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入馔简史

整个江浙沪的秋天,都是桂花味儿的。

桂花入馔简史


唐朝诗人宋之问曾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一经盛放便是香气扑鼻,偶然一阵秋雨便送来浓香扑鼻,“国色天香”中“国色”指的是牡丹,“天香”就是桂花了,足以见中国文人对桂花的喜爱。


桂花入馔简史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爱美食的民族,也是最爱风雅的民族。

当美食遇上风雅,吃的目的不仅是要果腹,更要吃出意境,因此便有了“花馔”,以花入馔,留香齿颊。



桂花入馔简史


金秋时节,能把一朵桂花吃进嘴里,也是俗市生活里的一件小小雅事了。就像林清玄曾经写过的一样:" 我们不必腰缠万贯,只要衣食无虑、平安康宁便好;我们不必骑鹤上扬州,能饮到厝边亲种的桂花茶,人生已经够幸福的了。"

No:1 壹

《吕氏春秋》说:“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楚地人是最早突发奇想将桂花与食物相结合的。


桂花入馔简史


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描写的“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表明当时就有用桂花酿制酒的习俗,并且桂酒会被用于祭祀神灵。

先秦时期的天神和人一样,喜欢洁净芬芳的食物。楚人用来祭祀东皇太一的祭品里,就包含加入蕙、兰的蒸肉,桂花酒(一说为用桂皮泡的酒),以及用椒叶制成的饮料,香气扑鼻。

到了两汉时期,桂酒就广受追捧,汉朝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引用桂花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在用桂酒祭祀完神明之后,晚辈会向长辈敬用桂花酒,长辈喝下则象征着延年益寿。

桂花入馔简史


作为宋代美食大V的苏轼更是特意写下《桂酒颂》来赞美桂花酒,“以桂酒方授吾,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

No:2 贰

中国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成熟于魏晋,道家讲求养生延年,热衷于探寻神方仙药。因此,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献中都有道士因吞食某些花卉得道成仙的记载。


桂花入馔简史


《太平广记·神仙传》记载,“常采百草花以水渍泥封之,自正月始,尽九月末止,埋之百日,煎九火。卒死者,以药内口中,皆立活。纲常服此药,至数百岁不老。后入地肺山中仙去。”而桂花因其有“生津辟浊,散寒止痛,疏肝理气,醒脾开胃”的功效也成为众多丹药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药。

No:3 叁


自唐以来,中国崇花之风日盛,唐人于诸花之中最爱牡丹,其次便是桂花。而唐朝的文人最是风雅,在吃食上也要追求高洁清雅,在菜肴中加入花卉,不仅能为饮食平添一缕清香,就连用餐之人仿佛也变得风雅,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花开则赏之,花落则食之,勿使之有丝毫损废 。”


桂花入馔简史


唐朝贵族们曾流行一种“香茶木樨饼”将茶香与桂香结合,不仅口气清新,而且祛病止痛,“口含祛臭爽神,妇女尤嗜之。”

因此,宫中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洒扫宫女,都常常口含香茶木樨饼,以达到吐气如兰的效果。


桂花入馔简史


富人有富人的鲜花食谱,民间也素有食花的传统。

桂花鲜栗羹就是杭州的传统名菜。此菜红黄绿白,色彩绚丽,栗子脆嫩,羹汁稠浓,桂花芳香,清甜适口。


桂花入馔简史


相传唐明皇时,某个中秋之夜,月中嫦娥,凝望人间,见到杭州西湖风景胜似天堂,禁不住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吴刚手击桂树为她伴奏,震得“天香桂子落纷纷”。


桂花入馔简史


此时,杭州灵隐寺中的德明师傅正在厨房烧栗子粥,无数芳香扑鼻的小粒飘落粥中,众僧尝了这种粥,味美至极。德明师傅便把散落在地上的桂子拾起来种在山上。很快这些桂子到第二年中秋就成树开花,从此西湖四周就有了各种馨香的桂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就成为古都杭州的美称。

No:4 肆

宋代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中国化,素菜品类有了很大的发展,花卉类菜肴也受到影响,使其品类迅速增长。仅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一书中,就记载了“蜜渍梅花”、“汤绽梅”、“金饭”、“梅粥”、“荼蘼粥”、“雪霞羹”、“广寒糕”、“黄菊煎”、“梅花汤饼”、“松黄饼”、“砢砤煎”、“紫英菊”等十多种花卉肴馔。


