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從現在社會的競爭態勢上來說,有幾點比較重要:

1.找到自我的能力。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這本書寫道: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無論他的歸宿是詩人還是瘋子,是先知還是罪犯——這些其實與他無關,毫不重要。他的職責只是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他人的命運——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如果大學能夠重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我,換句話說,就是找到定位。

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也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忙忙碌碌,碌碌茫茫,小心翼翼地活著。

今天想做設計師,明天想當烘焙師......

我們活著,慾望無窮無盡,但我們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把它們做完。

學會取捨,去做和自己定位相關的事情。

只有我們去做我們熱愛並且做起來很容易,但別人做起來很困難,高商業價值的事情,我們才能用最小的代價,做到專業,過上我們想過的生活。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2.不逞強的能力。

這個主要是在社交這一方面。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做與不做,陪與不陪,都是自己的選擇。

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要考慮到承擔這個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如果後果是自己不能接受的,那就直接拒絕吧。不然到時候自己心裡會極度不舒服,還可能影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今天發生了一件小事,中午準備直接回寢室睡午覺的我被一個朋友耽擱了近一個小時,很難受,回寢室就有點崩潰了。

但是冷靜下來想一想,還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不喜歡就早說,與其逞強在那裡等著讓自己難受,讓對方也尷尬,不如早一點說出口,對雙方都是解脫。

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喪失了自己的原則,隨便哪個朋友叫我出去,我都愉快地蹦達去了。導致之後的時間協調不過來。

後來仔細想了想,還是自己沒有確認好事情的優先級,最後手忙腳亂。

我們自己要知道對當下的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3.不逃避的能力

在微信上,別人詢問自己的意見,是和不是,要和不要,說清楚了就好。一直逃避不給回覆,也不和對方說清楚,在自己心裡會一直糾結這件事,一會兒想起來,隔一會又想起來,反倒會做不好其他的事情。

去年參加過一些社群,到了收作業的時候,沒有完成的我就玩失蹤。

社群畢竟是線上的嘛,如果自己一心想裝作沒看見,也沒有人會把你怎麼樣。

不逃避成長。

要跳出舒適圈去做一些有利於自己成長的事,這個過程是比較痛苦的。

有多少人是瘋狂地買課、買書,然後就擱置在這裡了?打遊戲、追電視卻是一點沒落下。這就是在逃避成長,買課、買書只是起到了一種心理安慰作用。

去年的我也是這樣,看著社群裡同期加入的小夥伴飛速地成長,而我一直在原地踏步,看著他們在社群裡討論學習,我卻連點開的勇氣都沒有。我一直在逃避,每次微信消息積累到幾千條的時候我就快速打開然後再退出去。

一件事情,只有做和不做的區別。你推開它,逃避它,安慰自己明天再做。明天這個時候你依舊會推開它,說自己還沒準備好,需要再等等。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溝通能力”是不是最核心的能力很難講,但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絕大部分的工作、生活都不是獨角戲,溝通是否有效,在很多時候決定著年輕人的個人能力能否被有效地輸出和接受。即便是一個能力很強、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在溝通欠佳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和工作表現都可能打折扣,甚至雙方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阻礙目標的達成。

那麼溝通到底難在哪裡?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溝通者呢?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誤以為”是溝通的阻礙

1.溝通不僅是信息的傳遞,還是關係的塑造與展現

在溝通過程中,我們除了要清楚地表達內容之外,還要懂得準確地依據雙方的關係,拿捏溝通的分寸。如果忽略了“關係”維度,就很可能導致溝通陷入僵局,比如有些年輕人過分熱情,會高估自己和對方的熟悉程度,過於直接地表達了自己對對方的看法,可能就會激怒對方,最後只能不歡而散。

2.在溝通中,我們其實還有隱性的需求

我們通過“溝通”想要滿足的需求是十分多元的,有些需求是“顯性”的,比如實際的目標,而另一些需求是“隱性”的,比如我們希望在溝通的過程中,在對方心中塑造/留下一個怎樣的形象。

而當這些需求本身有所矛盾時,比如有些年輕人初入職場,想建立一個樂於助人的形象,但在某些時候又不得不拒絕對方,這時就會陷入“兩難”情境。尤其是,當我們沒能意識到隱性需求存在的時候,就更可能在溝通中,顯得不知所措。

