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秦國邯鄲之戰到底該不該打?

前言:邯鄲之戰中,秦國大軍攻擊邯鄲城但是卻久攻不下,結果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魏楚趙三國聯軍數敗秦軍,秦軍退回河西,秦國遭遇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潰敗,喪地萬里!河東、上黨、陶郡得而復失!

到底是哪裡做得不對才導致了秦國的潰敗?那麼邯鄲之戰到底該該不該打呢?

邯鄲之戰起因:趙國拒絕割地

提起邯鄲之戰就不得不提九個月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中趙國主力部隊全部損失殆盡,而由於秦國也元氣大傷,所以趙國答應割十五城給秦國的時候,秦國也很爽快地退兵了。

秦國退兵,滅頂之危已經離去,趙國朝堂又開始飄了,拒絕割地!就不給你咋地!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秦國邯鄲之戰到底該不該打?

邯鄲之戰前形勢


秦國一看,你趙國已經被打趴下了,沒滅亡你趙國你就應該感恩,想不到你不感恩就算了還拒絕割地,你這是在長平之戰中被打得不夠痛啊!

既然不夠痛,那這次就把你滅了!

不過讓秦昭襄王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幾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就是打不破邯鄲城!而且周邊的魏國、楚國看到秦軍短時間內無法建功,膽子也開始大了起來。

諸侯膽怯,幾乎無人敢發兵救趙

邯鄲之戰前夕根本沒有人能想到邯鄲能夠守得住,畢竟趙國幾乎全部的軍隊都死在了長平,面對來勢洶洶的秦國還怎麼守?既然守不住,去救邯鄲也就徒勞無功,而且還得罪秦國,因此誰也不敢救趙國。

平原君在魏國向魏國求救,嘴皮子都磨破了,魏國也不肯發一兵一卒,最後在信陵君的斡旋下,魏安僖王終於答應出兵。

平原君也向楚國求救,結果在和楚王交涉的時候,談話談了老半天,楚王就是不提發兵就趙的事情,最後在平原君一門門客以“血濺三步”的“威脅利誘”下才堪堪答應出兵。

信陵君竊符救趙

雖然說其他國家膽子大了起來,但是要真叫他去和秦國拼命,他還真不太敢!

距離邯鄲最近的就是魏國大梁,魏王讓晉鄙(有人認為是原魏國河西守將龍賈的副將,但應該不是,只是重名)率領十萬大軍救趙,但是這十萬大軍根本不敢跟秦軍交鋒,而是隻敢遠遠觀望而已!

魏軍不敢跟秦國血拼,可能跟主將晉鄙有關,也可能跟魏國和秦國的實力差距有關,如果過度激怒秦國,秦軍移師伐魏從邯鄲到大梁也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整個魏國沒有誰敢輕易犯險。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秦國邯鄲之戰到底該不該打?


面對魏軍的逡巡不進,信陵君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於公趙國是魏國的屏障,一旦趙國倒下了,下一個就是魏國了,而光靠魏國是不可能抵擋秦國的!所以趙國必須得救!於私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關係密切,姐夫求救他不得不救!

信陵君十分想救邯鄲,但是他沒有兵符無法調動晉鄙大軍!

最後沒辦法了,只能賄賂魏王的寵姬如姬盜得兵符,前往陣前指揮逡巡不進的魏軍。

信陵君門客朱亥擊殺魏國主將晉鄙後獲得了魏軍前線指揮權,和邯鄲內的守軍裡應外合,大敗秦軍,後來楚國軍隊也趕到邯鄲,三國合縱聯軍勢如破竹,一直把秦軍趕回了函谷關內。

因為秦軍的潰退,秦國很多的領土都得而復失,上黨郡被韓國奪回,河東郡被魏國奪回,一夜之間秦國彷彿又回到了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的情形,五十年奮鬥轉頭成空。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秦國邯鄲之戰到底該不該打?

邯鄲之戰後形勢


秦軍為什麼會失敗?

秦軍挾長平大勝之勢而來,趙國已經幾乎沒有可戰之兵,秦國為什麼還會敗呢?

  • 從秦國方面說:

長平元氣大傷尚未恢復

長平之戰結束在邯鄲之戰的九個月之前,那場戰爭趙國全軍覆沒,但是秦國也幾乎到了崩潰邊緣,戰後的秦國元氣尚未完全恢復,就強行發動一場規模龐大的戰爭,戰線比長平之戰時更長,歷時兩年而沒有取勝,秦國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

這樣的秦國如果僅僅是隻對付邯鄲的敵人尚且可以對付,如果外再有強敵來襲,應付起來必會捉襟見肘。

兵法有云“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秦昭襄王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貿然因為憤怒而出兵就已經犯了兵家大忌,失敗是很有可能的。

伐交伐謀失敗輕敵

長平之戰勝利後,秦昭襄王得意不可一世,誰勸阻都沒用,就是要出兵報復不講信義的趙國!此時的他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貿然出兵而缺少了謀劃。

長平之時,秦國堅決不談和卻做出要和趙國談和的樣子,讓其他國家不敢幫趙國,最終趙國被孤立,而邯鄲之戰之時,秦國並未在外交上做出類似任何實質性的舉措,反而是威脅其他國家,誰敢出兵幫趙國,攻下邯鄲後必“移師伐之”。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秦國邯鄲之戰到底該不該打?

秦昭襄王劇照


沒有利益的威脅蒼白無力,當魏國、楚國出兵時秦國又能拿他們怎麼辦?

如果多做一些謀劃,在外交方面多拉攏其他國家,說不定最終秦昭襄王還真能攻破邯鄲滅亡趙國!

  • 從山東方面說

趙國

趙國邯鄲如果被攻破,那就是要亡國了,所以在秦兵襲來之時,還沒從悲傷中出來的邯鄲婦女老幼都紛紛走上城頭,使出全部力氣和攻城的秦兵拼命,所謂哀兵必勝,在不要命的邯鄲人面前,耐苦戰的秦兵也會有止步的那一刻。

魏國

韓國已經臣服秦國,此時的趙國和魏國已然成為唇齒相依的關係,如果趙國滅亡了,下一個必然是魏國!所以說秦昭襄王對魏國“移師伐之”的威脅毫無作用,魏國出兵幫助邯鄲未嘗不是一次自己的自救。

楚國

趙國如果亡了,下一個就是魏國,魏國是楚國的屏障,而魏國顯然不是秦國的對手,再者如果再不合縱遏止秦國的擴張,那麼楚國遲早要被秦國針對,所以楚國出兵參與合縱也有必然的理由,只有魏國肯出頭,楚國就跟著一起出兵對抗秦國。

總結

秦國不應該發動邯鄲之戰。

剛剛歷經了長平之戰,秦國尚未完全恢復,不適合發動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面對一次次進攻邯鄲的失敗,秦昭襄王沒有知難而退,而像一個嗜賭成癮的賭徒一般,越是輸下注越大,最終面對魏、楚的救援時一敗塗地。

但是這場戰敗也讓秦昭襄王明白,不能進攻得太急了,否則面對多國合縱,秦國還是力有未逮的,秦國想要擴張還是需要重回遠交近攻、蠶食的戰略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