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01


他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是僅有的精於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被譽為“國寶”。


是的,他就是季羨林。那個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喜歡穿著中山裝、腳踏黑布鞋,經常提著箇舊書包的老人,那個願意站在樹下給新生看行李的“北大校工”。


對季老的認識最初來自散文集《清塘荷韻》。透過那些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文字,我看到了一個滿腔赤誠的老人。異國他鄉,他滿懷惆悵遙望故土,唸叨著“月是故鄉明”;他纏綿悱惻,一詠三嘆,訴說對第二故鄉哥廷根的思念。他愛滿塘“季荷”;他愛努力攀登的二月蘭,甚至連她喘氣的聲音都能聽到;他為孤獨的小兔子流淚,為風雨中的喜鵲揪心,感恩陪伴母親終老的老狗。他日思夜想遠在鄉下的母親,為自己不能盡孝心痛難當……


讀這些文字,就如同聽一個敦厚長者絮叨家常,讓人內心頓時柔軟無比。張中行先生贊其“一身而具三種難能:意識學問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


雖說文如其人,透過文章,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思想、立場和世界觀,但絕不能說就能瞭解作者的全部。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季老當然也有缺陷。只是我沒有想到,在親情問題上,他的兒女不能原諒他,甚至在兒子筆下,他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一個有國無家的浪人,一個孤獨、寂寞、吝嗇、無情的丈夫和父親。


而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02


1929年,作為季家獨苗肩負傳宗接代重任的季羨林年滿十八歲,奉叔父之命,與鄰家三姑娘彭德華成婚。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季彭兩家是鄰居。彭家兄弟四人共生了5男4女。彭德華是四大爺前妻留下的女兒。


季羨林當年和四位姑娘雖然是前後院,但交往並不少。他認為長相最漂亮的是“小姐姐”(二姐彭冠華),但和“荷姐”(四姐彭蓉華後來改名叫彭龍華)關係最好。四姐“雖然比不上她姐姐的花容月貌,但看上去也賞心悅目,伶俐,靈活,頗有些耐看的地方”,經常到前院和季羨林聊天說笑,二人相處非常愉快。在年輕的季羨林心裡,四姐就是他心裡嚮往的理想夫人。在《憶念荷姐》一文中他寫道:“我的第一選擇對象就是荷姐。她是一個難得的好媳婦:漂亮、聰明、伶俐、溫柔。”


但當時的叔叔並不發達,也不知道侄子已經有了意中人。再加上季羨林貌不出眾,鄉土氣未消,當季家求親時,偏心眼的彭二大娘將親生女兒“荷姐”嫁給了殷實富戶子弟劉少言,而把自幼喪母的三姐彭德華嫁給了季羨林。


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彭德華比季羨林大四歲,二人毫無共同語言。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彭德華長相雖然不及二姐和四姐,但端莊耐看,是個敦厚朴實、善良柔順的女孩。她打心眼裡愛著丈夫,結婚以後她操持家務,不管受什麼委屈,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侍奉公婆如父母,對丈夫呵護備至。


季羨林是季家的獨苗,為了讓他有一個好的前程,叔叔將六歲的他從山東臨清老家帶到濟南讀書。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季羨林很孝順,儘管對這段包辦婚姻不滿意,但仍然努力維持,因此他們的生活在外人眼裡是安樂與祥和的。


但精神上的孤獨和無愛的婚姻是令人窒息的。婚後第二年彭德華生下兒子之後,季羨林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痛苦,於是選擇了遠赴德國求學。這一去就是十年整。


在德國哥廷根學習的日子雖然艱苦,但對於熱愛學習的季羨林來說,簡直如魚得水。這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關心愛護他的教授,還有深愛他的德國女孩伊姆加德。伊姆加德為不會打字的季羨林打印論文。他一生中的重要學術成果——從博士論文到畢業後當教員的那段日子寫的論文,都是她在打字機上敲出來的。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伊姆加德


兩人相處非常默契,一起走過了哥廷根的每一個角落,很自然地產生了戀情。在那個時代,學者名流打著自由口號離婚早已不是新鮮事,在別人看來,留學德國的季羨林如果與彭德華離婚顯然再“正常”不過了。


但季羨林沒有這樣做。他知道,這麼多年來,自己對妻子沒有付出一點關愛,妻子獨自在老家,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公公又極難侍候,家裡又窮,經濟朝不保夕,為這個家付出了一切,卻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反而默默支持著他,的確是無可挑剔的賢妻良母。雖然對自己的婚姻有些失望,也曾寫信給叔叔的女兒秋妹透露過離婚的想法,但出於責任和道義,儘管難捨難分,季羨林最終還是斬斷了這縷異國情,回到了中國老家。據說,伊姆加德等了他整整60年,終身未嫁,直到90高齡還保存著那臺打字機。


回國後,季羨林很快就到北大工作。他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治學和研究中,並沒有和家庭完全融合,更沒有和愛人完全融合。直到1962年,季羨林的叔叔去世,彭德華和婆婆終於被接到了北京與丈夫同住。但一家人團聚後,也只是表面的和諧,因為季羨林一直單獨住一個屋,她則和婆婆住在另一間屋裡。夫妻二人分居長達31年。


