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是如何共治天下的?

两宋时期,中国传统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传统上,一般的看法是两宋时期皇帝的专制权力得到了继续加强。比如,宰相再也不能和皇帝坐着讨论事情了。在三省六部之后,又整出个枢密院来负责军队指挥,权力格局持续分散。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却并非如此,两宋时期在事实上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是如何共治天下的?

深入人心的“公天下”理念。

两宋时期,政治氛围宽松,士大夫敢于上书言事,也敢于发表限制君权的言论。南宋高宗时期,御史方廷实在和高宗皇帝对话时,明确指出: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这是直截了当的告诉皇帝,这天下不是一个人的,是我们大家的。

另一名御史刘黻也说:

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这意思是说天下事要大家一起来商量,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是不行的。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是如何共治天下的?

南宋孝宗算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从管理上来讲,领导太能干往往就会束缚属下的手脚。宋孝宗就是这样,有段时间什么事都他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和大臣商量。一时间,朝中文武便形成了一种风气,就是不主动管事了,只等皇帝下令。

这时,就有大臣徐谊站了出来,指出孝宗这种做法只能使属下变得木讷,真到了那时候,你皇帝和谁去共享富贵呢(陛下谁与共功名乎?)

宋孝宗听了,也只能挠挠头皮不说话。

大学问家程颐提出一个理论,就是”天下治乱系宰相“。这意思也很明确,国家治理得怎么样要由宰相来负责,把宰相的责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更有人指出,理想的政治状态就是“权归人主,政出中书”。也就说权力皇帝掌握,但交给宰相部门去实施,颇有虚君实相的味道。

所以,两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民主“氛围已十分浓厚,这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是如何共治天下的?

约束皇权的立法。

正是有了”公天下“的理论基础,两宋皇帝在自我约束上也十分到位,建立了一系列的机制来约束皇权并能做到自觉遵守。

一是立誓约。据宋人叶梦得笔记记载,称开封太庙里立有一块碑,碑上刻着宋太祖赵匡胤的誓约,主要内容是要善待周世宗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的人。

这是宋代皇帝对皇权的自我约束。

当然,后世也有很多人怀疑誓约真伪,因为赵匡胤并非没有杀过大臣,而且对周世宗子孙也并不是非常得好。但不管怎样,杀大臣不是两宋的主流,相比其他朝代,两宋已经非常好了。

连苏轼也说:”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建隆是宋朝第一个年号,就是说从宋朝开国以来,没有以言论将人定过罪。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是如何共治天下的?


二是守制度。两宋皇帝对于定下的制度一般都能够比较好地遵守。有一次,赵匡胤要做一个熏笼。但是,几天过去,这熏笼还没送过来。赵匡胤大为不爽,这熏笼又不是什么大玩意,他搞不懂为什么要弄那么久。

左右告诉他,熏笼虽小,但手续复杂,所以一时半会弄不好。赵匡胤大怒,把宰相赵普叫来一顿臭骂,你定的什么制度?我没当皇帝的时候,花几十钱就可以买个熏笼,现在当了皇帝几天弄不来。

赵普回答,这个制度是为了预防腐败设计的,有了这个制度,后世的皇帝如果要搞腐败就没那么方便了。赵匡胤一听还真是这回事,马上转怒为喜,连说这个制度好,熏笼不熏笼的就先放一边吧。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是如何共治天下的?

”政归中书“的政体。

这是宋朝继承唐朝的制度。唐宋时期,宰相机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制诏制度。一项命令或政策的出台,首先需要中书省发文,然后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如果觉得有问题,就退回中书省,如果觉得可行,就流转到尚书省执行。

诏书如果没有经过中书、门下,直接下到尚书省,那它就是不合法的,尚书省有权不予执行。但是,皇帝终归是皇帝,总喜欢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让大家明白这天下终究是姓赵的。于是,便有一些皇帝绕过宰相机构下发诏书,以乱封官职为多。

比如宋仁宗,这位庙号为“仁”,如此仁爱的皇帝,也曾三不五时直接下旨任命官员。当时的宰相杜衍不给仁宗一点面子,所有不符合规矩的文书到了他那里都被扣而不发。待文书积得多了,便打好包当面交给仁宗。

仁宗对此居然毫无办法,只能尴尬地笑笑,称杜衍“助我多矣”。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是如何共治天下的?

君臣协商的“廷议”。

“廷议”是指对于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必须经皇帝、大臣在朝堂上商议后才能决定。未经廷议的重大事项,即使有皇帝命令,宰相机构也是可以不执行的。许多事即使有皇帝撑腰,但过不了廷议这一关,也是白瞎。

宋孝宗是个围棋迷,于是就在宫里专门养了一个叫赵鄂的高手,每天陪着下棋。赵鄂把宋孝宗伺候得十分开心。一来二去,赵鄂胆子也大了起来,开始向宋孝宗要起官来。

按理说,皇帝封一个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宋孝宗居然担心自己的话不好使,说我下个旨是没问题,但恐怕外廷不肯放行。这话说出来哪像个皇帝的样子?

随后,宋孝宗问赵鄂外廷有没有比较熟悉的官,意思是这事要里应外合,外面有人提,我这边一准,这就成了。赵鄂一拍大腿,有了,当朝的葛中书与自己有旧,可以去试试看。

赵鄂去了葛中书家,请葛中书帮忙。没料到,葛中书说依照情分,我应该帮你。但是,这样一来,就坏了规矩。所以,即使有圣旨来了,我也一定扣下。这就是毫不客气地回绝了赵鄂。

赵鄂心里委屈,把事情告诉了宋孝宗。结果,宋孝宗也是束手无策,当然更不敢责难葛中书,最后只能安慰赵鄂“秀才难与他说话”。

结语

两宋虽然军事不行,但政治氛围的宽松,言论的自由在中国历代封建皇朝上是少有的。中国的皇权专制,在两宋时期划了一条向下的曲线。儒家“虚君实相”的理念,在两宋得到了部分实践,在某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格局,造就了宋代独特的政治风格。

参考资料:《宋史》、《贵耳集》、《欧阳文忠公集》、《续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