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淮海戲,有何藝術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淮海戲,有何藝術魅力?

淮海戲,是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在江蘇省北部、宿遷市和淮安、鹽城兩市北部等城鎮地區廣為流傳。據清代李調元《雨村劇話》記載:“秦腔始於秦州,盛於長安,流入晉、冀、魯、豫至淮水止。”由此推斷,淮海戲本為秦腔的一支,在發展中才逐漸形成具有濃郁民間氣息受老百姓喜愛的新劇種。

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淮海戲,有何藝術魅力?

清代乾隆和嘉慶年間,因處於太平盛世,經濟發達,文化也得以繁榮,藝人的數量更是達到前所未有,藝人的活動不受人約束,一般為個體分散活動,很少組成戲班演出。他們走南闖北,在衣家門前演唱要點食物和清水,所以也被稱為“打門頭詞”。而且演唱的內容也多是民間流傳的歷史神話故事和民間俗事故事,伴奏的樂器主要是一把三絃,老百姓稱“三刮調”。直到道光年間,戲班才開始成群地出現,到處演出,表演固定的劇目,劇情較為簡單,這是小戲的最初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淮海戲,有何藝術魅力?

光緒年間,受徽劇、京劇的影響革新了唱腔,豐富了曲目和表演技巧。後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排演了很多關於現代生活的劇目,並在1947年成立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命名為“淮海戲”,正式登臺演出。淮海戲唱腔輕鬆明快而又顯得高昂慷慨,始終紮根在人民的生活中,鄉土氣息濃厚,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很受百姓的喜歡。主要以板式唱腔為主,男女演員同腔不同調。伴奏樂器以三絃、高胡、竹笛、i吶為主,另外還有呼胡、琵琶、揚琴等樂器。

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淮海戲,有何藝術魅力?

因為淮海戲既能在舞臺演出,在鄉間街頭擺戲攤也能適應,所以很多民眾在行走或者衣閒時都會哼唱兩聲淮海戲來解悶,成為當地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在表演形式上,淮海戲也根據民間動物採取仿生物學,創作了雞創塘、野雞溜、驢打滾、豬吊腰、鱉爬走、狗拜年等詼諧幽默的表演形式,還根據人行走的特點創作了腳尖走、穿八字、膝蓋走、矮步蹬等表演形式,生動有趣,深受百姓歡迎。

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淮海戲,有何藝術魅力?

淮海戲的經典劇目也有很多,比如傳統的劇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32大本和《罵雞》、《催租》等64單出。現代戲的劇目有《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內戰》、《葵花路》、《孫明芝》、《月牙樓》等劇目。反映現實生活題材和農村的現代戲,更為老百姓喜愛。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末,淮海戲更是登上了頂峰。2006年,淮海戲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獨具特色的劇種淮海戲,有何藝術魅力?

然而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和電視電影的普及,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對淮海戲的興致日漸趨微,尤其是年輕人喜歡戲劇的更是少之又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逐漸加快,人心變得浮躁,靜下心來品味淮海戲已經成了奢侈。目前劇團主要以老年人演員為主,淮海戲的絕技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機,因此搶救和保護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淮海戲已經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