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婷
關於國民黨軍“五大主力” 部隊的準確番號,一直存有爭議,主要集中在第74軍、第5軍和第18軍的稱謂上,因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很早調往東北沒有參加整編,所以番號始終沒有變化。
而另外三個軍曾經分別改稱為“整編第74師”、“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主要是陳誠存在著關於“土木系”情結,一定要將第18軍換回11師序列番號,反正他是負責整編的軍政部長,他說了算。
所謂“五大主力” 的稱呼是在1946年3月的整編會議後提出來的,蔣介石謂之“國軍精華”,當時由於戰爭已經在多地打響,國民黨僅完成了隴海鐵路以南部隊的整編工作,既然整編已經完成,那麼五大主力的正確番號應該是:
打出來的整編第74師、裝備出來的整編第5師、寵出來的整編第11師、留洋出來的新一軍、攣生出來的新六軍。這玩意要實是求事,別盲目的照搬什麼百科。
之所以有所混淆,是因為除去整編第74師1947年被全殲時仍然是師級番號外,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在1948年又分別恢復成為第五軍和第十八軍,隨後在淮海戰役中被殲;而新一軍和新六軍被殲於遼瀋戰役;其中整編74師後來又予以重建,仍然沿續第七十四軍的番號,以該軍老人邱維達為軍長,淮海戰役再次被殲。
既然說到五大主力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那又得稱呼為軍,畢竟整編會議是抗戰結束以後的事情,根據各軍戰績和戰力排行如下,戰役細節各答友紛紛回覆,忽略不提:
第一名 第七十四軍。
首任軍長俞濟時,熟知的是次任軍長王耀武,1937年火線組建於上海。這是一支抗日鐵軍,從淞滬會戰開始,一路西撤參加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和武漢會戰,成名於萬家嶺(德安)大捷,揚威於上高會戰,還參加了數次長沙保衛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等著名戰役,終結日寇於1945年湘西會戰。西南地區軍委會直轄“攻擊軍”,不屬於任何一個戰區序列,打滿抗日全場。
第二名 第五軍。
首任軍長俞濟時,熟知的是次任軍長杜聿明,1938年組建於湖南湘潭。由於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軍級部隊,被稱為“鐵馬雄師”,一直駐紮湘桂咽喉廣西全州,日軍進攻廣西時被緊急調往桂南參戰,成名於“崑崙關大捷”。前身是軍委會直屬裝甲兵營、機械化第200師,蔣介石將僅有的部分德式和蘇式坦克、裝甲車盡數裝備給該軍,居然下轄一個機械化炮兵旅,1942年成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主力。也是西南地區軍委會直轄“攻擊軍”,不屬於任何一個戰區序列。
第三名 第十八軍。
首任軍長陳誠,組建於1930年的中原大戰期間,土木系發家老本,是五大主力歷史最久的部隊。抗戰時期是軍委會戰略預備隊,駐防陪都重慶周邊,是保衛統帥部和監視川軍的重要力量。1943年日寇溯江西犯,重慶及西南震動,第十八軍緊急開赴鄂西前線,劃歸陳誠第六戰區指揮,成名於“石牌保衛戰”,隨後在“鄂西大捷”中立下汗馬功勞,這支部隊由於陳誠的倍受寵信,所以裝備、物資和兵員最受照顧,很少幹髒活累活,確實是寵出來的中央軍嫡系部隊。
第四名 新一軍。
首任軍長鄭洞國,發揚光大的是次任軍長孫立人,1943年組建於緬甸蘭姆伽。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失利後,孫立人率領原66軍新編第38師撤往印度,所餘4000餘人;從野人山走出來的廖耀湘第五軍新編第22師3000餘人後來也改道前往印度,兩個師在蘭姆伽接受了美國人的裝備與訓練,同時由國內增補知識青年新兵,1943年1月合編為“新編第一軍”,以國內派遣過去的黃埔一期鄭洞國為軍長。1944年參加緬北反攻戰役,重創駐緬日軍,與滇西反攻部隊會師。屬於比較特殊的“駐印軍”序列,受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和參謀長史迪威雙重指揮。
第五名 新六軍。
首任軍長廖耀湘,因為大批通過“駝峰空運”的新兵到來,為了接受更多的美械裝備,1944年3月新編第22師從新一軍建制中脫離出來,單獨擴編為“新編第六軍”。新六軍與新一軍共同在緬北反攻期間作戰,不久被蔣介石空運回國,成為湘西會戰的預備隊,1945年成為南京受降的警戒部隊。從東北戰場的表現來看,新六軍的戰力似在新一軍之上,只是因為脫胎於新一軍,所以排名最後。
度度狼gg
好好看一下抗日戰爭歷史,其實可以發現在與日本的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確實做了很多貢獻。在所有的國民黨軍隊當中,有著五大主力部隊。
▲蔣介石視察軍隊
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包括了: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整74師,整11師。但是很多都是在抗戰之後改編而來,除了第五軍外,其餘部隊前身分別是:新編第38師、新編第22師、第74軍、第18軍。既然能稱作是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必然有著其過人之處。
第五軍
