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捉住你個小妮子

桐柏山裡的春天,處處讓人心動。

對於土生土長的山裡人而言,農曆新年過後,能撥動心絃的並不是迎春送冬、楊柳抽芽,而是房前屋後不經意間瞥見的那把嫩油油的香椿芽。

沒有哪種山珍能比椿苗更能傳遞出春日的信號。望著枝頭上這些萌頭萌腦的小可愛們,叫人不由得心神盪漾。

香椿,捉住你個小妮子

我的鄉下老家有句老話: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本。說的就是吃香椿的最佳時節是以穀雨為界,太早則顯青嫩,太晚則老糙。然而,每年春分剛過,心急的小販和買主總能形成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世間草木剛吐新芽,街頭菜攤上便開啟了香椿的第一樁愉快的交易。不過,說來也不奇怪,大家心裡都清楚,吃時令這事兒,自古以來就是宜早不宜晚。

當大多數鮮靈的小野菜陸續上市,蟄伏一冬的香椿芽似乎還沒有動靜。待薺薺菜、珍珠花、蕨菜爬上灶臺後,慵懶的椿芽才剛露頭腳。

香椿長在桐柏深山,選擇這片不宜自己溫暖生存的水土,說到底都不是最歡快的主場。正因為如此,鄉鄰們為了不辜負草木的信任,大家在對待起香椿來,自然會多花了很多心思。

香椿,捉住你個小妮子

最新採摘的椿芽味道很個性,但凡與它搭配的食材,既要兼容矜持風骨,又得具備甘於作配的犧牲精神。

香椿炒蛋這道菜,人人皆宜。香椿芽苗為食物界公認的“老好好”,拿來與雞蛋通融是再合適不過的,堪稱黃金伴侶。

料理香椿最關鍵的一步,跟大多數野菜的做法一樣,最重要的步驟是先用沸水焯均勻,將葉芽燙軟後,再捏幹備炒。

香椿得嫩芽中含有亞硝酸鹽,徹底焯過水後,一方面能將有毒物質去掉,另一方面能讓它的香味更完全的釋放出來。

香椿這驕傲的異香,被憨厚的雞蛋攬入懷抱後,瞬間就從張揚變得熨帖。炒熟後,最令人回味的時刻,莫過於舌尖翻滾香椿跟的滿足。又香又糯的“蛋坨兒香椿”與唇齒的糾纏,除了一個“香”字,再難找到更生動的描述。

香椿,捉住你個小妮子

其實,豆腐也能跟香椿相戀一回。比起“熱心腸”的雞蛋,一塊塊潔白的豆腐則有三分的“性冷淡”,往往需要香椿們主動獻媚。逗趣的是,不管是傳統老豆腐,還是西洋傳進的嫩豆腐,似乎很難抵抗住香椿這個小妮子的誘惑,只要隨便切幾撮兒放進鋪著豆腐丁的碗裡,三下五去二便打破了禁慾,瞬間就變得你中有我,我種有你了。

民間一直都說“小蔥拌豆腐是絕配”,我則感覺用香椿與豆腐做成拌菜,才是豆腐菜中的上品,般配指數甚至超越小蔥拌豆腐和豆腐拌皮蛋。

香椿,捉住你個小妮子

單就“香椿”這個名字而言,顧名思義,暗含四分陰柔,六分熱辣。別看香椿葉形嬌弱,這秉性和脾氣卻不隨和,很有點以自我為中心的霸道。儘管如此,香椿也有偶遇例外的時候,當它遇上炸醬麵或涼粉,就需放下身段,屈居配角,只好與黃瓜絲和蒜泥一起佔據半個碗沿,乖乖地被當作菜碼。

桐柏人雖不常吃炸醬麵,但是每年春暖後,各種口味的涼粉便上市了。涼粉一來,菜碼則隨著時令變換而調整。但無論怎麼更替,最惹味兒的兩種,無外乎香椿和蒜瓣。四季皆有的蒜瓣想怎麼吃都可以,而香椿就只能眼巴巴地等著青睞它的主人們“後會有期”。為此,有不少桐柏版美食家們在每年開春後便張羅著如何給香椿保鮮。焯水冷涼後置入冰箱也好,醃製後曬乾也罷,在配角也分三六九等的“稀罕菜”世界裡,一團團精製後的香椿,著實讓冬天的大白菜和秋天的心裡美蘿蔔們“羨慕嫉妒恨”。

香椿,捉住你個小妮子

桐柏得天獨厚的吃食資源,在時令美味方面,讓人們既貪戀“鮮”,又十分注重“醃”。不管是從菜葉類,還是到肉品類,春天的植物莖葉一定要“醉”到冬天,而冬天的禽畜肉必須“臘”藏到來年盛夏,就連夏天的西瓜也可以用來放進醬豆裡,再發酵成“西瓜醬”。

在延長美味這事上,桐柏人從不缺乏想象力,盛夏時分,找不到嫩香椿葉時,折回一把香椿老葉杆熬成水,兌入曬制醬豆的配料中,同樣也能吃出“椿”味兒。

在我的記憶裡,香椿從來不缺席桐柏的春天,所以從小到大,我也一直把它看成人見人愛的春野。

不過,我也跟幾個口味冷淡的朋友們聊起香椿,他們個個都對這野味菜個性太強的味道而嗤之以鼻,連蔥蒜都懶得吃的他們,著實讓香椿受了冷落。

香椿,捉住你個小妮子

從某種程度上說來,香椿跟香菜是一夥兒的,都含有濃烈的揮發性芳香油,難怪人們對待它的態度會呈現出兩極分化:愛它的人,會視若珍寶、欲罷不能;討厭它的人,則唯恐避之不及、把它當作仇敵。

我一度為薄情的香椿匆匆路過春天而深感惋惜,聽罷幾個朋友對香椿的吐槽,倒也不禁暗自慶幸起來。正是由於每年春天與它們的“如期約會”,才讓我更加珍惜與香椿的舌尖蜜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