沒有單方面的傳遞者或接收者

真正有效的溝通不僅包含了表達,還包含了傾聽。也就是說,在一場有效的溝通中,在溝通的動態過程中,雙方都時而是傳遞者,時而是接收者。關於“說”與“聽”常常下面兩個迷思:

迷思1:“只要我說的足夠清楚,對方就一定能理解我”

事實上在雙方認知的差異的影響下,溝通很難是“透明”的,也就是說,對方的認知也可能在其中影響到Ta對我們所表達的內容的理解。

迷思2:“只要我聽的足夠清楚,我就一定能理解對方”

有時候,光有理解的意圖仍然還是不夠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個體的認知在我們“傾聽並理解”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低自尊的人可能會在溝通過程中,更加註意到對方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甚至會對對方原本中立的表達,做出更負面的解讀。儘管Ta用心地聽了也試圖去理解對方的話語,但卻仍然誤會對方的狀況。

很多年輕人喜歡展現自我,所以在溝通中常常更注重表達,而忽略傾聽的重要性。而實際上,我們要真正有效傾聽了,才能更準確地回應。“傾聽”不僅僅是“聽到”、“聽懂”而已,它還包含了一種“理解”。我們需要抱著一種理解對方的意圖,去聽對方真正要表達的內容,才更有可能推動溝通的順利進行以及目的的達成。

在真實的溝通中,人們往往很容易陷入一些三種常見的無效傾聽之中:

1.“防禦性傾聽”:聽的人的意圖不在理解,而在防禦,因而注意力都在對方哪句話冒犯了自己,時刻準備著回應還擊;

2.“埋伏性傾聽”:Ta不試圖瞭解對方,而是不斷挑剔對方表達中的漏洞

3.“自戀式傾聽”:無論對方說什麼,總想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

忽視或者無效地傾聽,往往都會使得注意力被片面地、有選擇性地放在對方的某些語句上,這就使得我們很容易誤會對方。

如何成為善於溝通的人?

1. 多樣的反應方式

學者們認為,沒有一種完美適用於所有情境的溝通技巧,優秀的溝通者會根據所處的情境、所面對的人(彼此的關係),做出恰當的反應。

當一個朋友的笑話,讓自己感覺被冒犯了,優秀的溝通者可能有以下幾種反應:

a.保持沉默;

b.也開一個玩笑,調侃對方沒有意識到,Ta所說的話已經給自己造成了傷害;

c.直接制止對方,指出對方的不妥之處。

當他們發現說話可能引起更大的衝突時,他們會選擇沉默;而當週圍沒有其他人,且對方和自己的關係能夠承受直截了當的對話時,他們會選擇制止對方。我們可以平時多觀察,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應對方法以及帶來的後果,學習哪些情況下、面對哪些人,比較適合哪種行為方式。

2.提高共情能力

想要做出適合當時溝通情境的反應,就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共情能力。這裡我們要介紹“枕頭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溝通中各方的立場。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圖自:《溝通的藝術》,Adler & Proctor, 2010)

我們可以從這5個立場分別去探索雙方要討論和溝通的內容,這會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還會幫助我們發現一些新的思考模式,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非此即彼”的——雙方有可能共贏。

3.提升認知的複雜程度

當一個人有更高的認知複雜度,Ta也就越可能理解他人在不同溝通情境中的表現,這樣,Ta也就更可能不會為隻字片語所困,才能夠在每一次溝通中,去“重新”評估和了解對方的意圖;不僅如此,這樣的人也更理解自己也會在不同場合的溝通中,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不會因此而覺得自己不夠真誠。

提升認知複雜度,上文提到的“枕頭法”同樣適用。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們在不同情境中可能的不同表現,提高我們對他人立場的容忍度,推動溝通的有效進行。

4.7“C”幫你更好地表達自己

儘管表達並不必然帶來理解,但清晰準確的表達仍然是溝通的基礎。人際溝通技巧的研究機構Mind Tools總結了7個“C”幫助人們更好地表達自己:

· 清晰(Clear),明確溝通的目的,然後可以通過語言,或肢體語言來幫助自己表達;