長城抗戰中因為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與日軍機械部隊對戰,結果是損失慘重,因此建立中國機械軍隊的呼聲漸高。國民黨派遣徐庭瑤中將赴英美德考察,終於經過五年時間的籌備終於建成新編第11軍。軍長徐庭瑤,副軍長杜聿明,第二年被改編為第五軍。
第五軍建成之後,就被蔣介石當做寶貝一樣,平時都不被投入到戰場中使用。但是訓練卻是相當的嚴格,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有著鐵馬雄獅的外號,他遇到的第一場戰爭就是崑崙山戰役。
▲崑崙山戰役
1939年日軍切斷中國國際路線,相繼攻佔南寧、崑崙山等軍事要地。當時作戰的是日軍部隊是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曾經先後參加過南口,忻口,太原,臺兒莊,廣州等戰役。我部隊在經過一系列的奮戰之後,以全殲日軍第五師團精銳第二十一旅團,攻佔崑崙關收尾。
英國在1941年向蔣介石提出支援,在第二年命令第五軍跟隨中國10萬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第五軍先後與日軍多個師團作戰,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是也極大的重創了日軍。然而由於盟軍內部發生分歧,中國軍隊退往野人山。出發時4.2萬人的第五軍,回來後已不足兩萬人。
新一軍——新編第38師
新一軍是中國駐印度的主要部隊,被外界稱為天下第一軍。它的前身是新編第38師,是由財神爺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其在1940年重組之後,由孫立人擔任總指揮,在1941年跟隨66軍進入緬甸作戰。
▲緬甸戰役
在緬甸的作戰過程中,孫立人用兵如神,被人稱作是東方隆美爾。然而由於遠征軍指揮混亂,孫立人沒有跟隨大部隊北撤,而是撤到了印度。在這個過程中新38師曾經和英國軍隊發生過矛盾,但被孫立人治軍風格所折服,受到了他們熱烈的歡迎。
在1943年與撤退到印度的新22、33、38整合成新一軍,由鄭洞國擔任軍長。在美國與英國盟軍的幫助下,練就了過硬的叢林作戰的本領。在第二年跟隨美軍對密支那進行反攻,新一軍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
也在同年8月份,孫立人被升為新一軍的軍長。尤其要提出的是在最後反攻戰當中,孫立人對日本的態度非常堅決。投降的日俘1200人被全部殺,僅有一人是臺灣身份才被倖免。一直到1945年6月份,新一軍才凱旋迴國。
▲孫立人
新六軍——新編第22師
新六軍的底子是新編22師,之前一直是作為第五軍的主力。新22師在崑崙山一戰中取得累累碩果,消滅日軍4000多人而一戰成名。在1942年作為第五軍的編制進入緬甸作戰,主要作戰目的是接應200師,戰役結束後仍存有7000人。
但是在撤退時杜聿明不顧廖耀湘的建議,不去與日軍正面作戰,反而是撤退進入野人山。當時主要阻力是日軍56師團,但由於長途行軍已經疲憊不堪,攔住遠征軍的可能性不大。然而由於杜聿明的堅持,最後造成了部隊從野人山出來時只有3000人生還。
之後第五軍回國新22師留在印度,此時隸屬於之前的新一軍,接受全美式裝備訓練。在43年底參加第二次緬甸戰爭,與新38師互相配合,二進野人山。對日軍的王牌18師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可謂是一雪前恥,被蔣介石嘉獎為中國虎。
▲野人山一戰
後來與土木系54軍的第14師、第50師共同組成了新六軍。緊接著部隊打通了滇緬公路,於45年5月底到達芷江,負責日本投降儀式的警戒部隊。
整編74師——第74軍
整74師的前身是第74軍,成立於1937年的武漢。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當中戰績最輝煌的一支。
在38年參加萬家嶺戰役,作為主力,全殲日軍一個完整師團。在41年參加上高會戰役,殲敵16000多人。榮獲國民黨最高榮譽飛虎旗,被外界譽為抗日鐵軍。在常德會戰當中,第74軍的57師死守常德16天,以8000對敵軍11萬。
在湘西雪峰山會戰,消滅日軍3萬餘人。在武漢會戰之後,被蔣介石定為軍委會總預備軍。在1946年被改編為整編74師,全部美國機械裝備,此時總共有3萬多人。
整11師——第18軍
國民黨第18軍成立於1930年,是這五大主力部隊當中,建軍最早、實力最強、出名將領最多的一支老牌隊伍。是土木系陳誠的起家資本,其中的土就是代表18軍主力11師,因為“木”拆開就是十八,所以才有了18軍。
18軍參與最出名的是淞滬羅店拉鋸戰,雙方戰後死傷慘重,被日軍稱為是“血肉磨坊”。在1943年石碑要塞保衛戰中,胡璉率領的18軍主力11師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還傷敵兩萬多人。
1944年作為嫡系部隊,成為第一批更換美國軍械,整體實力得到大大提升。在之後與74軍聯手,於湘西雪峰山會戰中殲滅日軍1.2萬人,傷敵23000多人。在1946年被整編為11師,胡璉擔任師長。
▲胡璉
既然說了這些五大主力部隊的風光,就簡單的點一下這些部隊怎麼失敗的。
第五軍師國民黨第一支全美化部隊也是最後一支部隊,被全殲於淮海戰役。新一軍覆滅於遼西戰役,新一軍最後一個師投降於瀋陽戰役。第六軍覆滅於遼西會戰。第18軍覆滅於雙堆集戰役,軍長黃維被生擒。整編74師覆滅於孟良崮戰役,其中師長張靈甫戰死。
史之策
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主要指解放戰爭時期的第5軍、新1軍、新6軍、整74師、整11師。
