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本大學微言》想到的

本篇文章寫於2016年5月8日,當時一直在讀《南懷瑾選集》,這是《原本大學微言》的一篇隨想,還稱不上是讀後感。現在回首望去,當時的見解不僅膚淺而且愚妄。但是人就是這個樣子的,認識論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不能因為現在的進步就否定過去的落後,對於國家民族亦然。所以還是把這篇發出來保留在這個號裡。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原本大學微言》看到一百頁了,寫點讀後感,主要就是這上面這句。在前面的原文中還有一個七證的內容,也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到慮而後能得這一段。

要先從“知”字說起,先要明確南懷瑾下的兩個概念,知,是生命本有能知道的知覺作用,這知覺不是心理學上的定義,或者說,這裡的知,就是指知性,類似於生物的先天性本能,至於植物有沒有,科學家還沒搞清楚,不敢說有,但也不敢說沒有。這個先天性本能的知,就把它叫做能知,而我們人,由於處在社會中,會形成意識,這不僅是南懷瑾說的,馬克思也說過這個觀點。人有先天性本能,但人的意識必須要經過社會實踐,才會產生,這個後天意識,就叫做所知。這就是人的社會性。意識是人腦對於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主觀反映,但能知卻是客觀存在的。在知止而後有定這句中,知,就是所知,也就是人特有的社會性意識。當人從知止而後有定開始去修這七步(知止定靜安慮得),到最後就能得以明明德了,這不是讓我們去空想,像王陽明一樣去格那個竹子搞到吐血。就像罵宋朝士大夫的那句詩:“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光是空口白話,看似坐談天理其實言不及義。七證的修養功夫是要我們從生活實踐中去體驗的,就好比李贄說的,穿衣吃飯皆是天倫物理。《程氏遺書》裡面也有差不多的意思: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那個修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聖人也要和我們一樣吃飯嘛。知止就是從人的社會性意識去修養,做到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於止,知其所止的境界。就是要先明白自己的心。做到這一步後慢慢修養到明明德,達到內明之學後,下面就來了個“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這就是儒家的外用了。

下一段就從明德於天下一步步反推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了。說了半天才說到正題,沒辦法,我看這些書的感受之一便是,為了解釋一句古文往往要說很長一段連貫的話,不連貫地去看,看不懂,就像盲人摸象。

說道格物致知了,剛才知止的知是人的所知,現在要做到外用於天下,就要返本朔源,去了解那個能知了,也就是先天性的東西,這就是關乎形而上的東西了。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也就是說孔子說的都是人道,天道是不怎麼說的。從這裡看,《大學》與《中庸》就構成了儒家形而上的部分。要知道這個能知,便要去格物,這裡面就要引用到《中庸》甚至《易經》了。就不一一詳說了。

格物致知,這個格,就是研究。物,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之性及人的能知性。致,就是求得。知,不僅僅是能知,還有事物的性質,確切地說是我們的主觀認識用中庸的話說,格物致知之後便能:“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自然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還有點小收穫,格物致知,一看字面都知道能和馬克思的哲學聯繫起來。那怎麼個聯繫呢。格物,那個物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包括人的最初的能知和事物的性質、規律。格物致知就是要使我們的主觀認識符合客觀,達到歷史的具體的統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的觀念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合二為一,作為一個整體來格,這個整體就統一於物質性。格物便是尋求那個客觀存在的道,致知,便是在格物的過程中獲得主觀認識。至此,格物致知便與馬克思的認識論相互印證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