夫的先后去世,年仅26岁的汉尼拔继承了伊比利亚总督的职位。

迦太基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后,全力向东北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罗马共和国也平定了北方高卢人势力,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向西发展。毫不意外的,相向发展的两国终于再次发生了碰撞。

公元前219年,汉尼拔进攻了两国之间的中立城市萨贡托,经过8个月的围攻占领该城。汉尼拔的举动大大刺激了罗马共和国,双方随即相互宣战。

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控制区,东北以埃布罗河为界

对两国的第二次冲突,汉尼拔并不意外,他甚至已经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迦太基在战败后被大大限制了海军规模,鉴于此,汉尼拔精心策划了陆上远征意大利的计划。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率军踏上了远征罗马的征程,这一年,汉尼拔刚刚29岁。大军沿地中海沿岸,越过了比利牛斯山进入了凯尔特人控制的高卢地区。高卢大体便是今天的法国地区,因为罗马人将当地人称为高卢人而得名,高卢人是凯尔特人的一支,而凯尔特人又是三支“野蛮人”之一。由于文明程度以及经济水平较低,高卢人缺乏统一的政治组织,所以在敌我辨识上也比较随意,所以对于高卢人来讲,无论罗马人还是迦太基人都不是朋友。针对这一情况,汉尼拔和他的家族经营了20年之久,主要目的便是努力使高卢人认识到罗马人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同盟。因此汉尼拔的到来倒没有立刻引起大规模冲突,通过或打压,或拉拢,或贿赂,或忽悠的手段,迦太基军队在高卢地区还算是有惊无险。

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汉尼拔行军路线

在汉尼拔军队甫一渡过埃布罗河,时刻在密切观察着迦太基的罗马人便已侦知了动静。罗马人迅速行动起来,两名执政官各率领一支军队,分别去往了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和汉尼拔的大本营伊比利亚半岛,一路有160条战舰和两个军团直接入侵北非,另外一路有60艘战舰同样载着2个军团沿地中海沿岸进攻伊比利亚。

率军进攻伊比利亚的这位执政官叫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我们简称他为老西庇阿。老西庇阿和他的家族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大约可以被认为是罗马方面的主将,至少在这场大战中占有不少的精彩戏份。老西庇阿和他的兄弟——也叫西庇阿——率军从海路去往伊比利亚,当他们在今天法国的马赛附近进行休整补给时,当地的盟友送来了汉尼拔军越过比利牛斯山正向东行进的消息。这一消息,对老西庇阿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按照罗马人预先的判断,汉尼拔越过埃布罗河只是要征服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区,所以罗马共和国才派出两支军队对汉尼拔的行动进行牵制。而现在汉尼拔的大军出现在了外高卢地区,而且一直向东行进,不言而喻,汉尼拔的目标就是罗马共和国本土。

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罗马共和国两路大军行军路线

这里我们需要提一下罗马共和国的军制。正常情况下,即非战争状态中,罗马共和国有4个常备军团,大约4000人,其中400人为骑兵,同时,会有1:1配置的同盟国军团,其步骑比例各有不同。而这次罗马人派出的两支军队,已经把四个常备军团以及与之搭配的同盟国军团全部调空。而由于对敌情判断有误,在维持既有的地方守备部队之外,元老院并没有进行很大规模的动员,也就是说此时的罗马,基本不设防。如果在这期间汉尼拔悄悄摸进去,那乐子可就大了。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老西庇阿竭力试图想把汉尼拔的军队给阻截在高卢地区。但汉尼拔显然不这么想,因为高卢并不是他预料中的理想战场。双方在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骑兵斥侯队的冲突后,汉尼拔军迅速甩开罗马军队,进入到了罗讷河流域,准备渡河之后转进阿尔卑斯山。功败垂成的老西庇阿悻悻而归,将部队委托给兄弟西庇阿率领继续远征伊比利亚,自己则率军官团乘船经利古里亚海回到罗马布置防守。

脱离了罗马军队的追击,并不意味着汉尼拔毫发未伤。很有可能是这次遭遇比汉尼拔预料的来得早了些,所以他加快了行军节奏。在罗讷河边,遭受了重大损失。虽然说汉尼拔家族一直致力于结好凯尔特人,但凯尔特人毕竟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族群,相互之间也缺乏影响力,汉尼拔他们的努力很难尽善尽美。汉尼拔军在横渡罗讷河时便遇到了当地凯尔特人的阻击。发现苗头不对的汉尼拔派遗一支骑兵部队自渡河点上游40公里的地方泅渡过河并袭击了凯尔特人的营地从而化解了危机。但罗讷河河宽流急,急于过河甩掉追兵的迦太基军队还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汉尼拔自伊比利亚起兵时有9万步兵和12000名骑兵,经过一路分兵,到罗讷河边时还有5万步兵和9000名骑兵,以及37头战象。渡过罗讷河后剩46000人,也就是说,罗讷河带走了13000名迦太基军人。

渡过罗讷河,汉尼拔军一头扎进了莽莽阿尔卑斯山。

作为意大利北方最有效的地缘遮蔽物,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即使在今天要徒步翻越阿尔卑斯山也是极其艰难的任务,更遑论两千多年以前的一支大军,尤其是这支大军包括近万骑兵和数十头大象。

