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从经历磨难到自我救赎,三份感悟诠释什么才是人性


许三观卖血记:从经历磨难到自我救赎,三份感悟诠释什么才是人性


《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余华表示《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是受了德国作曲家巴赫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响。


他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如此庞大的音乐,里面却只有一两支主旋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作品,用非常简洁的东西,却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主题。这是我的梦想”。


余华还说,在更早前,他在阅读乔伊斯的名著《青年艺术家画像》时,被那种通篇只用对话的形式震撼住了。当时就想,“我什么时候也能够用对话写作啊”。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受到了这两部作品的启蒙而创作的。


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走在人群中独自泪流满面的白发老者,他不知这老者为什么那么悲伤的哭泣,一直念念不忘。


后来偶然机会忆起曾经听闻的一个血头的故事,余华想出了这样的结尾:老者因为卖血卖不出去,独自走在阳光灿烂的街上泪流满面。


文章结构有了,表现手法有了,故事也有了,于是余华动笔了。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出来必是精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上,他都很有影响力。他的作品以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2004年《许三观卖血记》获取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这部小说是余华的转型之作,不同于以前书写生命的冰冷与残酷。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从经历磨难到自我救赎,三份感悟诠释什么才是人性

同名电影剧照


在这本书中,我读懂了人生的三份感悟,从而更真实的了解了人性。


感悟一:活着有时艰难,但也要苦中作乐


书中的主人公叫许三观,他的老婆叫许玉兰。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一乐二乐和三乐。书籍以他卖血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慢慢的展开故事情节。


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一次用在娶妻,七次为一乐,一次为二乐,一次为全家,一次为私情,最后一次未卖成的是为自己。每一次卖血都是有原因的。


第一次卖血他是年轻,无知者无畏,但是后来通过阿方的身体衰败,和根龙因多次卖血导致脑溢血死亡时,许三观看到了其中的凶险。


已经五十多岁的他,为了救治一乐,一路卖血去上海,无疑这样的举动随时会把他的命搭进去,但是他有别的选择吗?没有,只有这条路,一定要坚定的走下去。


第一次根龙告诉他,卖血前一定要喝水,而且要喝很多,这样血会稀释,身体不会亏空太多。


在书中喝水也重复了多次,喝井水,喝浑浊的冰冷的河水。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身体还没能衰败,才能再去卖血。


一次次重复的喝水行为把许三观悲情的人生经历层层推近,深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许三观为了给一乐治病在不同的地方卖血,他到了一个叫做林浦的地方,在小河边喝水,书中是这样描写许三观的动作的。


“他从包裹里拿出了一只碗,将河面上的水刮到一旁,舀起一碗下面的河水,他看到林浦的河水在碗里有些发绿,他喝了一口,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使他浑身哆嗦。他用袖子抹了抹嘴巴后,仰起脖子一口将碗里的水全部喝了下去,然后他双手抱住自己猛烈地抖动了几下。过了一会儿,觉得胃里的温暖慢慢地回来了,他再舀起一碗河水,再次一口喝了下去,接着他再次抱住自己抖动起来。”


他也不愿意喝这冰凉刺骨的河水,但是为了一乐能看好病,他也只能咬牙把河水喝下去,然后去卖血挣钱。


许三观每次卖完血都要去胜利饭店。卖完血一定不能吝啬,一定要去吃上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而且黄酒还要温一温。


这个情节也被作者重复了多次,许三观的形象马上在读者面前鲜明立体起来。


掩上书,我们眼前仿佛看见在桥边一个低矮的小饭店里,许三观卖完血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来,坐在靠窗的桌前,大声向跑堂吆喝着。


一口黄酒喝进嘴里,暖暖的流到心底,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放松,内心是满足的。


余华用喜剧的表现风格,写出了许三观苦中作乐的心理。可读到这里总会让我们笑中带泪。


日子真是艰难,平时哪里能吃到炒猪肝,只有卖完血以后才能来吃,以至于卖血的行为在许三观心里也觉得没有太亏。


是呀生活有时候本就艰难,如果不能改变现状,不如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就像晚上下班在路边欢快跑跳的农民工,就像滞留在武汉进入医院清洁的大连小伙。


虽然有时候我们身处逆境,也不能磨灭那颗热爱生活的心。即使身处泥泞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许三观卖血记:从经历磨难到自我救赎,三份感悟诠释什么才是人性

