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引言

《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於2017年12月推出的一檔文博探索類節目,由央視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每家博物館推選出三件鎮館之寶,每集節目以一家博物館為主題,對博物館推選出來的三件文物予以展示,通過“前世傳奇”演繹與“今生故事”講述,呈現國寶及其背後的歷史故事,講述每件文物前世今生的傳奇故事,讓觀眾深入感受國寶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以及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與人文精神,帶領觀眾走入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整檔節目秉承 “讓文物活起來” 的節目宗旨,“讓文物成為文化與歷史的代言者,讓明星成為文物的代言者,從人與物、歷史與當下、時間與空間的多重維度構建了文化傳承的話語肌理。 ”


《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國家寶藏》努力跳出以往文博類節目較為單一的以“畫面+解說”為主的節目形式,又儘可能避免了遊戲類綜藝節目的“娛樂至上”,而是在堅持 “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大膽地將兩者的優勢統一在一起。巧妙地藉助戲劇、綜藝的包裝,將嚴肅的文博內核作為節目精魂,潤物無聲的貫穿於節目始終,使整個節目既富有審美趣味,又不乏真實質感,再配以科技感極強的現代舞美技術,將原本冰冷死寂的文物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從而較好的完成了 “文化性植根於節目內容,娛樂性呈現於節目形式” 的文化性與娛樂性有機結合。最終探索出“一檔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融合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於一體的“複合型節目”。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呢?


以敘事性情節代替 “競技型”真人秀

與大部分綜藝節目包括文化類綜藝節目 “比賽”的模式設定不同,《國家寶藏》的節目設定是“講故事”,以情景再現代替同臺競爭。舞臺的功能也由大部分綜藝節目所設定的 “擂臺”轉化為劇場和展示的空間。區別於其它文物相關的節目,《國家寶藏》選擇以“你演我看”的方式取代常規節目中的“你講我聽”。演繹故事的人物,都是與文物有一定關聯的有一定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明星。通過演員的演繹,觀眾對歷史事件和文物有關的歷史人物建立起了視覺形象上的認知與認同。

在主持人設置和嘉賓選擇上節目組也融入了諸多戲劇化元素。如為了符合探尋國寶的主線,主持人會自稱“001號講解員 ”,27位嘉賓則成了“國寶守護人”,九大博物院院長分別成了各家博物院的“看門人”,大家坐在一起就成了“國寶守護聯盟”。


《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節目中的“前世傳奇小劇場”格外“吸睛”, 嘉賓通過微型歷史劇表演的方式演繹了國寶們的前世傳奇。無論是李晨飾演的宋徽宗與氣勢恢宏《千里江山圖》,或是王凱飾演的“迷而自信”的乾隆帝與華貴濃豔的“各種釉彩大瓶”,還是陳曉飾演的顧愷之與細膩悠遠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亦或是段奕宏演繹的越王勾踐劍“劍靈”,都以戲劇化方式生動形象的呈現了。“小劇場” 的展示雖然時間不長(一般為6-9分鐘),但通過巧妙嚴謹的劇情設置、精湛純熟的演員表演,華麗唯美的舞臺背景,一件件文物得以與人物、故事、時代融為一體,厚重卻又親切。除了唏噓慨嘆的愛情親情、振奮人心的家國大義,“小劇場”中也不乏幽默詼諧,如劇中王羲之、黃公望兩位大師“吐槽”乾隆審美的段子,雲夢睡虎地秦簡記錄人喜的古代版“今日說法”,都極富網感。王凱飾演的乾隆帝和撒貝寧飾演的秦朝官員喜後續更是被製作成諸多表情包,在自媒體平臺上快速傳播,擴大了節目影響。

《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當國寶的前世傳奇落幕過後,節目的“今生故事”環節同樣引人入勝。今生故事的講述者與國寶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他們中有歷時四年潛心研究《千里江山圖》“青綠之色千年不敗”之謎的中央美術學院教師,有一家五代都在故宮供職的“故宮世家”,有香港迴歸時敲響曾侯乙編鐘的第一人。這些人的故事,或樸實無華或感人至深,但透過這些故事,我們看見的是由這些文物聯結又維繫守護著文物們的一代風骨 。這種親歷者真人真事的講述,將遙遠艱深的歷史、冷靜嚴謹的考古技術、寶珠蒙塵的傳統技藝以最平易近人、真實可感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極大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的到達度。


節目導向由多元化取代單一模式

《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在採訪中曾說:“國家寶藏的受眾定位是3歲到80歲。”,為實現這個目標,節目採用了明星 + 素人+專家 + 寶藏的模式,克服單一的綜藝呈現模式。


《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節目中,首先由明星在主演播室進行國寶的前世故事演繹,利用跌宕起伏的劇情吸引觀眾注意 ;再由九大博物館館長坐鎮 “第二現場”,對參選文物進行點評,從專業性和權威性的角度對明星守護人的講述進行確認,最後由素人守護者解說國寶的今生故事,講述當代人與國寶間的不解之緣,科普國寶知識,滿足觀眾已被激發的好奇心。這種呈現形式不僅將國寶的價值與意義完整明晰的傳達給觀眾,也能讓觀眾在舞臺上看到素人守護者多年來為守護國寶所做出的貢獻。

作為表達觀點立場的社會角色,他們中有權威專家、有明星、有文物愛好者,也有其他不同職業和年齡的人,他們分別從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對文物給予了多元化的看法和解讀角度。 同時,除了重點分析27件文物以外,《國家寶藏》 還會在此基礎上進行 知識的發散和延伸,如在“前世今生”小劇場中,在涉及其他相關的知識時,屏幕上會出現文字,對涉及的某個知識點進行簡短的補充介紹,這種“知識發散”的做法保證了知識的多維度,使得節目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地傳遞更多的知識,滿足更多的觀眾訴求。


營造儀式感渲染情感共鳴

節目從開場詞到誓言宣讀到每一段前世今生故事的文案,再到最後的第十期特展揭曉,無一不在強化著一種群體性的儀式感和所謂集體自豪感。節目將守護、羈絆、傳承作為核心情感貫穿始終。


《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節目開場“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那句令人震動的“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以及國寶守護者們的守護誓言帶來的驕傲感和使命感:“我們志願守護石鼓,守護歷史,守護中華文脈”,“我們志願守護越王勾踐劍,守護歷史,守護中國劍魂”,“我們志願守護曾侯乙編鐘,守護歷史,守護華夏正音”,帶有個人自發性的擔當與責任感,配以群體朗誦式的傳遞,較為輕易的使受眾發生共情,並體會到一種身臨其境的自豪感。而前世故事的演繹中同樣可見一斑,如在演繹“各種釉彩大瓶”的前世傳奇故事時,儘管故事中設置了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黃公望以及雍正皇帝等角色用不同方式“調侃”乾隆皇帝“農家樂”式的審美品位;但最終,當紅演員王凱飾演的乾隆帝說出“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鎮的匠人,炫的是大清的盛世。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的臺詞後,觀眾的情感迅速被一種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點燃。


《國家寶藏》:電視讓文物可以活起來、美起來

結語

《國家寶藏》正是通過演繹這些國之重器的“喜與悲、歡與淚、離與合……讓過往的家國故事不再遙遠,讓青年人知曉所謂上下五千年骨血同源,帶我們撫今追昔尋根問路,進而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對素人守護者深深的敬畏和崇拜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