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後感

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了路遙先生的《人生》。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將自己帶入的是高加林,想像自己在那個年代,也應該是一個滿懷理想,有志向的青年,工作被別人頂替,會氣憤,痛苦,甚至無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公平,特別是賣白麵饃的小心翼翼,怕自己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傷害,這些種種行為和我們當代青年是一樣的,由於人生閱歷不足,自尊心是及其脆弱的,我們小心翼翼的保護著,一旦被傷害,便會不知所錯,我想稱為“萌芽期”。

巧珍可以代表那個年代的農村女性,由於所處時代及家庭的原因,未能接受教育,當加林和巧珍在一起的時候,巧珍那種小心翼翼,為所愛的人顧忌所有,考慮周全,而加林卻想著遠方,正如陳奕迅的歌詞“被偏愛的 都有恃無恐”,一個計劃將來,一個想要離開,這也為後面加林的離開做了鋪墊。

由於叔父高玉智的勞動局局長的身份,加林的生活從此發生了鉅變,馬佔勝為了討好高玉智,為加林安排了縣城通訊員職務,對於加林而言,終於有了一展拳腳的機會,加林的才華也被展露出來,面對黃亞萍的追求,加林心動了,黃亞萍是一個才華橫溢、也是和自己無話不談的女生,此時,加林將黃亞萍和巧珍對比起來,巧珍顯得遜色了許多,和黃亞萍在一起,自己的未來才會有無限未知的可能,而與巧珍在一起,這輩子便於落後的農村捆綁在一起,加林最終放棄了巧珍。

這段時期可以成為加林的“興奮期”。

當美好的一切突然降臨的一個人身上,這個時候我們會忘乎所以,自己才是世界的主角,與自己無關的人與事都不再重要,成功有時會矇住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忘記了初心。

德順爺爺的話“你的根應該紮在咱的土地裡,你現在是個豆芽菜!根上一點土也沒有了,輕飄飄的……”,加林不記得他是根植於高家村的,此時高家村的一切與他皆是無關的。

巧珍知道悲劇並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他和加林的差距造成的,並未一蹶不振,而是選擇更好的生活下去,巧珍留戀這個世界,她愛太陽,愛土地,愛勞動,愛清郎朗的大馬河,愛大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東西,巧珍活得夠純粹,活出了那個時代女性的風采。

最終加林被揭發,一切歸於平淡,此刻他才發現他更愛的是巧珍,我認為即使他們最終成為夫妻,也不一定會幸福。

因為愛與生活是分不開的,他們之間沒有共同話題,雖然生活總是平淡的,但也不會僅止於柴米油鹽,一個人可能想討論環境問題,另一個人卻只會談論家長理短。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三觀不合”。

加林最終還是根植於高家村,平淡的生活下去。

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有馬佔勝和高明樓這樣的人。他們為了個人的利益,有事毫無顧忌地給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當頭一棒,使他們對生活更加悲觀;有時,還是出於個人目的,他們又一下子把這些人推到生活的順風船上。轉眼時來運轉,使得這些人在高興的同時,也感到自己順利得有些茫然。

高加林不過是十字路口徘徊的年輕人,最終迷失了方向。

人的一生中誘惑比比皆是,誰的人生又是一帆風順,只不過是風浪過後的雲淡風輕,然而,這才能夠稱為人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