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模糊:象棋为何在明朝能使贵族、士大夫、市民"打成一片"?

分层模糊:象棋为何在明朝能使贵族、士大夫、市民

明朝的文化其实经历了由上层阶层向下层阶层发展,到最后两种阶层文化互相整合的趋势,明代象棋的发展脱不了明代本身文化发展的轨迹,前期,士大夫知识分子在这场文化的交融起着主要的作用,凭借着上层阶层的特权,往往比普通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象棋活动

直至明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下层文化的发展也有了自身的经济基础,人们开始负担得起象棋活动文化上的要求,并以此为武器开始了向文人士大夫们的宣战,象棋的发展开始了市民化的繁盛。

在此过程中,民间高手和贵族国手之间的较量,两个阶层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象棋的战略战术,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的象棋著作,直接影响了清朝的象棋活动,乃至今日仍有不少象棋图谱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

一.明朝各阶层的划分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分层体现出不公平性,贵族阶级依靠特权获得权力、地位和财富,科举制虽然提倡公平取士,但

参加科举的文人士大夫却多出身于地主家庭,比普通民众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到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阶级的不公平性变得不再绝对化。

1.贵族阶层

贵族阶层的地位准入所依据的是血统或等级。凭着与生而来的血统优势,贵族阶层轻松占据着财富、权力和威望的各种资源。太祖时,据统计,除去他本人之外,只有少量的后妃和陆续出生的个儿子、个女儿、个侄孙。作为一个家庭,这当然称得上人丁兴旺,但是作为皇室,则仅仅是开始。

分层模糊:象棋为何在明朝能使贵族、士大夫、市民

这时的贵族,除了少量外戚,便是那些追随太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其中虽有少数儒臣,但绝大多娄都是出身田间、行伍的武夫。

所以,早期的明代贵族阶层所体现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不高,无法同时成为新时期文化的主宰。到明代后期,由于对宫廷颓靡无聊的生活的厌烦,宫廷内生出种种荒诞之举。

如正德时的明武宗,外出游幸,恋“廊下家”,建豹房等,虽可算是对当时宫廷文化寂寞的一种逆反,但也看出宫廷文化的没落已难以维持长久。于是,没落的宫廷文化一旦遇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冲击,就很难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

2.士大夫阶层

在古代社会,科举可以说是间接地控制了社会分层。譬如子弟中举、中进士或者中状元,都有相当规模的庆祝活动,

如“报喜”“游街”“题诗”“赐宴”等,作为科举文化的传统,都是可见的,人(中举士子)的分层非常明显。

3.市民阶层

封建宗法制度为本质特征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不存在市民社会的。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产生了市民阶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中下层居民比例越来越大。

分层模糊:象棋为何在明朝能使贵族、士大夫、市民

经济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渐增强,原来属于城市生活的下层——工商业者逐渐演变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最终导致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生活的世俗化,官员生活的世俗化,商人入仕现象的增多,为市民阶层的形成提供了环境。

因此,当市民阶层形成后,突出的特点就是区别于原有的依靠贡赋滋养的统治阶层。另外,市民阶层还表现在自由度的增加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上。

随着城市居民人身权利某种程度的解放和市民阶层的产生,市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程度上的发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与智力上的保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明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进步。

二.象棋文化活动如何对明朝社会进行分层

1.士大夫阶层的堕落

对于士大夫文化来说,

他们自身对市民文化并不是很了解,这是文人士大夫的返璞归真,这一点并进一步体现在市民文学的创作上;对于市民象棋来说,同士大夫阶层的融合,反而更容易对奢侈腐败的文化感兴趣,这也是市民文化大发展,表现雅俗共赏下的弊端。

比如,明代后期,由于下棋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免鱼龙混杂,各种不良的风气也随之相伴而生。其末流,不仅不讲究棋品道德,甚至把象棋当作商品或手段,赌博骗钱,不一而足。文人士大夫们好赌者不在少数,其余众者盲目效仿,误以为赌博亦是流行风尚,曲解了文人之意,也丢掉了自己阶层的特点。

