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最近,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事情就是疫情,我们每天祈祷那些数字能够降下来,我们为那些勇敢的逆行者和正在承受苦难的同胞泪目,我们力所能及地去做支持自己同胞的事情,我们也防护好自己和家人,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我们都宅在家里。宅在家里的日子除了看书,也会看一些影视作品,《传染病》《血疫》《流感》等影视作品让人震撼,手头又正翻着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突然感慨在灾难面前,最需要守护的除了生命安全,还有人类的“三观”。

这其实也是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中所强调的,他坚定地在书中向世人宣称:理性、科学和人文是启蒙运动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而理性和科学是人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石,绝对不容有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是标准的大师级思想者,早在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甚至在2004年,他还当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这些年一直处于欧美思想界的核心位置。

《当下的启蒙》是前年欧美出版界的爆款,长期占据亚马逊畅销榜,还是《纽约时报》2018年Top100图书,《经济学人》2018年最佳图书,《卫报》2018年必买图书。之所以连比尔•盖茨都说这本书是他最喜欢的书,是因为史蒂芬•平克在书中“反潮流”而动,在“丧文化”几乎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史蒂芬教授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扎实的启蒙理论功底揭示了世界的真相: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理性和科学一直在守护着人类,这个世界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定不会完美,但真相却永远不是黑暗,而是光明,不是丧,而是燃,我们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进步,并将继续向前。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一、三观无迹可寻,却决定了一切。


“三观”这个词儿我们都很熟悉,衍生了网络上很多热词,什么“三观尽毁”“三观相和”“三观碎了一地”等等。“三观”简单来说就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说白了,就是“三度”:你衡量价值的尺度,你看待生命的态度和你认识世界的角度。

《当下的启蒙》实际上就是在启蒙“三观”,因为“三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人生,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和社会的走向。比如,有一句话说得很帅:“爱情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如果我们从“三观”的角度去看,也很好解释。“值不值得”实际上说的是他者的价值观体系,“愿不愿意”是个人的价值观判断。

很多事情也许在别人看来“不值得”,但是如果我们的价值观认为“很值得”,我们就会“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你认为爱情就是飞蛾扑火,就是燃烧自己照亮爱人,那么别人觉得“不值得”的事情,对你而言却是甘之若饴。这样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你的人生观。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实现怎样的人生梦想,都直接取决于你“愿不愿意”。

下一步,就是你的世界观了,你的人生目标确定了,你如何去拥抱这个世界,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便是你的世界观。对我们具体的日常行为来说,“三观”的顺序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二、思想启蒙最大的福祉,其实是重新排列了我们的“三观”顺序。


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以及之前思想启蒙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们宣告从根本上讲“三观”的顺序其实是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非常重要,这个角度就是你所见到的世界的样子,或者说就是你所认为的世界的真相。比如,你认为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着太阳转,我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围着地球转。这是咱们心中世界的真相,是咱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样的世界观下,你肯定觉得出海远行是件非常酷的事儿,但我会反驳你说:别傻了,远方很危险,会掉下去。

再往后,问题更严重了。你觉得地球围着太阳转,宇宙并不是以地球为中心,继而推导出上帝的存在其实是个值得商榷的事情。这直接惹恼了作为你最好朋友的我,我不乐意了:“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咋能质疑上帝的存在呢?你怎么能这么想呢?你存的什么心啊?”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请注意,在这里世界观的视角已经开始隐身幕后,你和我没有再去辩论地球的形状问题,我们谈的最多的,变成了上帝的话题。再后来,你自然觉得人生的意义应该是探索未知,是追求真理。我当然觉得你已经完全变了,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奉献宗教,服侍上帝。在这个问题上,曾经作为好朋友的你我从争论得面红耳赤,到彼此愤恨。我们的人生观对立起来了,我们早就忘记了,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源自儿时我们想象的地球的形状。

再后来,你的人生观让你对自然和民众充满着期待,你渐渐觉得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应该珍惜的。而我在阴暗的角落里偷偷看着每天和一群人开心讨论的你,心中的毒蛇吐出了引信。你觉得大家这样讨论,并不影响别人继续相信上帝,我则认为任何质疑上帝的行为都是该死的异端。我告发了你,你被捆在火刑柱上。你本可以免死,但你觉得为了真理而死很值得,你愿意。这是你的价值观,是你一生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的果实。8年接连不断的审讯和折磨都不能让你改变它们,鲜花广场的烈火最终结束了你伟大的生命。

这也是《当下的启蒙》和所有思想启蒙者要告诉世人的:世界观虽然距离我们的生活貌似遥远,但却是我们一切的根源。




三、为什么理性和科学是守护人类“三观”不毁的两大支柱?


不管是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还是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核心都是两个词:理性与科学。

具体到我们今天讨论的“三观”问题也是如此,启蒙思想的目的是让公民能够坚守住正确的“三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启蒙永不过时,是必须永远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的事情。近年来,“毁三观”成了热词,“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是什么”“你在职场遭遇过哪些毁三观的事情”“恋爱中毁三观的经历”“亲人之间毁三观的那些事儿”等一直都是热门话题。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上述“毁三观”属于人际关系问题,另外还有许多因为知识缺乏和理性缺失造成的“毁三观”。我住的是老小区,大爷大妈特别多。因为平时老是帮他们修个东西,搬个东西啥的,他们就很“爱我”,没事儿就给我推荐什么益寿延年的“新方子”。前段时间,楼上的大娘信誓旦旦地给我发微信说童子尿可以战胜一切……