桂花入馔简史


这其中“广寒糕”指的就是桂花糕,取“广寒高中”之意,每当科举之年,应试者的家属及亲友便会“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炊作糕”,相互赠送,意喻“蟾宫折桂步步高”。



桂花入馔简史


宋代除了糕点,还流行一种用药物配制的饮料——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汤品众多,其中亦不乏以花卉入汤的汤品,著名的天香汤便是以桂花制成。在桂花盛开时,晨露时用杖打下,以布袋盛之,去蒂,捣成泥,加入甘草、盐梅捣碎入罐封好,曝晒七日,再以沸水滚之服用,常服用,可使体散天香。


桂花入馔简史


元朝主要用花卉来熏制花茶。以花做茶大多寒凉,尤其是东方女性体质多偏阴寒,唯有桂花是温性的。桂花性温味辛,滋养肝血,最适宜女性服用。

制作方法基本有两种:一为窨花茶,即将香花与茶叶层层铺陈,使茶叶染上花的香气,“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

窨花茶集茶味与花香为一体,茶饮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冲泡品饮,花香袭人,芳香满口。


桂花入馔简史



另一种方法叫“隔花窨茶”,即将香花与茶叶分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让香气满满熏染到茶叶上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省却了挑拣花朵的麻烦,且冲泡的茶饮中只有茶叶,茶汤香而清爽,更显清雅。


桂花入馔简史


时人都极爱桂花茶,《金瓶梅词话》中就记载了木樨金灯茶、木樨青豆茶、桂花木樨茶八宝木樨青豆泡茶等桂花茶饮。

在杭州,人们对此更是乐此不疲。明代杭州人高濂在介绍花茶时,用的就是桂花茶为例子,“加入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花,一层茶,投间至满,纸箬絷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

No:5 伍

明清时期的花卉饮食较之宋元又有了更多创新。表现突出的有花酒的饮用更为世俗化、普遍化。清时期烧酒已广为饮用,烧酒性烈味香,用高梁所制者称为高粱烧,用麦米糟所制者称为麦米糟烧,而以各种植物掺入者统称为药烧,用以制造药烧的植物有五茄皮、杨梅、木瓜、玫瑰、茉莉、桂、菊等。


桂花入馔简史


据《清稗类钞》记载,京师酒肆的药酒店极为特别,药酒店中所售之酒均为“烧酒以花蒸成”者,这些药酒名目繁多,有“玫瑰露、桂花露、苹果露、山楂露、葡萄露、五茄皮、莲花白”等,而之所以名之以“露”者,盖酒“凡以花果所酿者,皆可名露”。


桂花入馔简史


清人李渔就曾以桂花露为米饭增香宴客,“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同时,其它的花卉饮食在明清时期也日臻成熟完善。清代集大成的《调鼎集》中,只“果品部”就收录了近50种花果的烹饪方法。


桂花入馔简史


《舌尖上的中国》在吴江七都沈家湾村拍摄的腌桂花就传自明朝。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中云:“水木樨:半含桂花摘采甚结,入绢囊,置清水中,烦揉去苦,重压令干,叠入瓷罐,竹箬覆掩之,遂以长篾重重侧围箬上,篾心留通一穴,㵼清水满渍,须每日易,水永不蔫烂,炙燥能久藏。”

桂花入馔简史


在江南地区,最上品的桂花是金桂。金桂的香气特别且持久,因此是制作糕点和甜食的好伴侣。

桂花入馔简史


以江南重镇苏州为例,每年桂花盛开的中秋前后正值本地昂贵的特产鸡头米上市,两者一起制成的鸡头米甜汤一向是苏州人秋季的挚爱;姑苏冬至当天必饮的冬酿酒,一年只酿一次,也一定要用秋季收集的桂花酿成。


桂花入馔简史


因地制宜,在杭州,秋季可以品尝到桂花龙井茶,据说把桂花和茶以 1:3 的比例放置口感最佳;在南京,加工盐水鸭时,也会加入一些桂花,增加香味,被称为桂花鸭;上海地区,独具特色的上海红烧肉,加入桂花后也能去除一丝五花肉的肥腻。至于桂花糖藕、桂花小元宵等更是伴随江南人从小成长的美食记忆。

桂花入馔简史


-END-


江浙沪的秋天,有一千种吃桂花的方式。

藕粉、年糕、脆山药、酸梅汤、糯米藕、秋梨膏、龙井茶、糖芋苗、杏仁豆腐、酒酿圆子……所有平平无奇的小吃,都因为桂花而温暖起来了。

在这样一个秋天要是不往这些小吃里加点桂花,那就真是暴殄天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