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孙膑成功救赵,汉尼拔惨败罗马!

大家好,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晓地理的幺幺龙。

今天我们来讲"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这一计源自战国时期,齐军围攻魏国,迫使魏国撤回进攻赵国的军队,解救赵国。这种战术应用广泛,常常用来袭击敌人后方据点,以迫使进击之敌撤退。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孙膑成功救赵,汉尼拔惨败罗马!

这一计谋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利用了反向思维,用表面上看来是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孙膑成功救赵,汉尼拔惨败罗马!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僵持不下,足有年余。赵魏两国都已疲惫不堪。这个时候,齐国决定出兵帮助赵国,于是就派遣大将田忌,孙膑为军师,带领八万齐军救援赵国。一般来说,救援某地,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直接率军前往那里。于是在最初,大将田忌准备直接率领大军开赴邯郸,将来犯的魏军击溃。不过,孙膑却是有了相反的意见。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的精锐集中在邯郸,魏国内部空虚。如果我们带领军队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必然会使得魏军放弃赵国,回国自救!"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果然奏效。当齐军出现在魏国境内时,魏军统帅庞涓不得不回援。结果因为魏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于桂岭之地中了齐军的埋伏,损失严重,庞涓率领残余军队,退收大梁。此一役,齐军大获全胜,魏军大败而归,赵国因此得救!

围魏救赵一计,在中国古代史上广受赞誉,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不过,这里我们讲一个反例——汉尼拔兵败卡普兰!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孙膑成功救赵,汉尼拔惨败罗马!

"欧洲战略之父"的西方著名军事家汉尼拔,他肩负着对抗罗马军队的重任。为了打败罗马人,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在罗马境内打得罗马人连连败退。而罗马统帅费边,深知汉尼拔军队的强大,所以他主张用"坚壁清野",一路退却,但是将沿途的房屋、粮食等烧毁,把水井凿毁,断绝汉尼拔军队的供给。虽然这一政策被广大罗马人耻笑是懦夫行为。但是这一政策在应用中,效果很好。渐渐的汉尼拔也是发现了供给不足,于是速求决战。而这个时候,费边决定起兵攻打汉尼拔的重要补给点——卡普亚。一旦失去卡普亚,汉尼拔必然不攻自破!于是费边的军队开赴卡普亚,而汉尼拔得知费边的目的之后,思考再三,竟然想出了和当年孙膑类似的办法,将全部军队攻打至罗马城下。这就和当初的齐军围攻魏都大梁很是相近。消息传到费边的军队,人人都主张班师回援,因为罗马城一旦被攻破,那就一切都完蛋了!但是费边力排众议,他相信罗马城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而且他识破了汉尼拔的计谋,一旦回援,必然会中伏击,所以他坚持攻下卡普亚。当汉尼拔得到卡普亚陷落的消息后,心知已经是无力再战,遭遇了人生的大败!

同样的战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时而变,才是上上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