· 簡潔(Concise),不必要的修飾或信息反而是溝通的阻礙;

· 具體(Concrete),高度凝練的同時仍然把必要的細節和事實表述出來;

· 準確(Correct),在詞彙、語氣的使用上,也要準確(尤其是用外語溝通時)。

· 連貫(Coherent)

,表述需要前後有邏輯、連貫,讓人能看懂主旨;

· 完備(Complete),我們有否把想讓對方知道的信息完整地表述出來,是對方能否全面地理解的基礎

· 謙恭(Courteous),這可以讓雙方的溝通基於一個更放鬆的情境,試想如果雙方在關係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傲慢”、“輕蔑”,溝通是否也就更難進行了?

溝通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輕人需要不斷練習這些技巧。當我們開始善於溝通之後,或許就能發現,我們會因溝通與更多人聯繫在一起,獲得更多的力量。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我覺得,做出選擇也是重要的一種能力。

意思就是在得到一些的時候能夠接受同時失去另外一些;當誘惑接踵而至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清醒,選出最符合內心追求、符合原則的選項;透過紛繁事物的表象看到他們共同的本質以及真正的不同。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談戀愛,微博熱搜常年必有的話題之一。

什麼如何套路男朋友,什麼當女朋友生氣的時候怎麼辦,什麼神仙愛情、別人家的男/女朋友之類。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在戀愛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選擇困境,那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比方說現任很溫柔,但不夠有錢,很踏實但不懂浪漫,很遷就自己但兩人沒有共同愛好。總覺得下一個會更好,會溫柔且有錢,踏實且浪漫,兩個人簡直天造地設,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於是時常忍不住糾結:到底要不要一往情深、全情投入?還是騎驢找馬,等遇到更好的就分手?這個問題到底要不要解決?反正也不一定和他/她結婚,何必那麼認真?……導致很多問題積壓,態度忽冷忽熱,安全感缺乏,因為他們自己內心也沒有確定對對方真正的態度和感情,這段關係只會越來越索然無味,兩個人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可能是日復一日的爭吵,也可能是面面相覷無話可說,明明心裡各有一番思量卻是你瞞我瞞。是為了什麼?

其實究其本質,就是因為不知道選擇本身,既意味著得到,也意味著失去。

你選擇了一個溫柔善良的男生,可能你就不得不接受他暫時沒錢的現狀,你選擇了一個生意忙碌的成功男士,可能你就不得不接受聚少離多,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但你應該有足夠的智慧讓自己接受,而不是變得貪得無厭,對眼前人挑挑揀揀,永遠不知道滿足,永遠幻想著新歡來拯救你,幻想著新歡讓你永遠快樂幸福。真正的現實生活中,有王子,但也許那就是查爾斯,有豪門,但也許你只是他眾多妻子中的一個,有現實版的韓商言,但他很難有李現那麼帥。

換言之,你想要可甜可鹽身材又A的女朋友,但她的花錢速度很可能讓你目瞪口呆,你想要小姐姐一樣精緻好看的女朋友,但她可能一週八天都在蹦迪。所以如果你已經做好了選擇,那麼在面對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至少要有一個預先的心理準備,而不是發現一點點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立刻大失所望大發雷霆,急著吵架分手另尋他人。這個心理的預估在我看來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人為什麼一再的分手然後又快速的戀愛接著又快速的分手,人際關係很不穩定,有一點十分重要的內因就是他沒有清醒的認識到選擇背後的真相。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讀書和工作

還記得自己當年自己大學入學之前,填報學校和志願的時候,也是對此充滿了期待,而且很多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自己選的這個專業肯定特別有趣,會認識到一大幫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無話不說,一起研究、討論專業上的問題,一起通宵熬夜,一起把酒言歡,自己還會遇到非常棒的老師,在專業上表現的特別出彩,參加各類比賽拿各種獎,成為校園裡的風雲人物,自己還會遇到一個既有好看皮囊又有有趣靈魂的他,一起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校園戀愛…

