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高郵保衛戰

偉大的高郵保衛戰

高郵位於江蘇中部的大運河邊,佔據高郵,就可以切斷元朝政府在大運河區域的南北交通。佔據高郵的張士誠拒絕招安,據地稱王。1354年二月和六月,元廷兩次攻擊張士誠軍隊,都失敗而歸,這顯示張士誠軍隊經過發展,還是很有實力的。

兩次攻擊張士誠失敗後,元廷糾集各省軍馬,調來西域、西番各族軍助戰,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可能有幾十萬軍人,這是元廷的主力,由丞相脫脫親率軍於1354 年九月,來攻高郵。將高郵城團團圍住,經40 余天,兵力損失大半,始終未能破城,拼湊起來的元廷大軍,已是人心惶惶。此時,張士誠部隊長時間被困,已經是難以堅持,處於議論投降的狀態,但張士誠“又恐罪在不赦”,不敢投降。

在雙方艱難僵持的時候,一部分元廷官僚貴族以“勞師費財、坐視寇盜”為名攻擊脫脫,順帝罷免其官爵,改由其他幾人一同總兵。十二月,詔令下到軍中,在這種艱難對持的決戰中,元軍臨陣換將,打破了這種僵持,促使勝利天平向張士誠傾斜。張士誠乘機出擊元軍,元軍潰退。從各地調來的元軍紛紛散去,其中的部分漢族軍士還倒戈加入紅巾軍,高郵之圍以張士誠全面勝利而結束。

張士誠以局部地區的漢族力量,成功抗禦了元廷的軍事主力,雖然存在運氣因素,但這確實是了不得的事情。這是影響漢族命運的大決戰,自此,元軍主力大損,喪失了對起義軍的軍事優勢。這次元軍的潰敗,讓元廷威信進一步喪失,元廷對各地軍隊的控制能力大幅度下降,意味著元廷對全國有效控制的名存實亡,再加上各地新崛起的農民起義軍,意味著元朝進入軍閥割據時代。這很類似於東漢黃巾軍二次起義後帶來朝廷名存實亡的局勢。

在張士誠與元軍主力艱苦對峙的時候,如果此時其它的農民起義軍集團給予適當的支援,幾十天進攻高郵而沒有進展的元軍,應該在裡外夾擊的情況下,也會迅速走向潰敗。遺憾的是,元軍並不是這樣失敗的,而是臨陣換帥帶來對持局面的失衡。拼湊起來的幾十萬人的軍隊,各懷鬼胎,相互難以較佳配合,也難以被有效指揮。

脫脫帶來這麼多軍隊,與張士誠長期對持,而沒有取得什麼進展,反而擁有較大損失,這本身就是一種領導水平欠佳的表現。只是脫脫依靠自己的老資格,暫時還可以駕馭住這批已經處於潰敗邊緣的軍隊,誰知,統率一換,軍隊迅速潰敗。臨陣換帥也是常有的事情,與軍隊潰敗並沒有什麼必然關係。有時臨陣換帥促使形勢好轉,這也是常有的事情。

偉大的高郵保衛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