這一切,彭德華默默承受了。除了事無鉅細地操勞家中事務,她對丈夫的照料更是無微不至。在十年特殊時期,季羨林被關進牛棚,家中被抄查,她雖然不能用言語開導他,但始終默默陪伴在他身邊。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季羨林彭德華夫婦


1994年,彭德華去世。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 

 

我想,經歷了九死一生的他對她的離去應該是悲痛的。這份悲痛裡應該包含著感激和愧疚吧。因為,他從未給過她溫情;而她對他,自始至終都是絕對的忠誠和奉獻。


這份悲痛也應該包含著無助吧。因為,同樣是包辦婚姻,他雖然做不到胡適和江冬秀那樣和諧美滿,但也沒有魯迅把朱安當物件一樣的供養,更沒有徐志摩對張幼儀的冷酷無情。他所能做的,只有浸淫學術研究,活成世人眼裡的不離不棄。


03


季羨林與彭德華育有一子一女。長女季婉如,兒子季承。


作為季羨林的子女,姐弟倆是自豪的,卻也是痛苦的。因為在他們眼裡,父親對家庭是沒有感情的,他們感受不到父親的疼愛。用季承的話說,他們父子關係“表面上很好”,但的確存在“不和諧”的地方。


季羨林在德國的十年,姐弟倆一直在老家跟著母親和祖母生活。父親對他們而言,永遠是缺位的。相信季婉如和季承也曾在心中無數次描摹父親回來後的場景。


那會是怎樣一副溫馨的畫面呢?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時候,父親在離家一百多里的地方上班,每個月騎腳踏車回來一趟。他回來從不帶好吃的糖果點心,但定會帶一些新奇的玩意兒,或是一盒跳跳棋,或是一本《少年文藝》,還會親自下廚忙好吃的。


在我看來,離家十年,見到一雙健康活潑的兒女,季羨林應該加倍地愛著孩子,才好彌補這麼多年對兒女的虧欠。


事實絕非如此。


在朋友同事眼裡,季羨林是一個大方熱情、樂善好施的人。他向國家捐獻貴重文物、書籍,向家鄉捐錢蓋小學,向黨組織捐稿費。但在嬸嬸、妻子和兒女眼中,季羨林與眾不同:對外親近,對裡冷淡;對外人大方,對家人小氣。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女兒季婉如


都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季婉如卻對弟弟說:“教授真獨。”(“獨”的意思是父親吝嗇、小氣。)。以季羨林的學術聲望,回國當教授的收入比普通職員高一個數量級。但她幾乎沒有在父親這裡得到過什麼,哪怕是別人送的茶葉、禮品,季羨林都會收起來,不會讓兒女碰到,等到拿出來的時候,不是變質就是生了蟲子。


那麼,季羨林果真對兒女無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對兒女的愛與所有父母一樣,只不過他不懂得如何愛而已。


回國時,他曾給姐弟倆每人送了一支叫“金筆”的鋼筆。這個在當時可是稀罕物件,11歲的季承感到很新鮮,父子間的相互接納應該算開了個好頭。可還沒來得及熟悉,季羨林就回到北大教書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濟南的家。等到1952年,17歲的季承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讀書,卻又住校,和父親根本沒有交流。一直等季承到了中關村工作後,父子倆見面才多了起來。雖然之後季羨林對兒子的工作學業多有指點,但父子間仍然不親近,以致於面對外界,季承常用“季先生”來稱呼父親。


當然,姐弟倆也感受過一段“其樂融融”的美好時光。1962年母親和祖母搬到北京後,一家人經常相聚,非常溫馨。只可惜不久季羨林被批鬥關進了“牛棚”,季承不敢與父親見面,本就不夠親密的父子關係又有了疏離感。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兒子季承


後來年,彭德華生病住院,因為一盆君子蘭,父子間爆發了一場爭吵,隔膜漸深。起因很瑣碎,因為春節將至,季承就和何巍媳婦李慶芝、小阿姨一起打掃佈置母親住的客廳,將君子蘭搬到搬到了對門單元父親的書房。可是季羨林以為兒子把花扔了,大發雷霆。勞累了一天,到頭來卻被父親大吼:“這是我的家!我不指望你養老。”季承很憋屈,父子間的誤會越來越深。

1995年,彭德華去世後,因為住院費的問題,父子關係進一步惡化。季羨林贈兒子“身敗名裂,眾叛親離”;季承為自己辯護,並針對有些人的作為說出“冠冕堂皇,男盜女娼”。(詳見《我與父親季羨林》)


至此,父子二人徹底決裂,季羨林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女兒季婉1992年因癌症不幸去世,追隨了他幾十年的秘書李錚也被人排擠走),實現了他做悲劇性人物的宏大願望。

有人猜測,他們父子絕交,是因為季承和照顧父親多年的小保姆相好(2004年,70歲的季承與分居多年的妻子離婚,與30歲的保姆馬曉琴結為夫妻),但季承卻認為是由於父親的感情“創傷”和扭曲了的心理。

直到2008年11月7日, 73歲的季承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到北京301醫院看望季羨林。13年未見面的父子互相道歉,終於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次年7月11日,一代大師季羨林辭世,享年98歲。


季羨林:妻子“偷樑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父子和解,天倫之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