但事實是,答主的專業課要背一大堆東西,很多都是枯燥無聊的理論,遇到的同學性格各異,大家之間也沒那麼多志同道合,沒拿什麼獎項,連獎學金都只是三等,也沒什麼靈魂伴侶金風玉露,甚至連男孩子這種生物都罕見…說實話當時答主的心理落差真的特別大,覺得讀不讀大學好像也沒什麼區別,一本二本三本好像也沒什麼區別,早知道自己應該去學一門藝術,說不定走藝考這條路生活就會截然不同…然後答主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幻想。

其實身邊很多同學都和我一樣有過類似的想法感受,覺得是自己選錯了專業選錯了學校,覺得是自己運氣不好,怨天尤人,覺得特別失望,覺得那一切都是別人家的大學生活。但事實是,我身邊一樣有每天風風火火活成學霸兼女神的同學,一樣有模範情侶羨煞旁人,一樣有一群好友每日形影不離,但這只是他們選擇之後呈現出來的一面,他們為了這個選擇,其實付出的或許就是每日健身流汗不吃零食,時間精力和金錢,諒解和包容,成長的傷痛與艱難。所以如果我們只是拿著我們所看到的別人精彩光鮮的那一面來要求自己的人生,我們得到的只會是無窮無盡的困惑與失落,怨懟與無奈。因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選擇,一個本來就沒有的東西當然是無法給你想要的一切。

職場上亦是如此,很多職場新人初入職場的時候,對整個工作、同事還有自己的發展前景都充滿了期待,覺得自己既然選擇了一個企業,就一定會得到想要的一切。所以工作一段時間後,辭職率也在此到達高峰,因為他們發現好像情況和想象完全不同。於是推說是選擇的問題,推說是運氣的問題,不斷地去尋找下一個,下一個之後還有下一個。

但事實上,不管是戀愛還是交友,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既然你選擇了一個,就必然地要放棄另一個,你已經得到了這個,就必然要失去另一個。而考量的標準,不是是否十全十美,而是你得到的,是否是你真心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是否又不會抱怨後悔。

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就能明白選擇的真諦,就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所做出的選擇,那麼我們對於人生的體驗,一定會幸福許多,也會通透許多。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找到你不需要堅持的那件事

很多人都會回答說:想要成功,做事就得學會堅持。

這個說法其實不全對,為什麼呢?

你想想什麼事情需要你堅持

你想賺錢,於是你努力工作,努力加班,最後把身體搞垮了,錢也沒掙多少,革命的本錢卻不行了,這就是得不償失。

那什麼是你不需要堅持的事情呢?

當你想把你遊戲玩得好的時候,你會天天沉迷遊戲,你不會感到厭煩。

當你想投籃投得精準,你會每天加練兩個小時投籃,你不會覺得厭煩。

當你想彈出優美的旋律,你會每天多練習兩個小時鋼琴,你不會覺得厭煩。

當你喜歡一個女生的時候,你會每天為她花盡心思,你不會覺得厭煩。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都是你喜歡做的事情,是你內心強烈渴望完成的事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再怎麼贊同都不為過。

喜歡,其實是你的一種天賦。

它會重複把枯燥的練習,轉化成一種充實的滿足感,這些練習所產生的積累像雪球越滾越大,最終成為抑制不住的雪崩,這就是複利效應。

我做事的一個信條就是“做有積累的事情”

因為我相信複利效應的存在,他能讓我將這些積累在某一個點爆發出來,讓我獲得成功。

而為什說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找到你不需要堅持的那件事

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做什麼都不需要堅持,而是找到那個讓你做起來,內心充滿幸福感,而且能得到積累,形成一個複利閉環的那麼一件事情。

為什麼會說讀書是大多數普通人一個比較好的出路,因為它就是特別符合複利效應。

你每天比人家多看一頁書,一年就比別人多看365頁,這就是一個有積累的事情。

如果你的興趣是學習那就更棒了,那你基本上就是妥妥的學霸一枚,你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幸福感。

你積累越多的知識,成績就會越好,分數越高,去的學校就會越好,學校越好,出身社會的起點就會越高。

所以在出身社會的時候,你就能享受到認真學習為你帶來的複利效應了。

但是真正厲害的人,不會停下來,他會持續思考,持續的處於學習的狀態,他會讓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所以有很多剛畢業的同學差距都不大,但是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後,那就真是一個天一個地了,而極其優秀的會在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拉開與同齡人的差距。