电影剧照


感悟二:爱情有时盲目,好的婚姻总会让人成长


许三观在四叔家屋顶上见到桂花母女俩,然后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地走了过去,后面又写道,许三观嘿嘿笑着去看那个名叫桂花的年轻女人。这个时候的许三观心里在想,我也应该有个老婆了。


听完了根龙想要盖房娶老婆的想法,许三观的心里更痒痒的了,他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女人,这辈子和他一起过日子。于是他心里默默的在厂子里那些年轻的姑娘堆里挑选起来。


许三观的工作就是每天推着一辆放满蚕茧的小车,给车间里年轻的姑娘们送蚕茧,那些姑娘们每天都和她嘻嘻哈哈的打闹。


其中有一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姑娘的名字叫林芬芳,笑起来牙齿又白又整齐,脸上有酒窝,有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长长的辫子垂到腰上。许三观总是会偷偷的把最好的蚕茧送到她那里去。


另外还有一个姑娘也长得很漂亮,她不在丝厂上班,是一家小吃店里的服务员。她清晨的时候会站在一口很大的油锅旁炸着油条,有一点小事情发生,就会哎呀哎呀的叫起来。


这个姑娘叫许玉兰,清晨的工作结束以后,整个白天她就会无所事事的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虽然她的衣服不多,但是每天都会换来换去,变着花样儿的还会在脖子上系一条丝巾,在这里人们都叫她“油条西施”。大家都觉得她最时髦漂亮。


许三观在自己心里权衡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许玉兰比较漂亮一些,于是那天他从乡下回到了城里就开始行动起来,约好第二天请许玉兰去胜利饭店吃小笼包。


请她吃了很多东西后,许三观说:“你嫁给我吧,我会疼着你,护着你,经常让你一个下午就吃很多好吃的东西。”


而许玉兰却说,她已经有了男朋友,男朋友叫何小勇。


于是许三观就提着一瓶黄酒和一条大前门香烟来到许玉兰家,在她父亲的对面坐下来,把礼品递过去后,就开始自己介绍起家庭来。


又说起自己比何小勇早三年参加工作,现在结婚的钱都已经准备好了。最后对许玉兰的父亲说:“你就只有这一个女儿,嫁过来之后,生出的孩子也姓许,你家的香火也就接上了。”


许玉兰的父亲听到最后那几句话,嘿嘿的笑了起来,于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许玉兰心里有点不情愿,脑海里闪现出平时与何小勇相处的片段。她的心里放不下,于是觉得应该去找他。


天黑的时候,他们约到了木桥上见面,许玉兰一看见何小勇,就伤心的哭了起来。他说许三观请完她吃饭,又买了礼品去看她父亲说要娶她。恳求何小勇去还了吃饭的钱,然后到自己家里来做倒插门女婿。


何小勇不愿意一甩手就走了,许玉兰心里万分失望,一个月以后她嫁给了许三观。


许三观对她是极好的,她要的大红旗袍许三观给她买了,要两件棉袄也给她买了。一红一绿两块绸缎,让她空闲时自己做。家里说要添置许多新东西,她一样一样的说出来,许三观笑眯眯的说都已经买好了。


许玉兰这时候觉得许三观其实不比何小勇差,相貌比他英俊几分,口袋里的钱也比他多,而且看上去力气也大。于是看着他,脸上开始露出微笑,对他说,“你是个有福气的,娶了我这个又漂亮又能干的女人做老婆”。


许三观连连点头,他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卖血挣到了钱,娶到了当地最漂亮的姑娘。


可日子过着过着就出了意外,许三观发现大儿子一乐居然是何小勇的儿子,他最初有点接受不了自己养了9年的儿子突然就变成别人的了。


当他得知林芬芳在去河边洗衣服时,在石阶上滑倒摔断了腿,正绑着石膏在家里休息时,于是便去她家看望。


两个人聊着天,许三观想起妻子的背叛,看着林芬芳在草席上露着的腿,冲动的欲望蒙蔽了理智,他朝林芬芳扑了过去,对方也没有反抗。


许三观又一次卖了血挣了35元钱,他拿出5元钱给林芬芳买了猪蹄和黄豆,送过去的时候被她的丈夫撞见,随即许玉兰也知道了丈夫的不轨行为。


许玉兰婚后精明能干,也会撒泼。她的撒泼并不是摔盆砸碗,而是坐在自家门槛上号啕大哭,撞破丈夫奸情的她用哭来表达内心的愤怒。


许三观当初娶许玉兰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她漂亮,他们之间的夫妻感情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子里边积累的。从书中的故事情节我们也能看出来,其实每一次卖血背后,也是许玉兰和许三观在婚姻里成长的过程。


