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普通大學生魂穿到永樂元年朱棣身上,能不能讓明朝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Blood_puppet


沒有假如,朱棣所統治的明朝本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即使是橫掃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只能避其鋒芒。

“三軍種”同時發展的強大明朝

“三軍種”說的不是“海陸空”三軍,講的是陸軍、海軍、火器軍。

陸軍即是步軍,中原王朝歷來就以“步軍”見長,包括明朝,所以這個自然不用多說,下面主要說一下明朝的海軍與火器部隊。

  • 由鄭和統領的強大海軍:

永樂三年(1405年),在永樂皇帝的指示下,鄭和率領龐大的大明船隊第一次出使南洋各國。

至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已經被後世研究的很充分了。在三年前的那個午夜,朱棣和他的靖難軍攻入了南京城,朱棣進城後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坐在皇宮中的建文帝,他的侄子朱允炆。

沒有料到的是,迎接他的是無情的大火,大火焚燒了整座宮城,而朱允炆卻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沒有死在這場大火之中。

雖然朱棣最後還是即位了皇帝,但朱允炆的下落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要知道朱允炆才是大明的正統,合法的皇帝,而朱棣統治初期的大明並不穩固,還有很多人對朱棣不服氣,若朱允炆在此時站出來,呼籲天下勤王,那兩人之間誰勝誰負真的很難說。

因此在朱棣登基後的第一要事就是尋找朱允炆,在陸上,他派遣了胡瀅以尋仙的名義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在海上,就是派遣的鄭和了。

鄭和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作為被平定叛亂後的俘虜,按照以往的規矩,鄭和被淨身後送入宮中,後來被燕王挑走,成為燕王的貼身內侍。

鄭和航行海外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在海外小國的眼中,如此龐大的船隊實在是令人震撼。

鄭和船隊中最大的船叫做“寶船”,而寶船並不只一艘,其中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摺合現在的長度為151米左右、寬61米左右,這個大小已經如同一艘小一點的航空母艦了。

這是鄭和寶船與哥倫布旗艦的對比,猶如成年壯漢與三歲孩童的差別。

鄭和的船隊由兩百艘不同用途的船組成,共載士兵兩萬七千餘人,僅憑這股力量,明朝就可以摧毀當時任何的臨海國家。

  • 朱棣親自組建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朱棣在靖難時期吃過南軍火器的虧,所以在登基後,朱棣開始著手火器部隊的組建。

他將各地邊軍、衛所中的精銳抽調於一起,組成了當時明朝戰鬥力最是強悍的“三大營”,其中有以步軍為主的“五軍營”,以騎兵為主的“三千營”,最後就是以火器部隊為主的“神機營”。

神機營的番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象徵著最精銳的火器實力。

結語:別的不論,朱棣本身就是當世第一名將

在朱元璋時期,朱棣就跟隨著名將徐達等人學習、鍛鍊,後來被封為“燕王”,為明帝國鎮守北疆。

在朱棣統治下的明朝,北掃韃靼、南收安南,鄭和下西洋威震四海,在舊港設衙門,使偌大一個南海如同中國的內海。

朱棣五次親征,橫掃漠北遊牧民族勢力,即使是當時如日中天的跛子帖木兒也只得避其鋒芒。

所以問一個普通的大學生穿越成為朱棣是否會將明朝變為世界最強,我認為是沒有太大可能的,朱棣並不是有太多人可以比擬的。

即使大學生可以從現代帶去先進的思想,但他在面對思想固化的士大夫階級時,是否能夠守住本心?還是說會變得和萬曆皇帝一樣,從此便不再上朝了。


end


無古今


不能。

其實如果這個問題能弄清楚的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就能迎刃而解。

舉個例子,相信大家都是經歷過高中數學的人,其難度不言而喻,但是大家一定看到過這樣的現象:就是對於有的難題,某些人做過多遍依然不會做,但是呢記得答案,那麼同樣是能將答案寫出來,那些清楚解答過程並且能將步驟詳細的寫出來的人,和只記得標準答案的人,他們能一樣嗎?

相信大家心裡都已經有了答案。

好了,接下來我們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上:假如一個普通大學生混穿到永樂元年的朱棣身上,能不能讓明朝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問題有些麻煩,但是我們要學會化繁為簡。從普通大學生的優劣勢入手。

優勢:記得明朝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並知道了來自歷史學家解說的相應的解決對策。

劣勢:沒有朱棣生活的環境和閱歷。

那麼他能讓明朝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嗎?

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沒能考上985和211的話,說明個人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的。

假設這位普通大學生將明朝歷史背的滾瓜爛熟,能夠完美地規避朱棣曾經犯下的錯誤,那接下來怎麼辦呢?面對新的問題,該怎麼辦?畢竟如果歷史的某一時刻發生了改變,接下來的所有事情,也將隨之改變。

那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又怎麼能解決接下來所發生的一些新的問題呢?

話有點繞,可能有些人不求甚解,舉一個之前聽別人說的一個例子,大致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量筒裡面裝著與一個人體裡面相同容量的精液,那麼它的價值能和別人的一整套生殖系統相比嗎?

