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現在回看韓寒的處女作《後會無期》會發現比起之後的作品更具有作者風格,作為首部電影它的文本不是傳統的情節劇。

同為公路片並帶有喜劇色彩的《泰囧》是典型的情節劇,以“囧”的態勢為階梯逐步提高戲劇性,作為喜劇電影《泰囧》的戲劇性的體現就是搞笑的誇張程度。

《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後會無期


但韓寒卻是故意捨棄了電影的戲劇性,明明主角的幾四次遭遇都伴有謊言欺騙和分離告別但全都以很平淡的方式結束了,而這種情緒也隨之飄飄如煙

很多人都在抱怨影片略悶,其實影片的悲觀和絕望是一步步加強的,從滿懷希望的離開滯後的東極島開始,先是平靜的與周沐告別,接著是帶著強烈不捨的與蘇米別離,然後是摧毀愛情希望的“世間所有的情侶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妹”,直到最後信任終結,被騙車到兩人大打出手。

可以說電影從入世開始就是無限走入了悲觀抑鬱的氛圍,但是韓寒那些標誌性的段子顯然摧毀了意識上累計的情緒。

《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韓寒有意在創作劇本的時候規避類型片的戲劇性,卻忘了自己的冷幽默可是喜劇的象徵,絕大部分觀眾肯定會因為那些金句下意識的就劃入喜劇的範疇。

但更大問題是電影過於依賴與對白傳遞信息缺少了電影化的表達,雖然攝影機橫移(典型的是與周沐見面那一段長鏡頭),俯拍(攝影機與地面垂直的俯拍也可稱扣拍),對稱構圖,大全景的重複出現看上去很文藝,但也只不過是韓寒努力在證明自己不僅僅是跨界的小伎倆。

《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全片除了那顆滷蛋並沒有其它的局部特寫,特寫鏡頭的基本功用就是強調某個元素,韓寒沒有想到或是說嘗試用到特寫便是在說明他並沒意識到這些由他編劇的情境裡是否有真正值得突出的重點。

而臺詞太多本該也不成為挑毛病的主因,伍迪艾倫和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裡都可以出現半個小時就兩個人話嘮卻依然精彩十足,《後會無期》的問題在於臺詞太過想當然,有些話並不真正適用於角色的情境,但是韓寒覺得這話很有趣有點深刻就用上了,但其實觀眾一笑就拉遠了故事的代入感。

《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四段小品式的遭遇其實有荒誕的也有現實主義的,但電影又是悲觀的氛圍加上喜感的臺詞,而電影的荒誕現實主義走入悲喜劇的範疇時,由於打一開始就缺少戲劇性的摻入,韓寒選擇把剋制貫徹到底,但有些戲顯然不適合,不然便不會有那麼多觀眾覺得悶了。

剋制用的最對的地方是袁泉那一場戲,把一出狗血敘用寡淡的方式敘述,明明內心暗潮湧動還要裝得波瀾不驚,“喜歡就要放肆,愛就要剋制”這話單一拿出來我覺得可以直接刪掉,但是袁泉說這句前的短短靜默頓時能讓人心萎,因為瞬間把兩人之間的情感態勢給逆轉了。

而且打檯球時的分鏡和調度,攝影的變焦選擇,袁泉作為常年話劇演員的經驗讓我驚喜到幾乎可以忽視韓寒在這部影片中的其它過失。

《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後會無期》最後只有江河一個人的結尾,馬浩漢的經歷卻不得而知,那故事的戛然而止確實很有後會無期的意味。在影片最後的一場戲裡,馬浩漢邊開車便饒有意味的說著自己對書的結尾構想,但那個小景別的空間裡車子的後視鏡裡一直只出現坐在副駕駛的江河的臉。

所以整部電影充滿了韓寒精心的算計,不過這種精心的設計感也讓演員表演顯得刻意當然也包括臺詞,尤其是賓館裡逃脫那段戲為甚。

不過韓寒有一點貫徹始終的讓我很佩服,以往的公路片中世界觀不同的兩人總是會在旅途中因為遭遇而互相妥協,但馬浩漢和江河卻是一直是兩個極端,前者是現實主義和悲觀者,後者是理想主義和樂觀者,影片如果真正說有矛盾帶來的戲劇性就是兩人世界觀碰撞的那一刻

《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所以電影最後只有樂觀者才有結局是否也在暗示韓寒作為創作者的態度?樂觀大於悲觀,現實主義輸給理想主義?難說,因為換個思路來看可以如此解讀,“呸,只有你們這些傻逼樂呵呵的人才需要happy ending,我們真正酷的人只需要留給人一個模糊的念想!”

很多人說韓寒宣傳稱“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電影裡卻充滿了心靈雞湯,但大家都只聽到了這些道理,卻沒有發現這些雞湯在電影裡對角色卻是一點都沒幫助,其實本質上依然還是反道理和反雞湯的。

《後會無期》:從韓寒的全世界路過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王家衛的這句話適用電影裡的周沐和劉瑩瑩,“有時候我遇到一個人,感覺他非常有意思,令人印象深刻,但後來就再也碰不上了,人生就是這樣。”王家衛的這句話適用於蘇米和馬浩漢,其實此句基本上可以算作電影的結案陳詞了。

人生在世,世事無常,誰知道哪個好人會與你告別,也不知道誰會突然的成為混蛋,也不確定愛上的那個是否素人渣,但無論如何,感謝你在我從小角落走向社會的的路途中無意的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