我们不得不说,虽然预先做了一些准备,但阿尔卑斯山的险恶还超出了汉尼拔的预计。汉尼拔家族的影响力还远达不到阿尔卑斯山,因此,这一带的凯尔特人仍然对汉尼拔的大军充满了敌意。为预防沿途凯尔特人袭击,汉尼拔让象兵作为大军先锋,步兵和辎重部队为中队,骑兵为后卫,而且他亲自坐镇前锋部队以保万全。大军用火烧水浇的方法拓宽部队不能通过的狭路。防范凯尔特人之外,迦太基大军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由于他们翻山时是在9、10月之间,阿尔卑斯山山顶已经开始降雪,并且有严重的冰冻。到了雪线之上,汉尼拔的大军不得不一边铲除道路上的冰雪一边前进。经过9天的攀登,大军终于登上阿尔卑斯山山顶,汉尼拔命令在山顶平地休整了两天,又经过6天时间才走出阿尔卑斯山。放眼古今中外,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是空前的壮举,他穿山的通道,在后世被命名为“汉尼拔通道”。到两千多年后拿破仑也曾经翻越过阿尔卑斯山去攻击意大利,据说便是通过这一通道完成的。

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通道

为恢复战力,下山之后,汉尼拔率军在山下的山谷中休整了15天。阿尔卑斯山带来的损失又要大于罗讷河,汉尼拔整整损失了20000人,走出山口时,汉尼拔身边仅剩2万步兵和6000骑兵,以及30头战象。客观的说,以汉尼拔目前的实力,如果要颠覆罗马共和国,实在无异于痴人说梦。

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共和国的中央常备军加各省守备队,大约为30000人,这是罗马正规军团,另外还按1:1比例配备有同盟国军队约30000人,也就是说罗马人在役的部队便有60000人。同时,罗马共和国实行公民兵役制,即所有适龄男性公民(有产者)都有服兵役的义务,除常备军团外,共和国可以根据局势需要决定扩编军团或者增加军团数。按照当时的统计,罗马共和国当时可以动员的适龄公民约为28万人,如果再算上同盟国可以达到75万之巨。单从数字来看,汉尼拔的远征,恐怕将凶多吉少。

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

在汉尼拔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老西庇阿和他的军官团已经由海路抵达了比萨地区。甫一登岸,老西庇阿便以执政官的身份接管了北意大利守备军团的指挥权。与此同时,由于老西庇阿在马赛地区与汉尼拔军遭遇时,曾经发生过斥侯间的小规模冲突,老西庇阿对汉尼拔军的战斗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远超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的水平。所以,在北上阻击汉尼拔的同时,老西庇阿发急信飞传罗马城,通知元老院扩大动员规模,继续增加军团编制。

休整完毕后,汉尼拔军出了阿尔卑斯山,此时呈现在汉尼拔面前的便是辽阔的波河平原。波河平原以流经平原的波河全名,波河源自阿尔卑斯山中段偏西,自西向东注入地中海,波河平原北靠阿尔卑斯山脉,南靠亚平宁山脉,历来为凯尔特高卢人控制,又被称为内高卢地区。罗马人是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才征服了内高卢,由于征服时日尚短,尤其是要塞和以要塞为节点的罗马大道尚未修建,因此,

罗马人对内高卢地区的控制力实际上相当薄弱。

汉尼拔“战略之父”的美誉仅仅是因为坎尼之战吗?显然不是

汉尼拔与老西庇阿迎面相撞

另外,汉尼拔抵达阿尔卑斯山麓的时候是9、10月之交,翻山用了17天,山下又休整了15天,出山时已经进入了冬天。按照传统,冬天是罗马共和国的休兵季,各军团公民兵需要回罗马参加公民大会。汉尼拔对此已然是了然于胸,所以他迫切的要在冬天展开对罗马腹地的进攻。接管了比萨守备军团老西庇阿也十分清楚汉尼拔的动向——他一定会从北方发起进攻,因此他不顾休兵季,率领守备军团一路向北迎击汉尼拔。罗马北方防线的最前端便是帕辰察(即今天的皮亚琴察),老西庇阿就将军队驻扎在这里,预备阻击汉尼拔。

侦知了罗马军的动向,汉尼拔也率军东进,直奔帕辰察而来,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眼看即将爆发。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下“战略之父”美誉的由来。毫无疑问,坎尼之战的确是汉尼拔军事生涯中的至高点,但如果要说汉尼拔凭借此一战而奠定了“战略之父”的美誉,则有些言过其实。客观而言,整个第二次布匿战争,尤其是前半部分,都是汉尼拔战略素养的完美表现。汉尼拔随父亲征战伊比利亚之日,其实已经是这一宏大战略的展开之时。自伊比利亚至意大利战略转进,则意味着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远征路全程1600多公里,期间,穿越高卢地区,横渡罗讷河以及翻越阿尔卑斯山,何止困难重重。如此大距离高难度的战略动作在公元前3世纪是不可想象的,而其成功更非一日之功。千里大跃进,仅仅是汉尼拔宏大战略的开始,在之后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损伤才真正将这一宏大战略步步展开,不仅展现了汉尼拔家族20年卧薪尝胆所作的万全策划,更体现出汉尼拔作为为军事家、政治家的优秀素养。

关于汉尼拔在战争中的出众表现,以及罗马共和国的应对,如此种种精彩绝伦,海子将在后面的文章中为您一一分说。

参考书目:

《罗马史》阿庇安著 古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汉尼拔战记》盐野七生著 日本 张惠君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