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如今的赤壁江畔的遺蹟依然可以向我們呈現當年那場氣壯山河的大戰,意氣風發的周公瑾指揮孫劉聯軍火燒曹軍的水軍大營,大破八十萬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可以說三國時代是一個群雄並起,能人輩出的時代,謀士席間的唇槍舌劍,大將疆場上的刀光劍影,使得三國的歷史波瀾壯闊,引人入勝。而描寫三國鼎立這段時期的著作中,很多都是在描寫曹魏與蜀漢間的爭鬥,對於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吳國則描寫甚少,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關注一下吳國的建立,探尋它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第一階段 定鼎東南 東吳始立

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孫策平定江東之戰


吳國的建立者是赫赫有名的吳大帝孫權,可是他卻不像曹操和劉備那樣親手開拓了吳國疆域的基礎,而是繼承了父兄的基業,日後成為了雄踞東南的東吳皇帝。孫權的父親是孫堅,孫氏歷代在吳地為官,孫堅早年也在吳地做了三個縣的縣丞(副縣長),他為人任俠好事,當地頗有聲望,曾率兵平定了會稽郡人許昌父子的叛亂。後來,因為參與平定黃巾之亂有功,被朝廷拜為長沙太守,烏程侯。可以說孫氏的諸侯之名是孫堅徵來的。孫堅便依次招兵買馬,聚集了一班文臣武將,如謀士朱治,大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人。中平六年(189年),孫堅參加了討伐董卓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孫堅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孫堅大喜過望,認為是天命所歸,眼見討董之戰已無勝算,孫堅便帶著傳國玉璽匆匆返回江東。可是天不假年,在初平三年(192年)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中,孫堅中伏,中箭身亡,英雄隕落。此時孫堅的兒子孫策年僅17歲,可謂少年英雄,將父親安葬在曲阿,舉家遷往江都。孫策為建功立業,為父報仇,隻身投奔了袁術。孫策在袁術帳下屢立戰功,袁術雖然嘴上稱讚,實際卻十分忌憚孫策,不給孫策實際的權力,孫策為此深感失望,並且他平時從旁觀察,袁術其人反覆無常,言而無信,身旁盡是些阿諛奉承之人,終難成大事。所以在孫堅一班舊臣的勸說下,孫策決意離開袁術。孫策向袁術借兵,袁術不肯,後來孫策以傳國玉璽為保,才借來兵馬匯合孫堅舊時諸將進軍江東,一路上孫策一邊作戰一邊招兵買馬,在進兵的途中,孫策遇到了少時的夥伴周瑜,孫策大喜過望,可以說周瑜對於東吳的創立和前期的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孫策就這樣在周瑜等人的輔佐下,一路所向披靡,擊破劉繇,攻滅嚴白虎,收降王朗,最終平定江東。


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孫策


可以說孫策為日後吳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奠定了吳國版圖的雛形,更為東吳割據江東收攏了一大批人才。在當時曹操還在征戰中原,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激戰的背景下,孫策無疑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割據勢力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孫策打算趁此機會襲取許都,迎接漢獻帝。可是還未成行,孫策被仇家的門客刺傷,不久傷重去世。遺命孫權繼位,主持江東。歷史上對孫策的評價甚高,如陳壽曾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孫策:

“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


可惜英雄壽祿不永,真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第二階段 赤壁建功,雄踞東南


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赤壁之戰

孫權繼位時年僅19歲,當時孫策剛去世,江東局勢不穩,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孫權在周瑜,張昭等一班孫策留給他的文臣武將的輔佐下,相繼平定了叛亂,並最終攻殺了黃祖,為父親報了仇,拓寬了疆土,也穩定住了江東的局勢。

可是更嚴重的危險正向孫權撲來,此時曹操已統一北方,南下攻擊荊州,大敗劉備,劉表之子劉琮投降,劉備狼狽南逃,在夏口暫時棲身,同時聯繫孫權,意欲共同抵抗曹操。可是曹操的勢力已今非昔比,東吳偏安一隅,實力不如曹操,東吳內部也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爭論不休,就連孫策的舊臣張昭都主張與曹操議和,可見孫權處境的艱難,但最終他下定決心,在周瑜,魯肅的一班主戰派的支持下,決定與曹操開戰。(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東吳在孫權時期所執行的對外政策——聯弱抗強,這與後來孫權襲取荊州,與劉備決裂,與曹操議和及後來由於蜀漢通好,共同伐魏有相似的原因。小編會在接下的段落裡細講。)最終,在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使得曹操的勢力退到了長江以北。孫權趁機攻克南郡,而劉備成了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相繼攻取了荊州南部的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後經魯肅的勸說又從孫權手裡借得了南郡。為日後孫劉兩家同盟破裂滿下伏筆。赤壁之戰後,孫權派步鷺攻取南方的交州,勢力進一步擴大。可是在北面的面對合肥,確實屢攻不克,終孫權一生都未能攻克合肥,統一江淮,更有像逍遙津這樣的慘敗,可以說是孫權一生的遺憾。

