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創作了他的第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 | 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小說以披頭士樂隊的一首搖滾樂曲《Norwegian Wood》為名,在小說的開篇第一段,三十七歲的渡邊坐在波音747客機的座位上,一曲《Norwegian Wood》響起時,他忽然感到一陣眩暈,他想起了過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去的東西——蹉跎的歲月,死去或離去的人們,無可追回的懊惱。

小說以60年代的日本都市為背景,通過渡邊與直子、綠子的愛情故事,展現了二戰之後經濟飛速發展的日本,在繁華背後、喧鬧背後的精神荒蕪。

正如一戰之後,美國作家格特魯德對海明威他們的評價——“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回望歷史長河,任何國家的社會變革,都會帶來傳統價值觀的崩塌,人們很快就會發現,原有的價值體系無法適應轉型期的社會環境。

而那些正處於自我價值判斷與定位期的年輕人們,正如小說中的渡邊、直子、綠子、玲子、永澤、初美……他們脆弱的人生理想在殘酷的社會現實面前不堪一擊,他們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無所適從,無力改變,只能在自我設定的牢籠中陷入迷亂與恐慌,獨自舔舐青春的孤獨與無助。

《挪威的森林》 | 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可以說這是愛情的悲劇,但更是孤獨青春的悲劇

《挪威的森林》講了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主人公渡邊有一個好朋友,他叫木月。木月是一個家庭條件很好的男孩,他還有一個青梅竹馬、門當戶對的女朋友直子。

木月常常邀請渡邊參與他和直子的約會,三個少年在一起度過了愉快的高中時光。17歲的木月,和平常一樣,邀請渡邊和他打檯球,那天的檯球PK非常精彩,木月超常發揮。等到第二天,渡邊得到了一個消息,木月自殺了。沒有任何徵兆,甚至前一天,還和朋友盡情打球,可是第二天卻傳來噩耗。

渡邊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無比自責,為何沒有看出木月有輕生的想法。自責的不僅僅是渡邊,還有直子。一年後,渡邊離開家鄉,去大學讀書,再後來,他又一次和直子聯繫上。兩個曾經的朋友,帶著同樣的記憶,同樣的遺憾,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可是,在直子與渡邊第一次偷歡後,直子不辭而別。就在渡邊一籌莫展之際,他收到了直子的信,直子回家了,家裡人把她送去了療養院。渡邊這時才意識到直子正在遭受痛苦的心靈折磨,這種折磨已經到了必須接受專業治療的地步。

渡邊一邊繼續在學校讀書,一邊和直子保持通信,並且答應放假就去療養院看直子。

渡邊在選修課上認識了一個女孩綠子,這是一個活潑大方的女孩,她主動結識渡邊。綠子出生於普通家庭,父親靠一家很小的書店維持生計,但是父親卻堅持要把綠子送去貴族學校讀書,整個中學時代,綠子就在同學中格格不入地存在著。

渡邊在和綠子接觸的過程中,愛上了綠子,就在他不知如何向直子表達這種感情的時候,直子在療養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渡邊在無盡地遺憾中,整理自己對直子和綠子的情感。

而畢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渡邊讀大學時認識的富二代朋友永澤也準備出國了,這是渡邊大學時代很重要的一個朋友,神奇的是,永澤也非常喜歡帶著渡邊參與自己和女友初美的約會。大概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渡邊是一個無公害的男人吧,不那麼出挑,也沒有壞心思,就算坐在身邊,也像未曾存在。

永澤出國前,很明確地告訴初美,他不是一個可以安定下來的男人。幾年後,渡邊從其他人那裡得知,初美和別的男人結婚了,但是婚後兩年,她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依然在繼續,只是,小說有結束的時候,誰也不知道,後來渡邊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我們只看到了他的青春,總是陷入孤獨境地的青春。

《挪威的森林》 | 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周國平對於孤獨曾有這樣的定義,“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將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木月有渡邊的友情和直子的愛情,直子有渡邊的愛情和玲子的友情,初美甚至有了婚姻,但是他們還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你說,這是愛情的悲劇嗎?不是,這是一個人無法走出孤獨青春的悲劇。他們沒有辦法和這個世界溝通了,沒有一個人能夠讀懂他們釋放的信號。


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小說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青年人,他們從十六七歲,到二十出頭,明明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這些普通的都市青年雖然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三觀不同,卻不可避免地都陷入到孤獨之中。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社會,因為學校,因為家庭。

《挪威的森林》 | 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挪威的森林》的寫作背景是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城市愈加繁榮,新的價值觀念顛覆著傳統的道德體系。曾經,人們為之奮鬥的目標變得毫無意義了,人們追求的目標也開始以金錢為衡量標準了。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並沒有能夠慰藉人們的內心世界,反而造就了一顆顆孤獨的心靈,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這是一本講述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小說,但是小說中幾乎難以尋覓學校、同學的身影。每一位同學似乎都在為自己的未來、前途奔波,以至於都沒有時間停下來和自己的同學好好相處。小說裡對於學校講述最多的,就是綠子高中時就讀的貴族私立學校。綠子有一位住在縣城大別墅的同學,她非常自卑地告訴綠子,她很擔心其他同學知道她住在哪裡。

如果說社會、學校不是青年人成長的第一站,那我們來看看小說中關於家庭、家人的描寫。整本書裡,唯一能夠找到家人影子的,只有綠子。這可能也是綠子是全書中唯一一個相對正常的青年的原因吧。人們總說,家是愛的港灣。可惜,不是所有家都能夠成為愛的港灣,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青春意味著生命的悸動,對於大千世界的探秘和發現,對於身體變化的驚喜和迷惘,對於情感發展的羞澀與期待……都需要有人來分析,有人來分享,有人來分擔。

可是,那些人,都沒有出現。


孤獨是人類共通的感受

著名譯者林少華曾說,“同樣是日本作家,川端也好,大江也罷,讀之總覺得是在讀別人……而讀村上,我們則覺得是在讀自己,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歷,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這也許就是《挪威的森林》的魅力,他不僅僅是渡邊的孤獨,直子的孤獨,綠子的孤獨……他其實也是我們,千千萬萬從少年走向青年,從青年走向中年的人們的孤獨。

哪個少年不懷春,哪個少女不多情,哪個青年不曾孤獨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