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什麼影響?是成就了司馬遷嗎?

田七姐姐愛喝茶


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什麼影響?是成就了司馬遷嗎?

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雖然司馬遷原本就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不可否認,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引起的轉變是巨大的,而正是這前後的變化對司馬遷的人生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司馬遷,漢武帝時期,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今天我們談論司馬遷的成就,都是源於他的作品《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李陵事件始末

大將軍李陵因援軍未到,以5000將士對抗匈奴的3萬大軍,殺了匈奴一萬多人後,無力抵抗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讓漢武帝大怒,正好司馬遷在漢武帝身邊伺候。

一是為了寬主子的心,二是覺得李陵可能是詐降,三是認為李陵這麼少的兵力,也殺了很多匈奴人,已經超出預期了。

司馬遷的好言相勸,盛怒之下的漢武帝聽不進去,反而更覺得顏面掃地,一怒之定了司馬遷的誣罔罪,依律當斬,也就相當於死刑。

誣罔罪怎麼成了宮刑

在漢朝並不是所有的死刑都一定要死,有些死刑是有替代方案的,而誣罔罪就是其中一種有替代方案的死刑。

一是有錢,10萬錢;二是腐刑,也就是宮刑,淪為太監。

顯然司馬遷家境一般,拿不出這麼多錢,想到自己還沒有完成的《史記》司馬遷選擇了遭受宮刑,成為了不是太監的太監

這一變化,對司馬遷的影響可以從兩方面來說:

一 尷尬的身份

宮刑之前,司馬遷原本是漢武帝的秘書,幫忙起草掌管文件的,屬於士大夫行列。

宮刑之後,他成了不是太監的士大夫,不被當時的士大夫群體所接受,也不再屬於正常的男人,身體的殘缺也讓他成了人們眼中的異類。

尷尬的身份,讓他無法再歸屬於哪一個群體,他成了人群中的特例,一直遭受著異樣的對待。

宮刑的實施,身為士大夫的司馬遷死去了,反而成了社會中最弱勢的一員。正是這種身份的落差的轉變,讓他看待事物的角度發生了變化。

人們歌頌“士可殺,不可辱”,司馬遷卻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遭受宮刑後所說】

“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無誰語”。

從高處跌落,體會過下層人的生活,讓他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事物的評判也更客觀。

所以人們讚揚“不為五斗米折腰”,司馬遷卻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種對人性的深刻認識,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讓他在後來編寫《史記》時,不是單純的只記載帝王的起居,衣食住行,描述事情發生的始末,還有對發生的事情和行為的帶有自身立場的批判和讚美。

【 《史記》中司馬遷對秦漢滅立的評價 】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

周秦之閒,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

二 一生的屈辱

宮刑的殘忍不只是簡單的身體傷害,還在於這種殘缺要伴隨一生,無法改變,這才是殘忍所在。

這對本是士大夫的司馬遷來說,更是殘酷。剛遭受宮刑後的司馬遷,每天都恍恍惚惚,不知道要幹什麼,如行屍走肉般。可見其對司馬遷的傷害。

就是在後來司馬遷從羞憤中走出來,開始發奮圖強,開始潛心鑽研,一心一意只為編寫《史記》。

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每每想到自己遭遇宮刑,身上的衣服就馬上被冷汗浸透了。

可見,宮刑在司馬遷心裡留下了多重的陰影。

也正是這無法抹去的屈辱,讓司馬遷更專注《史記》的編寫,對《史記》耗費的心血也越多。

因為這是此生唯一的事業了,自己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就是為了能完成這本書。

只有這本書順利完成,自己才沒有白白忍受這一生的屈辱,自己的活著才有意義。

正是由於司馬遷的身殘志堅,這本驚世之作才得以流傳於世。

【馬遷給友人的信中的部分內容】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

總結

《史記》在中國史學的地位不可動搖,為我們瞭解古代歷史,還原那段未知的時光,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如果說,《史記》成就了司馬遷,那也是那段特殊的經歷和那段特殊經歷之後特別的後半生成就了《史記》,才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部史書絕唱。


酒釀歷史


李陵事件帶給司馬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他在一篇很有名的書信,《報任安書》中談到他接受宮刑以後的那個痛苦。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說腸子一天不知道要轉動多少次。坐到家裡頭,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後,不知道往哪裡去。一想起接受宮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馬上就滲出來,把他的衣服,後背的衣服全部給浸溼了,溼透了。可想而知李陵事件對司馬遷的生活帶來了多麼大的創傷和痛苦。