所以,人在年輕的時候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找到那個讓你持續感到幸福的事情,產生複利閉環,持續思考,持續處於學習狀態。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不想虛度光陰,想有一番成就,我覺得最核心的能力是隨時記錄

上面很多回答羅列的能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能力,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把這些知識運用起來,而不是收藏起來,讓它成為你收藏夾裡面的一層。

我們知道大腦相當於cpu而不是硬盤,應該是來思考而不是記憶。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識量,信息龐雜,如果不把對你有用的知識記錄,你會發現你花時間所得的收穫會很快淡忘。

比如你在知乎看到這個如何提高決策能力這個問題?

然後瀏覽了很多高贊回答,也知道選擇大於努力,一個好的決策決定了努力的方向,大方向錯誤,如何努力也是白費,所以我們知道如何提升決策能力,但是你看了一遍就會了?收藏了以後看?我不知道有多少是這樣。

如果什麼知識你看一遍就會了,我相信你一定是個天才。

在網上看到知識對你有啟發,看一遍你只是走個過場,你以為你懂了?

不記錄獲得的收穫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這不就像我們做選擇題,題不會,就看了下答案,哦,知道了,原來是這樣,之後就在試卷上寫上A,到第二次考試,又出現了,哎呀,這個題我上次做過,答案好像是這個,然後半猜半寫了答案B,在看答案,嗯?是A,原來這裡錯了,然後寫下答案A,如果這時你還不把這題記錄下來,到第三次你可能還會錯,因為自己沒有實際動手做一遍,看著答案以為懂了,其實你還不知道那個地方沒有理解,雖然可能經歷這麼幾次練習你可能掌握,但是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而我們在網上進行大量獲取信息也是一樣,如果每次看到對你有啟發,或者你感覺不錯的知識,不記錄,那你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可能這次好像聽懂了,到最後卻是在需要的時候重複查看,如果這時你把自己獲得收穫進行總結,你就能發現你所理解的與實際的偏差。

就比如上次我看了知乎熱門問題“什麼是薛定諤的貓?”

我把回答看了一遍,看了很長時間才明白。剛開始我一直再想,為什麼不把箱子搞透明的,或者裡面裝攝像頭?這樣不就知道貓是死是活嗎?

後來看了很多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的是,什東西都是客觀的,觀察會改變結果。

然後我就把這個問題的思考記錄下來。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沒有看一篇就會的本領。

所以如果年輕的時候什麼能力最重要,我覺得就是隨時記錄能力。

年輕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隨時記錄有那些好處

  1. 記錄心中想法,深入思考

我們知道,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大腦會浮現出其他的事情,無法集中思考。《零秒思考》這本書中教會我們隨時記錄心中想法,可以讓思考事半功倍,讓工作難題迎刃而解,隨心所欲地控制內心的不安、壓力。

2.記錄知識,檢驗自己

現在我們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手機上獲取信息,比如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看文章等,獲得很多有用的知識,如果不把當時看的感覺記錄下來,那我們花那麼多的時間的作用是什麼?所以想成長需要我們把這些進行內化,不然永遠不屬於你。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做記錄有利於加強當時的記憶,在以後忘記時候可以進行查找。

3.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們知道在記錄的時候想是一回事,寫出來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記錄不僅是備忘,同時也是對語言表達的一種鍛鍊。

4.隨時記錄,鍛鍊一個人的意志力

記錄是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堅持,隨時每天把自己生活中的想法記錄,也是對事物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是對自己意志力的一種考驗。

5.隨時記錄,更懂生活

如果人生是一本書,你會如何撰寫它?很多時候,我們會忘記我們曾經也有那麼青澀美好的年華,隨時記錄讓我們記住時光流水,教會我們發現生活,感悟生活。最後當你老了,回顧自己的一生,這也是你不可多得的財富。

那如何記錄自己人生成長的一本書呢?

在這裡推薦謝春霖回答如何快速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中專門介紹瞭如何分門別類的記錄。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感覺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啊,那我只能說生活是你自己,怎麼過別人無權干涉,畢竟不用努力的人生真的很舒服qw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