這5支部隊的番號在抗戰時期除第5軍不變外其他的分別是新編第38師、新編第22師、第74軍、第18軍。
1、第5軍是國內第一個組建機械化部隊的軍團,蘇聯軍援中國的82輛T—62坦克全部裝備了該軍。1939年12月崑崙關戰役打響,第5軍擔任主攻,其對手是在中國戰場橫衝直撞犯下滔天罪行的日軍精銳第5師團。雙方在山嶺崎嶇、叢林茂盛的桂南浴血拼殺23天,遠以火炮對轟,中以機槍橫掃、步槍點射,近以刺刀對拼、工兵鏟對劈、手榴彈亂炸,絲毫不退讓。最後一以第5軍勝利攻克崑崙關、全殲日軍第5師團最精銳的部隊第21旅團,擊斃其旅團長中村正雄。1941年,第5軍作為第一批中國遠征軍部隊之一開赴緬甸作戰。該軍下屬的第200師首戰同古,與四倍於己的日軍血戰12天,以傷亡5000人的代價斃傷日軍5000餘人,重創其第55師團。下屬的另一個新編第22師在斯瓦阻擊戰中與日軍兩個師團纏鬥達18天,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取得斃傷日軍4500餘人,創下了抗日戰爭中的又一個奇蹟,新22師由此聲名大噪。隨後由於緬甸的英國軍隊不戰而逃,中國遠征軍處境孤立,被迫撤退,分兩路退入中國和印度。退入中國的第5軍經過整編,換裝美式武器,於1944年5月加入第二批中國遠征軍,從滇西配合從印度出擊的同盟國軍隊向緬甸反攻,一路所向披靡,全殲日軍第56師團,打通中斷2年之久的滇緬公路,一雪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的恥辱。隨後第5軍駐紮於緬甸,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國。
2、新編第38師、新編第22師
3、第74軍
組建於淞滬會戰並隨即參戰,在八年抗戰正面戰場的大會戰中幾乎都有74軍的身影。武漢會戰中作為主力部隊參加萬家嶺戰役,一舉殲滅日軍第106師團。上高會戰中,74軍繼續作為主力部隊參戰,在雲頭山與白茅山與日軍反覆爭奪,先後進行7次白刃戰,最後配合兄弟部隊一舉殲滅日軍215聯隊。戰後74軍榮獲國民政府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並優先裝備蘇式武器。1943年11月,74軍所屬57師堅守常德,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下與數倍於己的日軍精銳部隊第11軍血戰16天,打出了國威軍威。1945年74軍在參加完正面戰場最後一次會戰——湘西會戰後空運南京,接受日軍投降,隨即接管南京守備。抗戰勝利後改編為整編第74師。
4、第18軍
由國民黨軍核心人物之一的陳誠一手組建,黃埔系名將胡璉、羅卓英先後擔任該軍軍長。淞滬會戰中18軍與日軍第3師團在羅店反覆爭奪拼殺一個多月,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1萬餘人,羅店因此被兇狠殘暴的日軍驚恐的稱為“血肉磨坊”。淞滬會戰後,第18軍長期被作為戰略預備隊由軍委會直接掌握。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後,第18軍駐防於三峽附近。1943年石牌保衛戰中,18軍和第3師團再次遭遇,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足見戰役之激烈。石牌是重慶的門戶,也是將來反攻日軍的支撐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戰事最激烈兇險的時候日軍一度越過了石牌,第18軍所屬第11師師長鬍璉將軍旗插上伏牛山最高峰,嚴令所屬部隊與日軍死戰到底,不準後退一步。第18軍各部連同其他作戰部隊正是在這樣的精神鼓舞下始終堅守要塞,死戰不退,像釘子一樣將日軍牢牢釘在了石牌。最後,在這裡碰的頭破血流的日軍在丟下7000多具屍體後掉頭向東逃竄。正面戰場最後一戰——湘西會戰,18軍與74軍這兩支王牌軍聯手,又給予日軍以重創。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進行了統一整編,第18軍被整編為整編第11師。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每支軍隊都有它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與它的成立背景、時間、意圖、首任主官、所屬派系等因素息息相關,國軍五大主力同樣如此。
從戰鬥力看,74軍攻守兼備,18軍善守,5軍火力最猛,新一和新六最靈活。綜合比較,74居首,新一新六並列第二,5軍第三,18居尾。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戰績來看,個人認為分別為74,18,5,新1,新6。
一、18軍成軍最早,中原大戰期間在起家部隊11師基礎上擴編成立。首任長官為“小委員長”陳誠,嫡系中的嫡系。在淞滬會戰中血戰羅店打出聲威。巔峰之作為石牌保衛戰,使日軍從湖北只插重慶的戰略計劃破產。18軍也配合74軍打了常德會戰和雪峰山會戰。
二、74軍號稱五大主力之首,淞滬會戰前由俞濟時58師和王耀武51師合編成立,俞、王為前後兩任主官。據說俞為蔣介石外甥。74軍幾乎參加了對日所有會戰,德安會戰全殲106師團。參加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43年常德會戰打出國際聲威。被空運至南京接受日軍投降。74與顧祝同關係密切。
三、第五軍是抗戰期間國軍唯一的機械化軍,在200師基礎上成軍。首任主官徐庭瑤,實際代表人物杜聿明。代表作崑崙關大捷,重創日軍第5師團。第一次遠征緬甸損失慘重,損失超50%,還折了200師師長戴安瀾。
