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如今我們走在路上偶爾會發出這樣的驚歎:“這個車挺好看的!咦?居然是自主品牌。”沒錯,大多數自主品牌的設計已經從此前的模仿抄襲,變成了現在的自主原創,而且更加好看,更加耐看。許多車型的成功也讓自主品牌們越來越自信,在設計上也就越來越大膽了,所以

諸如吉利、長安、比亞迪等車企甚至直接將“概念車”量產,可謂賺足了“回頭率”。

01

吉利 ICON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或許很多人都沒想到,吉利ICON就這樣上市了。顯然,吉利ICON的設計風格完全脫離了吉利品牌以往的思路,全車方方正正的造型似乎也和時下流線型的潮流有些格格不入。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第一眼看到這款車還是多看幾眼,給人的感覺都是驚豔的。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吉利ICON的前臉造型非常科幻,傳統大燈位置變為了日行燈,多層次的“回”字型中網給人層層遞進的感覺,豎置的大燈嵌入前保險槓當中。車身側面線條非常利索,兩段式腰線凸顯了車身的力量感,車窗由前向後收窄,看起來更加運動。車尾與車頭相呼應,尾燈內部的結構也頗具心思。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走進車內又是另一番景象。除了大量和外觀相同的“回”字型元素外,內飾的層次感、立體感要來得更加強烈。儀表盤、中控屏幕和副駕前方的扶手都鑲嵌在了一條“絲帶”上,整體的左右對稱式設計也很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

02

長安UNI-T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和吉利ICON一樣,長安UNI-T也是長安品牌的一個全新系列車型。長安原計劃是在日內瓦車展上將這款新車與公眾見面,但後來車展取消就只能改為線上發佈了,可見長安集團對於這款車型的重視程度。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長安UNT-I的整體造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誇張、大膽,甚至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這是不是電影當中大反派的座駕。長安家族式大嘴造型在這款車上也發生改變,中網與車頭融為一體,沒有了明顯的間隔。大燈組的造型極其銳利,給人的感覺相當兇狠。車身側面線條彰顯了力量與動感,看上去十分靈動。尾部V型擾流板的設計別具一格,犀利的尾燈配合四出排氣,絲毫沒有低調可言。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相比外觀的張揚,內飾則要收斂許多。沒有了過多的線條裝飾,兩塊10.25英寸的大屏連為一體,再加上懸浮式的擋把,很好地營造了科技氛圍。中控地臺下巨大的掏空,為車輛帶來了更好的實用性。

03

比亞迪 漢EV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比亞迪品牌自從採用Dragon Face“龍顏”設計風格以來,其外觀造型就備受好評,也成為了自主品牌中最具辨識度的家族式設計風格之一。比亞迪漢EV承襲了Dragon Face的設計語言,但同時也做了相應的延伸。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前臉部分,中網的整體輪廓依然是我們熟悉的樣子,但是由於是純電動車型,因此取消了前格柵的設計,前臉的視覺效果更加整體。中網用一條粗壯的鍍鉻飾條連接兩側大燈,看起來英氣十足。車身側面採用了溜背式設計和隱藏式門把手,因此車輛的風阻係數僅為0.233Cd。尾部造型更加平直,同樣也是為了降低風阻而做貢獻,貫穿式尾燈算得上是比亞迪的常用設計了。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內飾部分,比亞迪漢EV採用了環抱式設計且左右對稱,左右兩側的空調出風口造型非常特別,全液晶儀表盤和可旋轉的中控大屏自然不會缺席。漢EV的方向盤為雙輻式,很好地烘托出豪華感與運動感。

04

紅旗H9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雖然還沒上市,早前亮相的紅旗H9無疑已賺足了眼球,新車定位於中大型轎車,車身尺寸為5137×1904×1493mm,軸距3060mm。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紅旗H9的外觀設計氣勢十足,直瀑式中網營造出足夠的威嚴感,車身側面線條非常修長,車尾還融入了天安門的元素。頗有檔次感的拼色車身為選裝配置。從工信部公佈的信息來看,新車的動力系統有2.0T和3.0T車型可選,配置方面提供了毫米波雷達、全鍍鉻進氣格柵、前後6雷達、並配備空氣懸架系統。

這幾款車居然是國產的?嗯,氣場不輸BBA,實力要比合資強!


相信紅旗H9那雙色車身所營造出來的尊貴、莊重感,在國產車陣營裡很難找出第二臺。不過現在最令人期待的還是新車的定價,到底會有多少人為它而放棄BBA呢?

除了以上幾款車型外,小鵬P7、廣汽新能源Aion LX等車型都有著令人過目不忘的造型設計。由此也說明了自主品牌在產品力不斷攀升的同時,設計水平也和國際一線品牌日益接近。這是自主品牌成長的表現,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向上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