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六月,李成桂通过“威化岛回军

”发动政变,掌握了高丽政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高丽王室被废除,李成桂登基,正式拉开了五百余年朝鲜王朝的序幕。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朝鲜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继位之初,立刻确立了对明事大的基本国策,但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李成桂的“国王”地位不予以承认(仅承认权知高丽/朝鲜国事,权即临时之意)。

朕数年前曾敕彼仪从本俗,法守旧章,令听其自为声教。喜则来王,怒则绝行,亦听其自然。尔礼部移文李成桂,使知朕意。

洪武年间明朝对高丽/朝鲜政权一直采取高压政策,直到朱元璋去世,明惠帝朱允炆时期,朝鲜的第三位君主太宗李芳远才被明朝正式册封为朝鲜国王,明朝对朝鲜的整体策略也逐渐缓和,“靖难”结束后新的永乐政权也对朝鲜采取怀柔政策,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明朝对朝鲜的态度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明太祖朱元璋

一、“靖难之役”给朝鲜带来了什么?


1、朝鲜政权更迭


自元朝式微,明朝逐渐把势力范围拓展到辽西辽东之后,高丽/朝鲜君臣对于辽东的野心,就一直存在,李成桂“威化岛回军”就发生于高丽门下侍中崔莹主持的攻略辽东期间。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元末朝鲜半岛态势,元朝的灭亡导致高丽有了拓展生存空间的机会

明太祖去世后,李成桂从龙功臣郑道传等人又密谋趁明朝政局更替之时出兵辽东,而以李成桂第五子靖安君李芳远等人为首的一派则极力反对郑道传等人的“伐辽”计划,趁机发动政变,杀死郑道传、沈孝生、李勤、张至和等人,并冲入宫中,杀世子李芳硕(李成桂幼子)及抚安君李芳蕃,逼迫李成桂立第二子永安君李芳果为世子,后又逼迫李成桂禅位,政变被称为“第一次王子之乱”,亦称“戊寅靖社”。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影视剧中的李芳远

在朝鲜政局更迭的同时,建文帝正着手削藩,中央与地方藩王的矛盾一触即发。而在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后,朝鲜王朝也很快从自明东宁卫逃回的朝鲜军人口中感知到了中原的风云变幻:

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屬东宁卫,以辽东役烦逃还,言: “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入城。燕王乃还举师,以尽逐君侧之恶为名。”

“靖难之役”给予了朝鲜王朝进行另一次政权更替的时机,定宗李芳果即位后,朝政实际被李芳远掌控,这引起了“戊寅靖社”时与李芳远一同起事的怀安君李芳干的不满,次年李芳干起兵欲推翻李芳远,最终被准备更加充分的李芳远所败,这就是“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远距离最高权力仅一步之遥,而在从定辽卫逃民口中得知明朝内战正酣后,敏锐的李芳远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不久,定宗李芳果“禅位”于李芳远,李芳远即位后,立即趁着明朝朝廷忙于内乱、无暇顾及其他事务,派使臣向明朝上表报奏定宗让位、自己承袭一事,朝鲜王朝由此进入太宗统治时期。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六龙飞天》中的李芳远登基

2、辽东逃亡军民的处理


靖难之役爆发后,辽东地区明军迅速被朝廷转向对燕军的打击,朝鲜王朝压力骤减,而由于朝廷频繁用兵,辽东的劳役不断加重,以及辽东对燕军作战的失利,使得辽东地区的局势愈发失控,大量难民和散兵开始涌入朝鲜境内。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于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靖难之役已经快到尾声,曾任东宁卫千户的林八剌失里率数万人逃亡朝鲜,追击的明军强烈要求朝鲜将其遣返,而朝鲜太宗李芳远却决定接纳了林八剌失里部。此后,朝鲜对于明朝送来的要求遣返逃军的文书也不再理会,并在林八剌失里等逃亡军士的家人尽数抵达开京后,将他们安置在各道。


3、生存空间的拓展


靖难之役的发生,使得明朝无暇东顾,太祖时期对朝鲜的高压不存在了


朝鲜王朝得以稳定李成桂在位时期的北拓成果,缓和与女真族的关系,加强了对朝鲜半岛东北部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辽东流散军民的涌入极大的充实了朝鲜东北地区鸭绿江图们江流域的充实,更有助于朝鲜王朝同化居住于这一地区的女真等部落。


这么一分析,似乎“靖难之役”对于朝鲜来说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带给朝鲜的也并非只有益处,为支撑战局,明惠帝向朝鲜索取贡马数量大增,这给朝鲜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驻守北方多年的他深知辽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朝鲜长久以来的野心,随即抢在朝鲜之前展开了对辽东女真的招抚,即使朝鲜君臣已经意识到了朱棣的用心,但在招抚女真一事上,明朝已经占据先机,这也使得朝鲜失去了在鼎盛时期继续开拓疆土的机会。

二、“靖难之役”对朝鲜与明朝关系的影响


“靖难之役”的天平并未因为朝廷一方的强大而倒向建文帝,朝廷军队与燕军的持续交战中,战果基本不尽如人意,内战迟迟不能结束使得建文帝的焦虑情绪逐渐变得难以掩饰。靖难爆发近一年后,官军才取得了第一场胜利,并暂时遏制了燕军南下的势头,此时建文帝想要乘胜北上追剿燕军,其中包括令辽东军从后方攻击北平,但当时辽东军压力颇大,如果此时南部的朝鲜突然发难,辽东兵必将难以支撑,更会延误朝廷的大好战机,建文帝非常担心朝鲜会和燕王一系联合对朝廷形成不利。由此,建文帝开始对朝鲜王朝实行了积极的拉拢。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朝鲜太宗李芳远