四、新一軍1943年成軍,前身為新38師,脫胎於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總團,首任軍長鄭洞國,靈魂人物孫立人。主要戰績都產生在遠征緬甸期間,為表現最好、殲敵最多的軍級單位。
五、新六軍於1944年在從新一軍獨立出來的新22師基礎上成軍。首任長官廖耀湘。由於成軍較晚,主要戰績為反攻緬甸和打通滇緬公路。全美械裝備。
司馬砸光
在抗戰中,國軍雖然屢戰屢敗,但在幾次大會戰和遠征軍期間,也打出來幾支較為彪悍的部隊,他們分別是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在1946年國民黨“軍事整編會議”上,上述部隊首次被稱之為國軍的“五大主力”。
“五大主力”也絕非浪得虛名,在抗戰中均有上佳表現。
十八軍:抗戰中,在淞滬羅店與日軍展開拉鋸戰,18軍與日軍第3師團為爭奪這個彈丸之地打了一個月,陣亡數千人,日軍也傷亡巨大,血流成河。還有1943年的石牌保衛戰中,奉命固守石牌的是十八軍11師。11師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為保衛陪都的最重要門戶,巧妙部署頑強堅守,與日軍打起了抗戰中規模最大白刃戰,戰況極其慘烈,但依然堅守到最後,為最終勝利起了關鍵作用。此役日軍損失慘重,死傷2萬多。有報紙在報道時曾將其寓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過分誇張,但是第11師所固守的要塞對於整個會戰獲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性則不言而喻。1944年11月,作為嫡系主力,得到了第一批換裝美械的待遇,使得戰鬥力大幅度提升。
整編七十四師:該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 1946年改編為整編第74師。是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戰績最輝煌的部隊,精彩戰例不勝枚舉;38 年萬家嶺戰役,作為核心主力,給日軍重大殺傷,此役首創殲滅日軍幾乎一個完整師團的佳績。全軍將士浴血苦戰,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偉。其中第51師張靈甫率一支部隊奇襲張古山,又堅守數晝夜,為最終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41年參加上高會戰,殲敵16000,繳獲駿馬2800匹,擊斃日軍少將一名。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之眾面對日11軍數萬人馬,死守常德16天,時值開羅會議期間,57師的英勇奮戰極大的提高了國威、軍威,給羅斯福總統的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湘西雪峰山會戰,幾乎全殲日軍116師團,消滅日軍3萬。由蔣中正親定為軍委總預備軍。
新編第六軍:
新6軍的骨幹班底(或者說前身) 為新編22師,是中國遠征軍的“中國虎”。在抗戰前期,參加了崑崙關大戰。1942年參加第一次遠征,兵敗後退入印度。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戰的過硬本領,自此掀開了輝煌的一頁。1943年10月參加第二次緬甸戰役,向緬北挺進,與新38師(師長孫立人)互相配合,二進野人山,佔領胡康河谷,克於邦、下孟 關、攻佔瓦魯班……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殲滅敵人20000多,一雪野人山兵敗的恥辱。在攻佔瓦魯班戰鬥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佈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 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蔣介石的嘉獎電只有三個字;中國虎!)。隨著第14師和第50師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駐印軍擴編,以新編22師為核心組成了著名的新六軍。隨著國府南京光復,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的部隊,早於王牌第74軍。新編第一軍:該軍前身是孫立人為師長的新38師。而這個新38師的前身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 稅警團。抗戰前期參加了松瀘會戰、薀藻浜、蘇州河以南防禦等戰鬥,全軍將士作戰十分英勇,給日軍重大殺傷。1941年,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遠征緬甸,由孫立人任新38師師長。在仁安羌,新38師用一個團800餘人的兵力擊退日軍33師團4000餘人的兵力,解救英軍7000餘人,這是抗日戰爭正面戰爭第一次以少擊多的案例。新38師一戰驚天下。整個緬旬作戰期間,新一軍取得無數輝煌的勝利,殲日軍達三萬多人,是抗日戰爭期間滅日軍最多的作戰部隊,天下第一軍的美名由此而來。