他们的婚姻和普通人的婚姻是一样的,也有家长里短和争吵打架。但是他们后来的感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厚。尽管生活有那么多苦难,最后两个人依然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在书中的最后一个章节,许三观觉得自己老了,连血都卖不出去了,他伤心的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哭的时候,三个儿子过来找他,都说你赶紧回家去吧,把我们的脸丢尽了。


显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三个儿子其实是不懂父亲的,而许玉兰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对他说,许三观,我们现在不用卖血了,我们家里不缺钱,以后家里也不会缺钱。


只有作为妻子的她,才从心里真正的懂得许三观的那份担忧,他是觉得自己老了,身体不行了,如果家里真的还有什么灾难出现,他该怎么办。


然后许玉兰转头来训斥三个儿子,指着他们大骂,把许三观以前因为他们去卖血的事情,一件一件的说出来,这个时候许玉兰对许三观的感情,已经从刚开始父亲同意勉强出嫁,到了有深厚维护心疼的地步。


而许三观坐在饭店里吃着猪肝,喝着黄酒望着坐在眼前维护自己的妻子,他也从心底由衷的说这辈子就今天吃的最好。


爱情或许有时盲目,但是好的婚姻总是会让人成长。在我们不断的付出或者索取的过程中,我们最终明白在婚姻里尊重、信任、不离不弃、患难与共才是永远的保鲜剂。


许三观卖血记:从经历磨难到自我救赎,三份感悟诠释什么才是人性

同名电影剧照


感悟三:人心都是自私的,但也能慈悲宽容

许玉兰的父亲同意许三观的求婚请求。有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许三观说他们结婚后生下了孩子也会姓许,如果玉兰嫁给了何小勇,生下来孩子只会姓何。


面对女儿的爱情,父亲做出了自己心里的决定,有一部分是源于自己的私心的。


刚开始得知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时,许三观是从心里抵触他的,觉得自己卖血的钱不应该给他花,不能带他去饭店吃面条。


一乐把方铁匠家的儿子砸破了头,结果动了十多个小时的手术才救治过来,躺在在医院里,又是吃药又是打针,还天天挂着吊瓶。


方铁匠来许三观家里好几次,让他把钱筹足了送到医院去。许三观不想出这钱,他觉得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他叫许玉兰去和何小勇要钱。


这是很真实的心理状态,似乎看起来有点自私,不过却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


人性总是复杂的,流于表面的小自私也不会影响心底最深处的慈悲和宽容。


从许三观后来对待一乐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他七次卖血都是为了这个是别人孩子的大儿子。最后一乐得了肝炎,他一路卖血去上海,差点为了一乐丢了性命。在他心里一乐已经是他的亲生儿子了。


还有许玉兰开始不太情愿的嫁给许三观。后来在生活困苦的日子里,与他一路走过来夫妻情深,她从心底里越来越心疼许三观。


许三观对待许玉兰也是,当他知道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时,他一巴掌对着许玉兰扇过去。后来心里实在气愤不过去找林芬芳。也无非是在感情上对许玉兰的报复。


他当时觉得许玉兰犯了生活错误,他也犯了生活错误,他心里只想着夫妻之间应该平等才对。


但即使这样,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许玉兰被骂成破鞋当街游行。许三观还是偷偷给她送饭,把菜藏在米饭下面。对儿子坦白自己曾经犯过的生活错误,让他们尊重自己的母亲。


还有何小勇的女人,最初和徐玉兰当街对骂厮打,在得知一乐生病时,借给许三观的钱最多。


其实有时候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如果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其实也是善良的。不过善良也要学会带点锋芒。


书中写了许三观的40年人生经历,当我们读完后,其实觉得真是有点悲情,但是他每次都是会通过卖血去解决那些生活的苦难。他虽然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但是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向上的,不管生活赋予他的是什么,即使拼了命也没有退缩。


虽然人生永远不会完美,人性也总会有些缺陷。但是即使是小人物也可以拥有大情怀,面对生活我们都可以一边经历、一边感悟、一边前行。

许三观卖血记:从经历磨难到自我救赎,三份感悟诠释什么才是人性

电影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