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疫站”的堅守

——鄧州市城管局環衛局垃圾填埋場抗疫先進事蹟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忙碌在遠離鄧州市區的彭橋鎮郊外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接觸最髒最臭的生活垃圾;他們奮不顧身、衝鋒陷陣,不僅有效處理26個鄉鎮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而且還要嚴密地消毒殺菌,構築起抵禦疫情的嚴密“防護網”。

孤獨“疫站”的堅守


孤獨“疫站”的堅守

每天凌晨開始作業前,第一項工作就是將所有機械車輛進行消毒殺菌,做好防護,戴好口罩和手套,推土機開始隨時送來的生活垃圾。在推土機駕駛室的方寸之地,嚴傳偉、裴清波、張學良三位師傅熟練地駕駛著推土機來來回回對垃圾實行推攤,一堆一堆的生活垃圾經過他們專業處理很快被攤平、壓實、覆土、再攤平、壓實……如此反覆。在這個遠離市區、杳無人煙的垃圾填埋場,早已習慣了惡臭的他們,開始對垃圾進行防疫“隔離”。

孤獨“疫站”的堅守

疫情期間,除了對醫療垃圾要進行嚴格處理外,生活垃圾也要“特殊對待”,徹底消毒,不留隱患。因此,每天除了不間斷推攤生活垃圾外,最重要的就是對生活垃圾展開消毒、殺菌,他們的工作時間比以往增加了幾個小時,即使天天加班加點,也毫無怨言。生活垃圾填埋場負責人胡冬曉說:“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打贏疫情防控的攻堅戰。”自疫情爆發以來,鄧州市環衛局彭橋鎮垃圾填埋場每天做好入場車輛信息記錄、為司機測量體溫、對工作區域進行消殺、入場人員信息登記、出入場區的垃圾車進行霧化消毒等工作,井井有條、滴水不漏。而這一切行動的“總指揮”就是填埋場的場長鬍冬曉。胡冬曉畢業於鄭州大學,他放棄了省會白領高薪工作回到鄧州,無怨無悔將青春年華奉獻給環衛事業。“我們日常的工作主要是做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負責填埋場及垃圾場地消毒殺菌、進場垃圾運輸車輛管理等工作。其實這都是一些大概的描述,每天還有數不清的繁瑣小事,比較忙碌。”胡冬曉場長如冬日暖陽般質樸地笑著說。然而,自新冠疫情在全國蔓延以來,垃圾填埋場的工作又增加了防控、消毒等重任。特別是在鄉鎮接到市裡下達嚴防死守的要求後,來彭橋的垃圾車被堵在防疫卡點外不讓通行,填埋場的同志得知情況後心急如焚,他們一面向領導彙報一面積極協調彭橋鎮政府相關負責單位,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第二天就得以解決。為了突擊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他們顧不上吃飯睡覺,24小時堅守在垃圾填埋場推攤垃圾。“我們必須保障垃圾末端處理工作安全,有序開展,一旦末端工作出現問題,前邊收運的垃圾將無處可去,勢必會造成‘垃圾圍村’的現象發生,因此,我們的及時處理和防控工作是重中之重,絕不能有半點馬虎。”胡冬曉場長說。

孤獨“疫站”的堅守

孤獨“疫站”的堅守


孤獨“疫站”的堅守

自春節以來,垃圾填埋場的工作量劇增,主要集中在防疫管理和消毒。在內部防疫方面,工作人員將噴霧車改裝成消毒車,對場區道路、辦公區、生活區、垃圾卸料場等地方早中晚進行大面積消毒,日消毒面積約3500平方米;對所有進場垃圾車進行出場消毒,目前,每天進場垃圾車大概90車次,最高峰時期進場車輛約140車次;日消耗消毒劑3000公斤;垃圾填埋場還實施場區人員管理制度,減少人員流動。填埋場職工劉愔說:“由於垃圾填埋場內工作人員職責特殊,可替代性很低,所以一旦有人病倒,很難有人快速接替工作,因此,我們胡場長採取了‘一人一登記一測溫’的笨辦法。這個笨辦法就是讓場區工作人員不得無故出場,如果是特殊情況,需要到場辦進行報備;進入場區內,也是必須進行登記、測溫,在場區門口的防控卡點工作人員核准無誤後方可進來。每次出入雖然很麻煩,但是很有效。我們垃圾填埋場到現在還沒有出現體溫異常的人。”

孤獨“疫站”的堅守


孤獨“疫站”的堅守

垃圾填埋場的工作人員從大年初二接到“特殊任務”的電話後就結束了與家人難得團聚的美好假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大家立即返回崗位並且吃住都在場區,隨叫隨到。談及疫情期間最感動的事情,胡冬曉動容地說:“令我最感動的就是我們這個小集體。當他們接到緊急通知後,沒有一個人講條件、擺困難,大家都克服了種種困難火速趕回來工作。”這個小集體總共只有14名成員,為了配合管理,他們在疫情期間吃在場區、住在宿舍,全身心投入工作,有的負責消殺,有的負責查車,有的負責處理垃圾,有的負責人員登記……在垃圾處理一線工作,並非沒有風險,但是沒有一人請假、打退堂鼓,他們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防疫的責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城管人”和環衛工作者“髒了我一人、潔淨千萬家”的使命擔當。難怪胡冬曉場長自豪地說:“現在垃圾填埋場運轉得井井有條,全靠大家兢兢業業地工作,等疫情結束後,我希望能給他們放幾天假,好好陪陪家人。不過,我估計沒有人會可能閒下來。哈哈……”

孤獨“疫站”的堅守


孤獨“疫站”的堅守

一天又一天,無數像胡冬曉、劉愔、嚴傳偉、裴清波、張學良……這樣默默無聞的“疫”線環衛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辛苦付出、不求回報,面對困難,逆行而戰。在暴雪裡、在冷風中、在炙陽下、在每一個凌晨與深夜,總能看到他們在垃圾填埋場忙碌的身影,他們不僅是城市的“美容師”,更是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守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