第五軍:該軍1938年10月在湖南省湘潭縣成立,它是國民黨組建最早的一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被譽為“鐵馬雄師”。抗日戰爭中,曾血戰崑崙,一鳴驚人,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鬥。這一場激戰,成功收復崑崙關,並打壓了日軍第21旅團的囂張氣焰。崑崙關一戰,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中國宣稱斃傷日軍5000餘人,俘虜100人。5軍也付出了15000人傷亡的巨大代價。
巍嶽欽禹
國軍五大主力的提法最早是1946年,指的是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戰鬥力最強,裝備最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是:新一軍、新五軍、新六軍、第18軍和第74軍。這五隻部隊抗戰時立下赫赫戰功,解放戰爭爆發後被解放軍先後殲滅。只留下威名於世間。
新一軍軍長鄭洞國、孫立人。號稱天下第一軍。新一軍是在印度建軍,它是一隻全美式裝備和美式訓練的軍隊。成軍後新一軍顯示出超強戰鬥力。1943年10月,新一軍把第一個對手日本第十八師團打得潰不成軍,共計傷亡12000餘人。1944年4月,新一軍殲滅日軍第三十三軍16000千餘人順便救了英國第三師七十七旅。同年5月的密支那攻克戰中再次殲敵4000餘人。攻佔密支那。取得印緬戰場決定性勝利。新一軍威名大震,成為中外馳名的王牌部隊。1944年8月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後在遼瀋戰役被解放軍殲滅。
新五軍軍長杜聿明、邱清泉。新五軍是國民黨最早的一支機械化部隊。在血戰崑崙關戰役中打敗號稱鋼軍的日本板垣師團中村旅團殲敵5000餘人,一戰成名。1942年新五軍遠征緬甸,在同古保衛戰中殲敵5000餘人,並救出英國緬軍第一師。但在撤退回國時被日軍伏擊,兵敗野人山,新五軍遭到重創,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犧牲,新五軍共計犧牲21000人。直到1944年才再次出征緬甸。新五軍後來在解放戰爭中對解放軍也是勝多負少,以致解放軍有一個逢五不戰的說法。直到淮海戰役新五軍才被解放軍圍殲。也是五大主力最後一個被消滅的部隊。
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新六軍是由新一軍分編出來的。也是全美式裝備,號稱“天下無敵”,“國軍老大”。新六軍最輝煌的戰役在1943年二進野人山,殲滅日本王牌十八師團20000餘人,繳獲十八師團發佈命令的關防大印,一血新五軍兵敗野人山之恥。蔣介石嘉獎電僅三字“中國虎”。1946年新六軍到達東北參與解放戰爭,與新五軍一樣,新六軍和解放軍作戰也是勝多負少 在安東戰役中給我東北民主聯軍造成共計60000多人傷亡。在遼瀋戰役中,新六軍才被我軍殲滅。
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整編七十四是人們最熟悉的部隊,抗戰中這支隊伍是五大主力功勞最大的,人稱“抗日鐵軍”“御林軍”“虎賁師”。抗戰時這支隊伍還是七十四軍,軍長王耀武。王耀武是一個軍事奇才,七十四軍幾乎是百戰百勝。參加過萬家嶺大捷,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保衛戰幾乎所有大型戰役。為抗戰立下汗馬功勞。美國顧問團曾說:“中國只有七十四軍能打。”後來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解放軍圍殲。粟裕將軍後來稱讚整編七十四師是“王牌中的王牌”。
第十八軍軍長鬍璉、黃維。第十八軍是五大主力部隊建軍最早的部隊,也是名將最多的老牌勁旅。第十八軍最輝煌戰役是石牌口戰役,殲滅日軍共計20000多人,胡璉連寫五封遺書決死一戰。此戰役後重慶轉危為安,此戰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之戰。1944年又在湘西雪峰山會戰中聯手第七十四軍,打死日軍12000多人,打傷23000多人。最後在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被圍殲。
五大主力部隊確實是名不虛傳,只可惜生不逢時,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遇到中國歷史上千年難遇的軍事奇才,失敗也是可悲可嘆的事情。不過英雄的功勞仍然值得我們銘記。
滄海歷史春秋
國民黨的五大主力,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個個都非常出眾,英勇善戰,為我國的抗戰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我來為大家梳理一下怎麼辦?主力在抗戰中的英雄表現。
第一。74軍,代表人物,廖耀湘,張靈甫。第74軍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有王耀武的第51師和俞濟時,第五十八四合編而成,全軍共八個臺,2.1萬人,抗戰第一年內,就已經顯示出了非常強悍的英雄本色來。
這次有浙江保安團隊原山東北洋省軍與中央軍第一師旁支部隊合編而成的奇葩部隊,是抗戰八年中戰功最為輝煌的部隊。精彩戰力可以說是不勝枚舉。38年萬家嶺戰役,作為核心主力部隊,給於了日軍重大的大殺傷,此役首創幾乎一個完整師團的佳績。此戰既無平型關八路軍之奇襲之利,也無崑崙關之軍隊火力優勢,全靠全體官兵將士的浴血苦戰。74軍攻得上去,殺得下來,堅守得住,可謂居功至偉。(團張靈甫率領一支部隊奇襲張古山,並堅守數晝夜,為最終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領德安大捿,張靈浦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名聞名遐邇。)
