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清朝有一位诗人叫吴兆骞。此人特别有才华,是赫赫有名的江南才子,江湖人称“江左三凤凰”。他的家庭出身也很好,出身于苏州的高门大户。出身加才华造就了他单纯狂傲、不拘礼法的性格。

后来他去参加了科举考试,本来有着大好的前程,可惜命运不济,赶上了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场案。丁酉科考案堪称清朝历史上最惨的一次科场案,除了少部分能够脱身外,其余大部分人都被革去举人身份,然后杖责永遭流放。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吴兆骞很不幸,他就是被流放的那一部分人,而且流放的地方是让人闻风丧胆、绝望的宁古塔。

当然,吴兆骞之所以闻名后世,靠的也不是他的惊世才华,而是到了宁古塔之后,写出了宁古塔的真实情况,这才闻名后世的。所以说,是祸是福说不清。反正要从宁古塔说起,那么,宁古塔是一座“塔”吗?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宁古塔虽然名字带有塔,其实不是塔,而是一个地方。它位于黑龙江的黑山白水之间。清代的宁古塔实际上有两处,相距不算太远,分别称为“新城”和“旧城”。

旧城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当年努尔哈赤驻军的地方;新城位于宁古市宁安镇。

宁古塔最早出现在史料中,是在《清太祖实录》里:“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所以说,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片广阔的区域。那么,既然不是塔,为何要取这样一个名字?

宁古塔之所以有这个名字跟满语有关。宁古塔处于关外满洲人的故乡,所以用的是满语来命名。其中,“宁古”在满语中的意思是数字“六”,“塔“在满语中的意思是“个”,因此“宁古塔”实际上意思是“六个”

那么,这“六个”又是什么意思?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史书记载:“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这就是宁古塔的由来。而且宁古塔本身的地貌也很奇怪,“奇势怪状,如鼻、如口、如耳、如丫、如人、如鸟之状。”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宁古塔是一个连犯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犯人宁愿死也不愿意去。所以,当清朝犯人被听说要流放宁古塔后,那种绝望的表情,我们想想都害怕。何以如此?

首先,说是流放宁古塔,可能还没到就已经死在流放路上。刚才我也说了,宁古塔位于黑山白水之间,距离中原遥远。而流放的犯人自然不可能坐车去,只能走过去。你觉得你走得过去吗?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很少能走到的,因为北方天气实在太寒冷,一到冬天就有积雪覆盖,犯人往往衣衫单薄,很多人在路上便冻死了。吴兆骞就曾描述路途中的经历:“山野相错,或继或续,无日不行山水间,亦无日不行风雨间。”

由此可见,很多人挨不到抵达,只能走到天边。

当然,也有能到的,不过就算到了,等待你的不是什么好日子,而是地狱般的生活。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其次,宁古塔自然环境恶劣,食不果腹,又冻又饿,最终被折磨致死。犯人是不可能享受到什么暖炉烤火的,面对宁古塔的极寒天气,冬季气温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等待只有命运审判了。

再次是从事苦力,任务繁重。犯人流放到这里披甲人为奴,从事着最艰苦的劳役工作。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史料记载,他们每天的劳作时间很固定,“五更而起,黄昏而散。”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大约是“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芦一百束等。”

如此沉重的劳役,再加上吃饱穿不暖,还受折磨,等同于地狱般的生活了。

最后就是归期无望。有的流放还能有被召回的一天,但流放宁古塔的,永远没有这一天,叫“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如此,只能客死异乡。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所以说,为什么犯人宁死,也不愿被流放宁古塔了。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一种从身体到灵魂的折磨,还不如手起刀落来的干净利落,给一个痛快了。

不过也有些人能够好过一点,比如吴兆骞。他到了宁古塔后,充分发挥自己文学特长,在宁古塔开馆授徒,渐渐的名声大噪,成为当地官员的座上宾。结果当地的将军请他去给自己儿子当老师。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才能知道真实的宁古塔。同时,也知道了他。

清朝有座让人闻风丧胆的“塔”,犯人宁死也不愿去,如今成风景区

但像吴兆骞这样的,能有几个呢?寥寥无几。总的来说,宁古塔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如此才会令人闻之色变。

当然,如今宁古塔早已不是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了,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每年慕名而来的人不在少数。

宁古塔记录了时代的印记,多少亡魂在那,如今已成为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