第三階段 襲取荊州,鞏固江東


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關羽

再說孫劉兩家,自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實力大增,在佔領了荊州大部後,又取得了益州,漢中等地,一時間大有超越東吳的趨勢。孫權為此也暗中不平,因為赤壁之戰主要還是靠的東吳的勢力擊敗的曹操,可是劉備卻成了獲利最大的一方。於是孫權便藉此向劉備所還荊州,劉備當然是各種推脫,還爆發了一段戰爭,最終湘水劃界算是暫時緩解了孫劉兩家的爭端,但在孫權和劉備的心中卻埋下了陰影。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自稱漢中王,勢力空前壯大,在上下士氣大漲的情況下,荊州的關羽開始北伐。北伐初期,關羽水淹七軍,圍曹仁於樊城,一時間天下振動,中原地區屢有勢力起來響應關羽,曹操甚至想遷都以避其鋒芒,最後在司馬懿等人的勸阻下才未成行。史載,司馬懿這樣勸諫曹操:

“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


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關羽北伐

果然,孫權正為劉備不換荊州的事情暗中憋悶,劉備勢力的擴大已經引起了孫權的警覺,再加上荊州地處要衝,不但關係到北伐中原的大業,由於其位處長江中游,是關係江東存亡的關鍵地帶,荊州的守將關羽有屢次輕慢孫權,使得孫權暗中開始謀劃襲取荊州。和赤壁之戰的情況相同,此時的劉備勢力膨脹,大有一舉攻取中原之勢,如果此時孫權配合劉備攻擊曹操,或按兵不動,必然會做事劉備強大,關羽便可放心北伐,劉備也可趁此機會襲取關中,如果是這樣,曹操危矣,劉備很可能會實現他復興漢室的理想。這當然不是孫權想要看到的。在三國的勢力當中,後來的魏國是憑藉著漢帝的禪讓和實力的優勢立國,而蜀漢則以復興漢室而立國,無論是哪種名義都要比孫權稱帝更有優勢,因為孫氏出身於江東小吏,既沒有順乎天命的名義,也沒有絕對優勢的實力,可以說劉備和曹操任何一方都比他更有資格稱帝,孫權只能在曹操和劉備的博弈中左右權衡,聯弱抗強,藉機壯大自身的力量。此時劉備實力的壯大自然將孫權推給了曹操,於是孫權派人暗通曹操,最終在呂蒙的指揮下,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走投無路,敗死臨沮。孫權得到了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從此東吳在江南的統治得到了鞏固,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四階段 彝陵破劉 仲謀稱帝

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彝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年號章武,是為漢昭烈帝。他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劉備之所以這麼急於討伐孫權,有為關羽報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荊州是隆中對當中規劃的北伐中原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事關蜀漢國勢的重要戰略基地,因此,劉備不惜出動主力,討伐東吳。面對劉備的大兵壓境,孫權並沒有慌張,他沒有起用從前的老將為主帥,而是起用了在荊州之戰中表現優異的陸遜為大都督,率領吳軍,抵禦劉備。起初,劉備軍勢正盛,相繼擊敗了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陸遜根據當時的情形,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在這裡組織防禦,實際上吳軍是將山地留給了蜀軍,使其兵力難以展開。陸遜積極備戰等待時機。一直等到六月,天氣炎熱,蜀軍由於久入吳境,屢攻不克,士氣低落。再加上劉備在山中聯營七百里,讓陸遜看到了進攻的時機。最終陸遜施用火攻,火燒聯營七百里,大破蜀軍,劉備狼狽逃回白帝城,並於次年去世。蜀漢國力就此大減。吳國鞏固的佔領地荊州,成為三國當中僅次於魏國的勢力。後來,孫權有屢次擊退了曹魏的進犯,並於石亭之戰中大敗曹魏的大司馬曹休,使得魏國再不敢輕易的進攻吳國。

聯合劉備還是臣屬曹操?探尋三國中吳國生存發展之道

孫權登基

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登基,年號黃龍,是為吳大帝,吳國正式建立。成為了雄踞東南的一方霸主,併為江南的開拓與建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總而言之,

吳國自孫策統一江東以來,從最初的積極擴張,到孫權時期的穩定發展,可以說戰略的變化,為東吳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激烈爭鬥中,尋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機遇,如果不是孫權在諸如赤壁之戰,襲取荊州之戰,彝陵之戰等關係到吳國命運的關鍵時刻採取的正確的措施,及時的聯弱抗強,平衡各方勢力,從中獲取利益,吳國就不可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取得如此的發展,孫權也不會有稱帝的基業和與其他兩國對峙的基礎,而失去了一個重要角色三國時代也不會因此而風雲變幻,引人探尋,豐富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