1941年參加上高戰役,殲敵一萬六千多人,繳獲戰馬二千八百餘匹,擊斃中將,少將各一人。74軍在戰鬥中,拼死力拓,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退縮。在與日之間敵我傷之均在四千人以上。被羅卓英評價為、戰鬥力量堅強”的部隊。(榮獲國民黨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鐵軍。何應欽村支委開展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常德會戰中74軍五十七十八千之眾面對日軍11:45萬人馬死守常德十六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克的系統攻擊在日軍強烈炮火,甚至釋放毒氣戰的情況下,仍使戰不退,傷亡殆盡。(時之開羅會議期間,57師的英勇奮戰,極大的提高了國威軍威給羅斯福總統的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還專門在備忘錄上記一下餘成萬師長的名字,著名作家張恨水就根據常德之戰寫了一部名叫“虎賁英雄”的小說,為紀念74師為國捐軍的犧牲,將士上的人民自發募捐,於1944年3月在是青年路東側修建,佔地達3萬平方米的陣亡將士墓地周圍永久的記念。)
湘西雪峰山會戰。(幾乎全殲日軍1164團消滅日軍3萬左右)第51師的師歌唱道:“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山洞中鄉村,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海,大戰過蘭封。南潯路顯精忠 ,張古山血染紅。國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鋒”!這是抗戰時期最偉大的部隊,在武漢會戰後 ,由蔣介石親自定為,軍委會總預備軍為華中三大戰區及前衛。日軍對這支王牌部隊也深為敬仰,並以五部隊(即57師58師51師皆以5開頭。)在南昌會戰中,即使兵敗如山倒,該君仍不改其英雄豪邁之鐵軍本色,曾兩次榮獲軍委會最高榮譽飛虎旗一次,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臨美國顧問在中國也稱著中國只有74軍最能打的讚譽,國軍中無人出其右者。
二。18軍代表人物胡璉,陳誠土木系支柱。陳晨軍事集團別稱,土木系中的”土“及代表作18軍骨幹部隊,11師木代表18軍他也是羅卓英,黃維,方天,胡璉等將領日後賴以晉升的基礎。18軍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悠久的部隊,在軍閥混戰中,國共合作中屢建奇功為蔣介石與陳真所愛之嫡系部隊。其骨幹都是黃埔軍校學生,為敵作戰是由都能以身作則,堪稱主力王牌。抗戰最有名的戰績為淞滬羅店拉鋸戰。(18軍力敵松井石根指揮的第三師團烈士近一個月,日軍為爭奪這個彈丸之地,暫時的就有數千人之多,整個盧店血流成河,斃日軍陳偉,血肉磨坊。)一九43年長江石牌要塞保衛戰等戰役中。(奉命固守要塞的18軍11師師長鬍璉,大戰在即,湖南寫下了五封絕命書,然後沐浴更衣,做好了決死一戰的準備。在石牌外圍搏擊戰中。日軍一度繞過石牌,在石牌外圍距三鬥坪僅60公里的伏牛山,胡璉立即命其屬下將國旗倒插在高峰上,並嚴令守軍不得後退一步,他用電話告訴將士“打仗要打硬仗,這一次一定要是日本名叫中國軍隊的作戰之精神”,11師在孤軍作戰的情況下,為保證這個將來可作為反攻的支撐點,保護每一個重要門戶,一直堅持到國軍展開全面反擊,並徹底擊敗日軍為止,11師的巧妙部署,頑強堅守,為最終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役日軍之事,損失慘重,傷亡兩萬多人。)戰後師長鬍南英,固守石牌,要塞有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數數只團營長也各獲得了最高的獎狀,石牌戰後18軍將此戰陣亡的,15000名官兵的忠魂沒葬在他們用生命鮮血換來的土地上。1944年1月,作為嫡系主力,得到了第一句換裝,每屆的待遇使得戰鬥力大幅升級提升,在不久之後的湘西雪峰山會戰中表現突出,和74軍聯手作戰,給日軍大量殺傷。(整個戰役歷時55天,擊斃日軍12400多人,擊傷日軍23300多人)。
三。新六軍,代表人物,廖耀湘。印緬運徵軍駐印軍主力“中國虎”,新六軍的骨幹班底,或者是前身為新編22師。昆明幹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消滅日軍4000多人,克復崑崙關,一戰成名。)1942年,在五軍的建制內參加了一年遠征軍,西渡怒江,第一次遠征中,主要戰鬥為接應200師,自同古撤退。戰爭結束後還有7000多人,實力仍然存在,可惜遠征軍撤退時,軍長杜聿明卻不停留,要向建議嘗試突破日軍阻擊,非要往野人山煉獄裡鑽,這一昏招的直接後果就是新22師兵員從進的7000人,直接下降到,印度時的不足3000人,死傷超過一半。19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於新一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藍姆迦整軍訓練。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戰的過硬本領,至此,掀開了新二十二四,新六軍最輝煌的一頁。1943年10月,參加第二次緬甸戰略,向緬北停運與新38師(師長孫立人)相互配合。二靜一人三佔領福康河谷,克於邦,下孟關,瓦魯班……在整個緬甸反攻戰略中中心二十二四,給日軍的王牌第18師團,毀滅性打擊,殲滅敵人,2萬多人,一些兩年前野人山兵敗的恥辱。隨著第14師(龍天式)和第50師(潘裕昆)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駐印軍擴大為軍,原屬於土木系的54軍的第14師和第50師加上第22師組成最著名的新六軍,隨後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染遍鮮血的滇緬公路,54年5月,運抵芷江,並參加了對日受降儀式,負責警戒。