在严峻的形势下,面对朝鲜来使,建文帝尽可能的款待,尽显怀柔姿态。建文帝当着朝鲜使臣的面,称赞了当年李成桂背反高丽“伐辽”策略的贡献(当年朱元璋一直对李成桂代高丽以自立心存芥蒂)。

戊辰振旅之功莫大。

当着朝鲜使臣的面赞赏李成桂组织高丽攻伐辽东的行为,其用心应该不难理解了。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影视剧中的建文帝形象

除此之外,建文帝对后来朝鲜因政变而导致王位更替之事也选择了宽容,并加以承认。在赐予朝鲜的诏书中,建文帝称赞了朝鲜对明朝的事大之诚,同时特别强调了燕王起兵的非正当性,并希望朝鲜效忠于明朝朝廷而不要被燕王所利用而卷入明朝内乱之中。

勿惑于邪,勿怵于伪。

而对于朝鲜要求的承认李芳远国王地位的要求,建文帝则欣然应允,不仅承认国王地位,还允许朝鲜国王以郡王爵享亲王之礼,朝鲜地位空前提升,怀柔态度尽显,与明太祖天壤之别。

但在接受建文帝怀柔的同时,朝鲜君臣也并没有果断的全面倒向建文帝一方,对于明朝的这场内战则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种近于中立的态度,这种态度最为明显的体现便是朝鲜与明朝间的贡马贸易,很多人认为朝鲜为建文帝提供马匹就是极力支持朝廷一方,实际上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

建文三年三月,朝廷官军在夹河为燕军大败,折损惨重,面对不利战局,建文帝再度想起朝鲜“产马之邦”之名,为使朝鲜愿意与明朝交易马匹,建文帝一方面在诏书中极显怀柔之姿,另一方面答允按照朝鲜时价进行交易。

朝鲜产马之邦也,若以绮绢市良马,可备戒事。

照依那里时价易换,将来不要亏著他。

建文帝几乎是以最大利益又以兵部恣文的方式“命令”朝鲜贡马,那朝鲜的态度呢?


朝鲜共向明朝辽东方面共运送了大约七千匹马


但朝鲜并非始终心甘情愿地与建文帝进行贡马交易,实际上,在建文三年三月官军于夹河失利后,朝鲜在与明朝的贡马交易问题上便开始有所犹豫。首先是在战马的质量问题上,朝鲜方面似乎有以次充好的行为;其次,朝鲜方面始终极言国内凑集战马之难,并以各种借口拖延马匹交付。


这足以可见朝鲜并不敢把鸡蛋都放在朝廷方面这一个篮子里。


建文四年三月,形势已经严重倒向燕王一方。朝鲜方面探知中原的形势,在与建文帝交易马匹七千匹后,停止了马匹交易,并遣送了因战马交易而驻扎于朝鲜境内的朝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朝鲜此时已基本倒向燕王阵营。而朝鲜面对中原朝政更迭的反应速度堪称迅速。

“靖难之役”对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影响探析

明太宗/成祖朱棣

面对新生的永乐政权,朝鲜的回应也极为迅速,立刻停止使用“建文”年号。并立刻派使臣前往京师朝贺新帝。朝鲜的首贺之举也令永乐帝甚为满意,并依朝鲜之请重新赐予了朝鲜新的诰命印章。而当明朝再提归还辽东流散军民问题时,李芳远为显诚意,立即将林八剌失里等人押送至辽东,虽然李芳远对于遣返流民一事并不太情愿,但在明朝强烈要求之下,李芳远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着小规模的遣返流民行动。与此同时,永乐帝对于建文时期朝鲜与建文君臣进行的战马交易表示了关切,朝鲜君臣为与永乐政权搞好关系,在讨论之后,同意将此前未交付的战马如数送至辽东。对于新的大陆势力,朝鲜君臣尽可能的有求必应,尽显

“头号蕃国”的姿态。


在明朝历经政权更迭后,朝鲜同明朝的关系得以快速而顺利地升温,称为东亚朝贡体系内的典型。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靖难之役”几乎成为了明朝与朝鲜关系转变的“催化剂”,洪武年间,出于对明朝自身利益的考虑,朱元璋始终对朝鲜采取高压政策,不承认李成桂的国王地位,李成桂对外只能以“权知高丽/朝鲜国事”自称,两国关系因辽东问题相对紧张。


而建文年间七月爆发的“靖难之役”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局势,也对朝鲜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朝鲜借“靖难之役”成功的改善了在于明朝关系中的地位,成为了建文政权与燕王政权两厢拉拢的对象(据传朱棣早年就曾拉拢朝鲜,并被朱元璋责斥,野史更认为朱棣与李芳远私交甚厚)。


从朝鲜政权本身来说,面对中原的巨变,朝鲜君臣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使得中原重归稳定之后朝鲜的地位和利益仍然稳固,如果当初因建文帝的怀柔而全面支持朝廷一方,那么朱棣新政权未来难免不会对朝鲜采取报复,从这点来说,朝鲜君臣是明智的;


而从李芳远本身来说,则趁着明朝内乱无暇外顾之机,夺取了朝鲜的大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