司馬遷,字子長,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然後投降。

李陵兵敗投降匈奴的消息傳回長安後,所有人都在指責李凌,漢武帝詢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因不滿朝堂上那些趨炎附勢的人,極力為李陵辯護,相信李凌肯定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而最後當謠言說李陵為匈奴抵抗大漢,漢武帝因此遷怒於司馬遷,最終司馬遷被判死刑。而當時的漢朝有兩種方法能夠減免死刑。司馬遷家沒有錢就只能接受宮刑。

這件事對司馬遷以後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沒了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

接受宮刑之後就意味著他變成了一個不是太監的太監。成了一個擁有男人外貌卻沒有男人的能力的不是男人的男人,還是一個像女人一般沒有鬍鬚的的男人。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言: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又有言: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

一個人活在世上,你作的最大的錯事,莫過於侮辱了你的祖宗。說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你被人指責的最大的過失,莫過於你接受了宮刑,可想而知這個刑法帶來的羞辱對他來說有多麼的痛苦,而在他接下來的人生中這個羞辱會伴他一生。

二,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坍塌

古人有,另為玉碎不為瓦全。士可殺不可辱。那時司馬遷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而他的才華卻在他接受宮刑後將不被這個社會所承認。就是不管你做了什麼所有人都會看不起你。即“終不可以為榮”所有人都會把你和你的作品看的一錢不值。他曾經所屬的文人圈子會將他排除開來。他會成為一個不是文人的文人。

所以司馬遷保全自己生命的代價,是付出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是一個慘痛的代價。所以接受宮刑以後,作為男人的司馬遷死掉了,作為一個士大夫的司馬遷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記》中間激揚文字的那個太史公卻獲得了新生。

三,李陵事件在莫種意義上是成就了司馬遷

我們對司馬遷成就的認知是從《史記》中獲知的。

司馬遷始終記著老父對己所言:“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這是他苟且偷生的一個重大原因。

司馬遷在獄中想到了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等等,頓時思想大徹大悟。就總結出了:“人總會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

在經歷過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摧殘之後,司馬遷學會了從那個社會最底層的角度看待人世的一切,才有了後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司馬遷對待歷史的認知有了不一樣的見解和認知。不在只是為記錄而記錄。而是在記錄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獨到的理解,使事件本身能更豐滿。

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伍子胥的評價:“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一個人在遭到無辜的迫害以後,通常有兩種選擇: 要麼悲觀消沉,要麼發憤圖強。而司馬遷選擇了後一條路。

他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將自己心中所有的"憤"全部傾注到史記的創作中去。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記錄《史記》最終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記傳體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閃亮的珠璣,誕生在血肉與岩石的刮擦之間;耀眼的金鑽,出現在高溫與強壓的作用之下。一個人的成就只有在經過生活的錘鍊之後才會有大作為。


田七姐姐愛喝茶


漢武帝時期,李陵攻打匈奴失敗,並且投降了匈奴。漢武帝知道李陵戰敗投降後,頓時大怒,朝中無人敢替李陵說好話,此時司馬遷卻挺身而出替李陵辯解。

司馬遷的直言給自已帶來了的橫禍,沒多久,漢武帝便將司馬遷下獄並處以宮刑。陷入人生低谷的司馬遷卻完成了歷史鉅作《史記》,魯迅將此書稱為“史家之絕唱”,可見司馬遷成就之高。

李陵事件對司馬遷的影響非常巨大,司馬遷因此受官刑,一方面,身份開始尷尬,不再合群。

由於司馬遷受官刑,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男人,因此原來同僚也不可能接受司馬遷身份的變化,並逐漸被士大夫的階層邊緣化;古代讀書人受儒家薰陶,提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官刑之人很難接納,司馬遷成了一個文化人的另類。

司馬遷原本是一位官員和讀書人,但是,李陵事件後,一切全變了,原來的同僚和讀書人群體不再認同司馬遷身份,因為司馬遷受了官刑。

另一方面,身體上的痛苦影響深遠。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書信中曾寫到宮刑後痛苦,如“腸一日而九回”,腸子一天不知道要轉動多少次;“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宮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馬上就滲出來,把他的衣服,後背的衣服全部給浸溼了,溼透了。

所以,司馬遷受宮刑後,身體上的痛苦一直影響其生活。

總之,司馬遷接受宮刑後,不但身體痛苦,而且身份尷尬,被迫以另類身份去看待歷史,詮釋歷史,並完成了傳世之作《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