第5。第5軍,代表人物杜聿明,邱清泉。該死,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雲,1937年3月,該營與交通兵第二裝甲汽車隊編為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由軍政部直接指揮,1938年1月,該團擴編為第200師,(五團建制,兩萬餘人,)原團長杜聿明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11月,該師擴編為新編第11軍,也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第五軍。(戴安瀾第一陣地成為第200師,第二任師長,也是最有名的一任)1939年10月,在防城,北海登陸,進佔欽州,準備開啟華南戰場,切斷西南國際交通線。桂武軍在桂南會戰中取得了崑崙,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就陳維樂五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鬥追擊戰,成功收復崑崙雄關,日軍損失空前巨大。據戰後公佈的材料表明,崑崙關一戰,日軍第五師團第21師團長,中村鎮雄壁,接畢該師團班長以上的軍官死亡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士兵死亡率4000多人。五軍也付出了15000人死亡的巨大代價,雖然有人認為這張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五軍,作為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本,但對手畢竟是號稱為鐵軍的板垣師團中村論壇,第五師團的侵華戰爭中,參加過南口,忻口,太原,臺兒莊,廣州的戰役,官兵都去山口縣人秉性彪悍,長期受武士道感染,參加侵華戰爭兩年多,戰鬥經驗豐富。而且,在盧軍在此次進攻中,射手完備的堅果關卡難度極大,這一戰是日軍承認的僅有的幾次,對方敢於勇超呼自己的戰鬥。一九四二年五月初五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1939年11月,日軍攻克南陵,切斷了桂越公路,十年6月又切斷了電源公路這樣,滇緬路就成為了中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通道命脈),保衛滇緬公路,在著名的同古戰爭中,200師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日均56,55兩個師團,約4萬多人擊斃日軍5000多人),在同古堅守12天,同時該師成功掩護友軍緬軍第一師一部,逃出日軍包圍圈。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200師收復棠吉,半音上街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回國。 (途中200師被日軍伏擊,戴安娜師長付莊不治,壯烈犧牲),兵敗野人山,為保衛滇緬公路遠征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經杜聿明第5914萬,2000多人就犧牲了21000餘人,當滇緬公路,兩次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由於損失過重,不得不長期進行修整,直到1944年,再次作為遠征軍參與滇西反擊戰,再度上陣為止。
幸福地帶2
新一軍比較特殊,與其餘四支部隊不一樣,它雖然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但並不是國軍嫡系。最早成立於1930年以前,由當時的財政部長蔣介石的大舅哥宋子文招募留美軍事生組建。雖然是掛著警察名,卻是實打實的正規軍編制。第一任總團長為西點畢業的溫應星,繼任者為西點畢業生王賡。溫應星組建了稅警總團,王賡卻是編練完善了稅警總團。王賡時代的稅警總團有六個團,後來抗戰中大名鼎鼎的孫立人,在當時只是一個團長而已。外加直屬部隊與後勤部隊有數萬之眾,加上王是炮兵,稅警總團不僅有炮兵編制,甚至還有裝甲車部隊,使其成為當時中國人員素質最高,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可悲的是王賡沒有悲壯的戰死在抗日戰場上,卻受離婚多年,剛死老公的前妻陸小曼豔名的牽連,折戟沉沙在1932年1.28淞滬抗戰中,含冤退役,全面抗戰後的1942年,病逝於開羅任上。王賡時代後的稅警總團,幾任主官在政治鬥爭中沉浮,直到蔣介石的嫡系黃傑出任總團長。顯然黃埔速成班的戰術素養比西點四年學制差,在淞滬會戰中,精銳的稅警總團在日軍的炮火下,難以複製一二八的輝煌,雖然有孫立人這些留美軍事生奮不畏死的死戰,依然難免失敗。被打殘的稅警總團,雖然人員損失很大,但依然得到重建。1938年武漢會戰時,稅警總團終於分割,孫立人以稅警總團的剩餘人員組建了新38師,後加入新五軍組建遠證軍在緬甸作戰,緬甸戰役失敗後,孫拒絕翻越野人山回國,而去了印度,使其成為遠征軍中傷亡最少的部隊。在印度以38師為基礎,組建了新一軍。在抗戰末期的反攻中,新一軍成為殲敵數量最多的軍級單位。在內戰中,新一軍給予東北解放軍慘重的殺傷,被認為是國軍五大主力中戰術素養最好,戰鬥素質最高,戰鬥決心最堅決的部隊。