相信答案已經昭然若揭了,希望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隻會吃貓D魚


為什麼要重生到朱棣身上,如果說千古一帝就是能力超群,成就斐然的皇帝,那朱棣絕對可以稱作千古一帝,明朝皇帝從朱元璋到朱瞻基都可以說是不錯的,大學生也未必做的有他們好,沒有經歷過戰場上的廝殺,終究有紙上談兵之嫌。

看看朱棣的功績:

通漕運,設貴州,除倭患,

建制內閣,遷都北京,六下西洋

五徵漠北,南收安南,西通西域,

東闢奴兒干,西穩烏思藏,屠滅八百大甸。

再來看看歷代評價:

李贄《續藏書》卷九

“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萬斯同《明史稿》

  帝剛果善斷,能決大謀。用兵常以少擊眾,開闔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藝輒錄用,弗遺與臣下語。表裡洞達,無識芥之嫌,不侈禎祥。每謹災變水旱饑饉賑恤如弗及以故六軍數出,工役繁興與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勵精勤政,威德遠被。窮荒絕域,受朝命修職數十國,其建司置衛,設官世守者以千百計,有明功烈於斯為盛矣。

  呂撫《歷代興衰演義》

  上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如神,郡縣災傷,蠲租賑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者三十餘國,亦盛矣哉。

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闢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

  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通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孟森《明史講義》

  明成祖以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對外,凡五徵漠北,皆親歷行陣,假使建文承襲祖業,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日本著名漢學家那珂通世《東洋小史》

  昔漢武、唐宗者,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蔡石山在其著作《永樂大帝:一箇中國帝王的精神肖像》開篇評價明成祖

  “明朝的永樂皇帝,駕崩於1424年8月12日,自從1402年7月17日登極以來——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間——而且所有的證據也顯示,他從未浪費過一天”。

  該書末尾,再次評價明成祖:

  “毋庸置疑,永樂有過多的自我,而且擁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夠甄別和牢記有很強能力之人的貢獻,而且保護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人。不過,他也有黑暗面,特徵就是不必要又未經思考的侵犯性,而這類侵犯性經常產生了暴虐和消耗”。

史書評價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此等功績,哪怕是和漢武唐宗相比也是毫不遜色。

至少,單單論功績的“數量”沒有哪個皇帝可以超越他。

退一萬步講,就算把秦皇帝漢孝武,唐宗明祖視為不可超越,可除了這四位,又有多少君主的功績比他還要優秀?





甜文笑語a上上兮


個人觀點:不能。

首先,當天普通的一個大學生從小所受到的教育與朱棣完全是不同的,相當於空有朱棣的外表,沒有他的思想、能力,性格也可能截然不同。永樂元年的朱棣登基皇位,有極強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領導才能,這些並不是一個當代普通大學生經歷的過程,帝王之書可不是每個人都會的。

其次,依據題目文字這種穿越可以理解為大學生的人格頂替了朱棣自身,意識決定行動,朱棣的想法如果是勵精圖治。匡扶社稷,但是大學生沒準會有別的目的,未必會有讓國家強大的想法。

最後,這個世界不存在那麼多假設,大學生和朱棣處於不同的歷史空間、時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社會使命,時也命也,與其幻想不如實幹,發揮自己的特長,做自己喜歡的事,為家庭、社會負起自己的責任。


冷笑人1990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大明正處於鼎盛時期,已經是最強大的國家了,何必多此一舉。

首先是疆域遼闊,大明王朝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孟加拉灣、越南中部、馬來西亞,北達戈壁沙漠、大興安嶺,西至印度次大陸,面積達1000萬平方公里。

其次就是強大的軍事實力,朱棣曾為帝國使節進行了一場“狩獵”,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無不讓人歎為觀止。

還有鄭和下西洋,令鄭和打造了一隻強大的艦隊,為的就是宣揚大明王朝的威望,當然鄭和也做到了。鄭和所到之處,無不對大明頂禮膜拜,均奉大明為正統,紛紛派遣使節前往大明參拜。

大明王朝的科技、經濟、軍事實力在當時都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大明威望如日中天。


史知今


可以,大勢不可擋,歷史的車輪始終將朝著既定的軌道前進,偶爾偏離,也將隨著時間修正回來。

這個大勢不是換個人就可以阻擋的,或者能夠起決定性作用。不可否認在封建王朝,帝王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有著關鍵性作用,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除了帝王之外的廣大百姓。

明朝自太祖以來,歷經數十年休養生息,至永樂元年,整個國家是向上走的趨勢,國力是上升的,不管是政治、軍事、文化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這就是我們說的國運,所以,不管那個普通大學生怎樣,即使再差勁,最強國家已經是事實了。

人有人運,國也有國運,一個君王難以有太大的作為,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就如同國家要衰亡了,英明的君主也很難挽救,要不然我們的漢朝、唐朝、明朝、清朝就不會滅亡了。也就不會有這麼多朝代了,還有一個觀點就是凡是亡國滅朝,那就是這些亡國的君主,甚至倒推幾代以上都逃脫不了一樣的罵名,但這些果真是這樣嗎?無非是為取代者合法化披上外衣罷了。

一個國家就好比一個人,從出生到盛年,再由盛年到死亡,誰都逃脫不了,只是有些增長壽命的辦法,可以延緩死亡。國家同理,要不然你也看不到中國馬上要取代美國重回世界第一,而美國要讓出寶座。美國難道很差嗎?不竟然吧,國運如此。

回到話題,竟然可以成為普通大學生,就不是一個傻子,就算什麼都不做,有一整套完善的政治體系,最主要是當時能臣輩出、兵精將廣,也可以穩定發展,這樣下去世界第一沒多大問題,欠缺的就是沒有朱棣創造的那麼強大。再不濟,被其他朱姓王取而代之,國家的發展也是在一些能人手中掌控。反過來,要是發揮的好,豈不是比朱棣打造的帝國更加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