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吃喝嗎?中國人的飲食之道

世事變遷,西方文化衝擊著國人的認知,致使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營養、蛋白質、熱量、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新名詞刷新了國人傳統的知識,時髦代替了傳統。但是,做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華夏子孫,應該怎樣飲食?怎樣吃喝才是中國人的飲食之道。《黃帝內經》早就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五穀為養"——五穀最養人

你會吃喝嗎?中國人的飲食之道

五穀就是我們吃的稻米、小麥、黃豆、小米和黃米等植物的種子,我們把這類食物統稱為五穀雜糧。種子者,植物之精華也。中醫飲食營養學認為,植物、動物的不同部位,所含的氣和神是完全不一樣的。最精華的東西,都含在種子裡。

"五畜為益"——吃肉只是為身體錦上添花

你會吃喝嗎?中國人的飲食之道

五畜是指我們通常吃的豬、牛、羊、雞、鴨等動物的統稱,益是增益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它咱也能活,不會對我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但有了它,我們會活得更加鮮活,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五果為助"——水果是五穀、五畜吃多以後幫助消化的一種東西

你會吃喝嗎?中國人的飲食之道

五果是指我們通常吃的慄、桃、杏、李、棗等動物水果的統稱,助是幫助消化的意思。

水果大部分都是酸、甘、寒性的(也有一部分是熱性的)。水果基本都有通便的作用,所以吃水果,應該是在五穀、五畜吃多了之後,幫助消化的,為的是不讓體內產生壅滯。五果只能作為一種輔助,而不能把它當成主食,主次不分。而現代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些道理,只是不分季節、不管自己的體質(特別是寒涼體質)盲目地吃水果,從而導致身體寒溼氣重,因而生病。

"五菜為充(或者為疏)"——蔬菜絕對不能當主食

你會吃喝嗎?中國人的飲食之道

五菜是、韭、、薤、蔥等蔬菜的統稱,充,就是說五菜是饑荒狀態下充飢的代用品,絕對不能當主食。還有就是有疏導的作用。當我們吃飯、吃肉吃得太多的時候,可以通過吃菜來幫著疏通,這就是蔬菜的價值。

綜上所述,從黃帝內經中得知,我們所說的吃飯實際上應該是吃植物的種子,而其他的東西只是下飯的。現在的人吃飯都是吃肉、吃菜、吃水果,不吃或少吃主食(不吃糧食),這樣是不符合我們華夏人種身體需求的。

因此,普通人健康的飲食結構應該是,一碗小米飯(白米飯)或者一個饅頭,有些蔬菜就行了。當然,再加塊兒肉就更好。再適當吃些水果幫助消化也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