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四川北路1856弄的阿瑞裡小區

是一個集居民住戶、各類商戶、

小區內不僅出租房屋多,

因此人流量居高不下,

外來機動車、居民機動車、

非機動車停放不規範等問題突出,

小區管理始終存在一定的“瓶頸”。

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如何破解阿瑞裡小區的難題

成為了擺在永美居民區黨總支和居委會

面前的一項課題。

為此,

居民區黨總支和居委會牽頭,

由黨員和居民骨幹組成的

“阿瑞裡自治管理小組”應運而生,

並形成了“五步走”的工作方案。

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第一步

一戶戶走訪,達成共識

疫情防控之前,永美居委會就牽頭召開了一場居民聽證會,提出杜絕外來車輛、規範標識停車線、加強小區出入口管理、每個樓組落實群防群治等強化小區自我管理的方案,得到了與會居民的一致同意。在疫情發生後,“自治管理小組”組織黨小組長、樓組長、社區志願者逐戶走訪,進一步聽取意見,將工作做實做細,並通過徵詢得到了廣大居民的贊同。

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第二步

劃準停車線,事半功倍

針對小區內的情況,居民們因地制宜,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劃線停車工作,並制定了停車規範細則,落實憑證出入的停車管理制度,使小區的外來車輛和流動人員有一定程度的減少,贏得居民的讚譽。

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第三步

改善軟硬件,封閉小區

小區中位於四川北路方向已經損壞的弄口鐵門和護欄被更換,並且增設了安全門崗,實現了物防、人防的相結合。硬件條件成熟,小區立即實行了封閉管理,只保留四川北路一處出入口,在志願者的配合下,出入憑證、測量體溫、嚴禁非小區人員入內等也同步跟上。

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第四步

樓組大包乾,動態管理

按照“本市常住、外來常住、外來臨住、小區商戶”等四類,通過人口信息系統,實行“組長樓組包乾制”,進行人口信息數據的一次再調查,逐戶逐人見人見面,排查登記相關信息,時時瞭解人員變化情況,並積極爭取商戶的支持,在前一階段全部實行了暫時歇業,隨著疫情防控的趨於向好的形勢,有序指導商戶復工,做到防控疫情與社會效益相結合。

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第五步

養成新習慣,出入有序

在疫情防控期間,阿瑞裡小區的居民也逐步適應了封閉管理、養成了出入憑證的習慣,小區內人員流動不再無序、車輛不再亂停放、在隔壁醫院看病的人員也不會再到小區聚集,小區的環境整潔了、面貌改變了、安全感提升了。四川北路街道即將在現有基礎上為阿瑞裡小區進行電子門禁建設,用科技手段助力小區自治。

原本“嘈雜”的小區如何變“靜謐”?

川流不息的小區弄堂,

經過家園黨建引領下的居民自治,

通過各方的智慧,

已經不再嘈雜,

安靜、宜居正在成為阿瑞裡的新形象。

資料:四川北路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