分层模糊:象棋为何在明朝能使贵族、士大夫、市民

2.贵族阶层和士大夫阶层向市民阶层靠拢

当经济利益越来越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士大夫们的文化便渐渐向市民文化靠拢,又因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强烈的文化敏感性和领头军地位,那些市民化了的文人在接触市民阶层,熟悉市民文化的基础上,将所得感受用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带动了整个市民文化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文人不再耻于言利,使得士大夫们开始将本身的文化素养当作为一种技能,画家开始把卖画当作正当营业,甚至是同当地的商户合作以获得更多分红;琴士也多了另一种出路,从卖唱之流上升为技艺之人,俨然有今时的明星之势。棋士们在这样的潮流下,也有了自己的变通之道。贵族阶层因其独特的环境在文化发展上显得特殊,但仍不免受到市民化浪潮的冲击。

李开先在他的《送棋客吴橘隐兼及吴升甫》

一诗中就有写道:“天下名棋有二吴,昼长对垒夜披图。豪游湖海名应满,遍谒公卿兴不孤。声利场中犹腐鼠,乾坤身外一遽庐。走穿足下陈桥履,赢得腰间仆姑。……”可见当时的象棋棋手一方面职业化,专门从事象棋技艺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商业化,把象棋当作一种商品或手段,为已谋利。

三.明代象棋繁荣的原因

1.各阶层的相对整合

商品经济发展之后,财富、威望和权力不再成比例地集中在某一个阶层身上,财富同威望和权力的平衡被打破,一来,文人士大夫的品化和世俗化幵始显现,二来,市民阶层即使威望和权力方面不济,但因为拥有财富,也可能上升到另一个阶层,进而威望和权力也会提升。

由此,各阶层之间顺势开始接触,当然,文人士大夫们可能会带有些不满,但顺应潮流是大势所趋,而且,他们本身也从文化的这种交融中看到了好处。

分层模糊:象棋为何在明朝能使贵族、士大夫、市民

2.明代商人阶级地位提高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抑商”政策,并且规定“有市籍者不得为宦”。但封建官僚政治体制造成的官居本位意识不能不对商人产生吸引力,尽管历朝历代有过抑商政策,但商人对进入仕途之路的愿意也愈强烈。抑商政策实行时,人们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财富、权力和地位?

贵族阶层通过其阶级特权获得,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步步获得,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一向被视为末业的商业也受到重视,社会地位相较以往有提高,同时,市民阶层亦有了通过科举之路步入仕途,进而获得政治地位的可能。

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商人亦可从其它途径达到跨阶层,维持家族稳定,保证财富充足的目的。一般来说,在非正途入仕中,捐纳是首选。宋朝规定:“富民猜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明廷规定:“或遇岁荒,或因边警,或大兴工作,率援往例行之”。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描写了一个家资巨万的源源大商人郭七郎,在京听说“朝廷用兵紧急,缺少钱粮,纳了些银子,就有官做;官职大小,只看银子多少”。

郭七便花了五千两银子买了一个剌史做。商人地位的变化,得以通过科举或其它方式进入仕途,这就打乱了封建社会原来的以血缘和单一科举形成的社会分层制度。财富,即经济能力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市民阶层对于本身文化的认同

市民化象棋其实更能代表象棋的意境,最能体现简单的人生哲理。棋如人生,你斗炮我拦马之间,斗出的是生活最简单的乐趣。

分层模糊:象棋为何在明朝能使贵族、士大夫、市民

象棋可能不如围棋变化繁复,但它的难易程度却足矣为大众所接受。但是,象棋也往往担负着市民化的所带来的弊端,返璞归真久了,便又想起了阳春白雪的好处。其实流行不是象棋本身的错,是人们大众的一种需求,不应该越普及的就越不被认可。

四.辩证看待象棋发展

我们首先应看到明代象棋市民化所带来的好处,大量棋谱的诞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象棋资料,民间象棋高手的推动,又极大了丰富了象棋本身的技巧,推动了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象棋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其弊端的评价方面,我们应抨弃掉阶级的有色眼光来看待,民间象棋也只是在赌博方面稍显不受控制。市民化象棋一直是象棋发展最重要的推手,在当时明代特殊的环境背景下,造就了一个象棋时代的辉煌。

参考文献:

《明史》

《初刻拍案惊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