所以,《当下的启蒙》就是要在21世纪的今天,告诉我们虽然三百年前人类解放了一次思想,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如果说启蒙运动思想家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那便是主张积极地运用理性的标准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而不能依赖空穴之风、虚幻之源,诸如信仰、教条、神启、权威、异能、神秘主义、占卜、幻觉、直觉,或者宗教经典的阐释文本。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而科学就是对理性的加工提炼,并以此去解释世界的系统工具。科学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它所带来的各种发现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二天性”,以至于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但这个“第二天性”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磨砺。同时,只要你站出来讨论生活的意义,或者其他任何问题,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给出的答案真实可靠、令人信服,那么你就需要诉诸理性,并同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给客观标准来检验。




四、用理性和科学坚守“三观”,你只需要“三步走”。


实践理性与科学是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与其做一些貌似“高大上”的系统性工程,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做好“三步走”,也许这样更有效。

① 投资你的大脑,丰富你的阅历。蔡康永说:“读书,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谁都知道树立理性和科学信念的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信念绝不是靠灌输而来的,否则便是与启蒙精神背道而驰。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是真理。我们只有少刷手机、少搞无效社交,把时间省出来投资你的大脑,能多读些书就多读些书,哪怕听听有声书也好啊【这里的读书并不是刷“总裁文”什么的,而是真正的思想碰撞,相关书目我附在了文章最后】。还要多去经历一些事情,等疫情过去了,真的应该多出去走走,多去经历一些,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正是我们区别于别人的意义。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② 关注你的心态,避免认知陷阱。个人感觉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中写得最帅的一处地方就是:他从心理认知角度去引导读者去接受理性和科学。他举了人类三大认知陷阱,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三个陷阱,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三大认知陷阱是:

可得性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在判断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时,仅仅根据某些很容易被想起来的信息、或者刺激频率比较高的信息,来“抄近路”下结论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很容易产生偏差。比如,楼上给我发微信说童子尿可以战胜一切的大妈,其实人家也是老中专生毕业,当年是很厉害的“知识分子”,但是奈何小区里各位“公知大爷”“公知大妈”都那么说,她也就觉得是那么回事儿了。

忘恩之罪(sin of ingratitude):面对世界的进步,人们不知道感恩,把得到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凡是遇到问题和矛盾,人们就抱怨连天,但只要一切顺利,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想,在歌舞升平的背后,有多少“无名英雄”做出过贡献。

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这里的“双标”更多指的是人们评判自己和世界时,往往使用“双重标准”。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自身的事情比较乐观,而对世界整体趋势相对悲观。

这个得多说两句,平克教授援引罗德曼在《纽约客》的文章分析说,自己考证了无数的数据证明人类的整体走势是向好的,但很多人连看都不看就坚持说这个世界要玩儿完了。平克联想到近代以来,每当我们提到世界发展史,总是以战争作为时间结点,比如“一战前”“二战后”“911事件以来”等等。

这就相当于在引导人类在回首从前时,第一个跳进脑海里的,总是那些苦难、可怕的事件,好像整个历史就是由战争和灾难组成的。想到这些,人们怎么可能乐观得起来?人们经常搞混两件事——到底是自己变得更糟了,还是世界变得更糟了?是个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还是这个世界整体上越来越差了?所有这些认知上的偏误,都会造成人们对当今世界的偏见。


《当下的启蒙》:唯理性与科学才能让人类“三观”不毁

麻省理工学院,平克研究玩偶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功用,摄于 1991 年(nytimes.com)


③ 勇于运用理性,呼唤良知回归。何为启蒙?1784年,康德在一篇以“启蒙”为题的文章中提出了他所理解的启蒙运动要义:“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笔者注:这里的理智和理性同义)。运用理性是启蒙的核心,就像“知行合一”是我们读书明理的目的。面对一些人的恐慌,面对各种谣言,你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性,用理智的“三观”坚守科学的阵地,用理性的光辉呼唤良知的回归?

理性与科学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相反,人类思想启蒙之后的“三观”必将带来人文主义的勃兴,这在三百年前的启蒙运动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启蒙运动思想家为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他们将人类良知至于崇高的地位,将全社会男女老幼的个体利益置于部落、宗教等的荣耀之上。

一个拥抱理性与科学的人,必定是懂得珍爱生命的人,必定是有极高文明程度的人,更必定是一个坚守内心良知、“三观”端正的人。人类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一次次从灾难和浩劫中顽强地延续繁衍下来。而这些具有启蒙思想的人,将一直为全人类传播理性与科学之光,并将一种信念潜移默化地传递到人们的心中:让人类真正变得伟大的,从来都不是暴力和虚荣,而是人性与良知。

这便是我们应该用一生践行的“三观”,更是当下我们传承启蒙思想星火的意义所在。

—END—

这是一些有关思想启蒙的社科类书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哲学通信》[法] 伏尔泰 / 高达观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5-05

《爱弥儿》[法] 卢梭 / 胡以娜 编写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8-08

《波斯人信札》[法] 孟德斯鸠 / 罗大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

《当下的启蒙》[美] 史蒂芬•平克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8-12

《启蒙时代》 [美] 彼得•盖伊 / 王皖强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6-6

《世界观(原书第2版)》[美]理查德•德威特 / 孙天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8-11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许纪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1-10

《娱乐至死》[美] 尼尔•波兹曼 / 章艳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5-5

《思想本质》史蒂芬•平克/ 张旭红 / 梅德明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5-8

《平常的恶》[美] 朱迪丝•N.施克莱 / 钱一栋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8



我是宝木笑,在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