石柱7
國民黨的五大主力為第74軍(整編74師)、第18軍(整編11師)、第5軍、新1軍和新6軍。
一、第74軍。1946年整編為74師,雖為一個師但仍是一個軍的編制。74軍號稱蔣介石的“御林軍”,是八年抗戰中戰功最輝煌的部隊,有許多精彩戰例。如1938年的萬家嶺大捷,差點全殲了日軍的106師團;1941年的上高會戰,該軍拼死力拒,雖傷亡慘重,但仍不退卻,此戰74軍獲得了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1943年常德會戰中,該軍的第57師僅以8000虎賁抵抗日軍第11軍的進攻。1945年雪峰山會戰,該軍又是主力,日軍的傷亡高於國民黨軍。
74軍愛出險招和奇招,官兵素質是國民黨軍中比較好的,官兵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裝備比較精良,補給充足,戰術指揮比較正規熟練。因此,第74軍位於五大主力之首並不是吹出來的。
二、第18軍。第18軍是陳誠“土木系”的基幹 ,46年被整編為第11師。第18軍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的部隊,在內戰、軍閥混戰和抗戰中都屢立戰功 ,是蔣介石和陳誠最心愛的嫡系部隊,其骨幹皆為黃埔生,與敵人作戰時能以身作則,堪稱主力王牌。抗戰最有名的為1937年淞滬羅店拉鋸戰,1943年的石牌保衛戰。第18軍比較謹慎和狡猾,特別是胡璉當上軍長之後,其戰術不同於一般的國民黨軍。
三、第5軍。第5軍以整編第200師為基礎組建,該師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師,杜聿明為首任師長。1939年擴建為軍,杜聿明又成為了軍長。由於該軍是機械化部隊,蔣介石一般不輕易使用。崑崙關戰役該軍被派上了對手,其對手為號稱“鋼軍”的板垣師團。經過一番血戰,第5軍擊斃第21旅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消滅日軍5000人。1942年該軍又作為遠征軍第一路入緬作戰,在同古和棠吉取得過勝利。第5軍成軍比較晚,成軍之後不是血戰就是在休整中,休整後又參加硬仗和惡仗,然後又休整。因此,在五大主力中排第三。
四、新1軍和新六軍。新1軍和新6軍是五大主力中成軍最晚的。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撤退到印度的新編第38師和新編第22師一起組建了新1軍,首任軍長為鄭洞國。在印度新1軍進行了整軍經武和刻苦訓練,同時得到了最好的武器裝備和過硬的叢林戰訓練。1943年新1軍開始了緬北大反攻。經過一階段的作戰之後,新1軍被組建成了兩個軍,即新1軍,軍長為孫立人;新6軍,軍長為廖耀湘。新1軍和新6軍一起全殲了緬北的3萬多日軍。
歷史軍魂
“國軍五大主力”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五大主力是一個抗戰結束後的概念。在抗戰前期、中期、後期是否都有五大阻力概念呢?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本身並不準確。我們先從國軍的主力變動生成來看。
三大主力時期:
在抗戰前,除了在京滬附近作為衛戍部隊的87師、88師和教導總隊。國軍中央軍的野戰部隊有三大主力:分別是宋希濂的36師,胡宗南的第一軍,湯恩伯的第十三軍。都是嫡系中的嫡系,戰鬥力也很強。
當然這時期關麟徵的25師,陳誠的11師都是很有戰鬥力的。所以有時候三大主力也有其他說法。
四個攻擊軍時期:
1941年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全國範圍選出四個軍級部隊,作為各戰區的直屬部隊,由軍委會直接調配,不擔任固定守備任務,也即所謂的攻擊軍。參選的部隊必須戰功卓著,一旦獲選,在人員,編制和裝備等各方面一律優先。
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的部隊各有兩個,江北第一軍、第二軍入選,江南第五軍和74軍入選。第五軍有崑崙關作戰,第74軍能獲選攻擊軍最大的原因,就是參加了萬家嶺作戰,與南昌、長沙等諸多作戰。而而第18軍出來了抗戰初羅店,基本沒有表現優異的作戰,而且駐防在後方。
這也可以稱為是這時候的四大主力。五大主力生成時期
在緬甸作戰誕生了新一軍、新六軍。
石牌作戰提高了18軍的作戰地位
74軍雪峰山等各處作戰依然優秀。
第五軍機械化。
湯恩伯的十三軍在豫西作戰慘敗,丟失大片國土;胡宗南的第一軍缺乏大戰。滇緬戰場的第八軍、71軍、第二軍、第五十二軍都表現不錯,但上下差別不大,所以也就錯過了。而且衡陽第十軍表現非常出色,但各種原因戰後連編制都沒有恢復。
五大主力形成
這裡主要依據戰功來看國軍主力動態變化。雖然軍事長官的地位很重要。但主力主要是靠打出來的,打得贏就是主力。而且國軍主力是中央軍概念。
地方也有打的不錯的:傅作義的35軍,桂系的第七軍等。
一大主力
國軍“殲敵一億、轉戰臺北”後,真正的主力就只有52軍。國軍也曾計劃讓其參與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