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中国历史最后的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大分裂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便已不受控制,唐肃宗起宦官执掌禁军,不仅干预朝政更能废立皇帝,唐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朱温建立后梁朝代,只是藩镇割据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开端,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由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终结五代,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灭北汉完成统一。

五代十国时期,变革留下历史烙印,战乱造就将星璀璨,无数历史谜团需要后世解开,但北宋时期为何出现两部《五代史》,又同时能够进入《二十四史》?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十国

更注重史籍整理,历经波折的《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开始编撰,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等七人同修,仅耗时一年半便呈交刊印。

《旧五代史》在范质《五代通录》基础上,本着写实主义考证历代宫廷资料编撰,具有公认的可信度,包括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都从中借鉴作为参考。

《旧五代史·四夷附录·契丹》庄宗初嗣世,亦遣使告哀,赂以金缯,求骑军以救潞州,答其使曰:“我与先王为兄弟,儿即吾儿也,宁有父不助子耶!”许出师,会潞平而止。刘守光末年苛惨,军士亡叛皆入契丹。洎周德威攻围幽州。燕之军民多为所寇掠,既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由是渐盛。

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北宋王朝的心病,诸如契丹肆虐中原的记载,严重伤害北宋士大夫尊严,因此《旧五代史》逐渐走向边缘化。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金章宗习得宋徽宗瘦金体

金章宗完颜璟,虽然是女真皇族,汉化程度却极高,不仅熟读百家经典,更能写得流利瘦金体,推行金国全面的汉化改革。

恰逢此时蒙古部成吉思汗崛起,统治中心南移到中原的金国,更需要汉族民众的支持,为消除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公元1207年明令禁止刊印《旧五代史》。

《金史·本纪·章宗》泰和七年十一月癸酉,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

蒙古帝国及元朝统治者,倚重归降的契丹及女真将领,对儒家的文化教育不看重,甚至不开办科举,以至于读书只能写杂剧,导致大量珍贵文献失传,包括薛居正《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清乾隆帝

时间辗转来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这一年也是乾隆六十寿辰,志得意满的乾隆觉得在文化领域应该有所成就,于是命朝臣开始重新校勘历代史籍。

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考补《旧五代史》材料,被称作“恢复本来面貌十之七八”。

乾隆四十年七月初三日,由乾隆帝第六子多罗质郡王永瑢呈交《旧五代史》,仍采用薛居正之名,乾隆颇为满意,成为"钦定二十四史"中最后列入的史籍。

《四库全书·正史类》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近蒐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

清代乾隆校勘史籍,实际上是为修《四库全书》做铺垫,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朝设立《四库全书》馆,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书籍汇编工程《四库全书》完稿。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钦定二十四史

欧阳修《新五代史》,理学尝试与恢复儒家礼义

宋太祖赵匡胤,被部将拥戴“黄袍加身”得国,为稳固赵宋皇权统治,限制武将拥兵自重,施行“以文治国”的士大夫政治。

宋仁宗时期被称作“仁宗盛治”,也只是通过增加“岁币”换取辽国与西夏的和平,封建政权的根基土地农耕遭遇挑战,农民起义的频繁爆发与财政减少,促使北宋探索变法图强。

范仲淹与富弼进行变法,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所列明事项,极力避免激怒士大夫阶层,却还是遭受到保守派阻挠而失败。

支持变法的欧阳修也受此拖累接连被贬,《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像是欧阳修对时政无奈的呼声。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宋仁宗赵祯

仕途沉浮后,欧阳修对政治有更加清醒的认知,却更加坚定其文学复古的理念,至和元年(1054年)授命主持编撰同为二十四史的《新唐书》。

此时的《新唐书》由宋祁编撰十年基本完成,欧阳修只是做最后的整理完善,《新唐书》由于内容严谨,史籍考证详尽,而受到古今学者的赞誉。

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并非是朝廷授命,而是自发对《旧五代史》的补充和评论,本意是恢复儒家礼义,唤醒朝臣沉沦的道德价值观,省略《旧五代史》已有的史籍记载,以孔子"义例"作为五代历史的参考,重新解析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影响。

《新五代史·附录》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孔子

《新五代史》将割据的十国列入世家,不再称之为《僣伪列传》,既是对五代史的补充,也是对原世家权贵的接纳,体现北宋以和为贵的保守政策。

欧阳修并非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但符合宋代理学探讨内容义理的精神,南宋偏安政权极力进行宣扬《新五代史》,用儒家思想掩盖偏安江南的事实。

元朝统治者也利用"君臣大义"的思想,压制"华夷之辩"笼络汉族儒生;明清两朝无论修补《永乐大典》,还是编撰《四库全书》,虽未更改《新五代史》内容,但转移儒生对政治关注度,并引导对内容重新解读。

欧阳修应该没有想到《新五代史》与北宋理学逐渐走偏,恢复儒家礼教的宏愿终究没能实现。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欧阳修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构成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

很多学者称《旧五代史》为《清朝新编·旧五代史》,将其视作残缺版本,只认可欧阳修的宋版《新五代史》。

清王朝编修《旧五代史》,即便不够完整有所欠缺,都可能包含历史的真相,且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也是参照宋版薛居正《旧五代史》进行增补。

清朝乾隆帝能够将,承载历史典籍《旧五代史》与承载北宋理学思想《新五代史》,共同列入“钦定二十四史”,呈现完整的五代十国历史,是对历史学术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四库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