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首先强调一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沉浸于那种“爱国者”的境界,希望自己的国家是强大、强硬的,沉迷于那种“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但现实是另一种状态。在近代以前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的威胁是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因为草原就在那里,总会有人在那里过上游牧生活,你就算带上马仔小弟把这里的人都砍光,也会有其他地方的游牧部落迁徙过来填补真空。(比如汉代匈奴赶跑了以后,又有各种游牧民族进入这个地区。)而在长城外面过着这样生活的游牧民必然渴望南边农耕的汉人地带的财富和物产,尤其是遇见雪灾或者干旱,老天爷不给饭吃的时候,他们就必然要南下劫掠财富。也就是说,你再强大,这个仗也是永远打不完的,区别只在于能把危害控制在什么水平。

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昭君出塞,杨幂饰演,公主和亲在古代多数是无奈,苦寒之地,政治婚姻毫无幸福可言)

和亲的手段

这里说的和亲不是单纯地把皇上他家的公主妹子往塞外一丢就行了,这里还包含着各种边境贸易通商,以及政治赏赐的行为含义。

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解忧公主剧照,她那个时代就相对好一些,因为她的背后有强大的汉王朝撑腰,可以干涉西域内政,晚年时候还能回到大汉朝廷度过余生)

想要保持北方那个片区的安全,你能选择的选项并不多,如果要去草原地区砍人,就必须从全国各地汇集人员和物资,在没有火车和高速公路的年代,物资运输到边境地区的耗费可能比这些物资本身还多,十分困难而低效率。不论是汉朝还是北宋的统治者,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如果给这些草原游牧政权打点些钱财物品,并开通互市就能保持和平状态的话,耗费要远远少于对这些人军事打击。如果能通过和亲、通商和赏赐或者上供而实现两者和平状态的,那么对国家整体而言是大好事。(实际上有一部分是通过此种手段缓解,争取时间恢复中原政权的国力,为以后战争谋取胜利)这种手段成本效益远低于战争,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西汉初年的汉匈和亲与北宋时期的宋辽和好。北宋时期对辽国的岁供大约是30万两到50万两,不到北宋的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但却保持了宋辽之间近百年的相安无事,这对北宋期间的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兴旺起了很大的作用。

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表现中国古代边境贸易的油画,这种手段可以缓解矛盾,争取时间和文化思想渗透)

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文成公主的油画,盛唐时期中原王朝已经有能力和自信处理一切,周边的小政权这时候只能是乞求和平与赏赐)

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岳飞抗金艺术画,这是多数人喜欢的中原王朝强硬路线,可惜现实中很难实现)

当然,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很清醒,这种手段并不是每个时期都能顺利实施。这要首先取决于对方的意愿,当对方目标是占领土地的时候,上供解决不了对方的胃口。比如南宋末年的蒙元南侵。

其次取决于实力对比,这其实也影响了第一条。如果让对方觉得不能轻视你的实力,知难而退的话,那么他们会主动放低身段和要求双方和好。比如唐太宗中后期以后,那些境外人马是主动要求和亲(不是强迫和亲,两者意义不同,另外送过去的皇上他家妹子多数不是亲生的),这时是为了能得到强大的中原政权恩赐,争取政治上的一种优势。

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典型代表就是晚明的钱谦益,一张脸忧国忧民的样子,清军入关后,先是水太凉不肯自杀殉国,后面干脆头皮太痒剃发去效忠满清政权,难怪被老婆柳如是严重鄙视)

皇上说议和吧,我想续命,士大夫:门都没有!士可杀不可辱

(冷兵器时代,中原统治者依靠的是长城和精锐军队抵挡塞外的政权,更多时候是休养生息与和亲手段)

第三,取决于本朝统治者的看法,这个阶层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和国家利益相吻合。最典型的是明朝晚期。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扭曲并且独特的价值观,接着又出现党争,什么手段都是无解。萨尔浒之战以后,农民起义的局势日益威胁严重,明朝应该尽早和东北的后金政权达成和解,然后再集中力量尽管稳定国内。但明朝士大夫对所有议和的政策都表示坚决反对,哪怕朝廷快完蛋了也不妥协,反正死掉的是前线将士,上吊的是崇祯皇帝,而这些口头刚烈的士大夫在满清铁蹄一到就立马做了顺民。

所以,个人认为,和亲是一个暂时缓解的手段(它至少能为你的王朝续命提供一个机会),明晚期士大夫的话就不用考虑了,他们的思想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都是卖主求荣的角色。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军事问题》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