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路邊鼓掌的人》讀後感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摘自:劉繼榮 《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本書中的那位永遠在班上考23名的小姑娘,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她不求最好,但知道服務他人,她沒有成為璀璨明星的意願,她願意坐在路邊為別人的成功喝彩。多可愛的孩子,在英雄和路人之間,她選擇了路人;在臺上和臺下,她選擇了做為別人喝彩的旁觀者;在偉大和平凡之間,她選擇了平凡。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精英是極少數,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和後臺服務者。在成功人士的後面站著千千萬萬的平凡的支持者和奉獻者,那些有著良好心態的大都是以前班級中的中等生和不顯眼的後進生,他們有著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人生態度,更適應現在激烈的競爭環境,更能經得起考驗和磨難。歷來,謙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大美德;不張揚,不驕傲,是我們做人的表率。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又何妨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我們都是最最平凡的普通人,作為一名小小的公司職員,我認為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不要想太多,不要奢求太多,珍惜眼前,學會知足常樂就很足夠了,永遠保持一種心境——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從現在起,愛自己、愛生活、愛身邊的人,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那將是一生中最最美好的事。

書中還有這麼一句話:“在幾十年的光陰裡,我們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最親的人,我們淡忘的,也常常是離自己最近的情”,讓我反思了自己很久很久,這讓我聯想到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對越親的人容易越沒耐心,越容易生氣發火?我認為這都是對親人的忽略所導致。就我目前的情況來看,我粗略算了一筆賬:整整一年裡,能和父母相見的時間只有過年期間短短的20天,這樣一算,還能剩下多少日子?說是20天,一天中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恐怕連一半都不到。我們可以往多了算,按照11個小時計算一下,假使父母現在60歲,假設他們健康地活到80歲,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公式:20年(父母餘下的壽命)X20天(每年見到父母的天數)X11小時(每天相處的時間)=4400小時(不到184天,差不多半年時間)簡單一算,結果讓我驚訝、傷心又有些無奈,感覺到了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短暫又珍貴。從我們生下來那一刻起,父母和我們的愛就呈現倒計時,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身為遊子的我無暇顧及父母的惦記,尤其是過節的時候,分隔兩地,也只能通過電話來表達我對家人的問候和思念,我能真真切切體會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曾經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我也和眾多人一樣,因為不懂事對父母的嘮叨沒耐心發脾氣,這幾年在外地工作了,我發現和父母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更別說和父母發脾氣了,現在反倒懷念以前父母在耳邊嘮叨的日子。每次回家,就感覺父母又比上次老了不少,心裡除了愧疚還是愧疚。這本書讓我時不時慢下來停下來,反省自己,重新感受生活本來的樣子,之前和父母在一起的好多事就像過電影一樣在我腦海中閃過。從父母滿懷的希望中呱呱墜地,咿呀學語,到父母送我們上學的記憶漸漸遠去,再到我們參加工作,建立家庭,不知不覺中,父母們都老了。歲月流轉,我們在忙碌,父母卻無時不刻在我們身後關注著、牽掛著。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為了賺錢,為了交往,為了自己,一天又一天也許是不輕鬆地輪迴著,然而,父母們卻在痴痴地等待中守望者有限的歲月。也許我們想,等一切都好了,我們會侍奉父母享受晚年的幸福。然而,這種想法往往是錯了,當你有機會有能力甚至還沒有完全的機會和足夠的能力時,父母往往無緣享受子女的孝心。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自古至今多少人悔飲風樹之悲。“孝心不能等待”。春秋復往,與父母一起的歲月轉瞬就是越來越遠的記憶。時刻記住這句話,因為有愛對父母每句話都要好好說,記住這個不停地在縮短的計算結果,在有限的日子裡,善待父母,讓他們因為養育了我們而欣慰,因為我們的孝敬而幸福。用血脈親情將父母存續的空間鋪滿溫暖,以至於將來與父母永別,天人永隔的那一時,不過分心痛,不留有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