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醫藥人」寶貝不怕,“天使媽媽”來守護你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最美中医药人」宝贝不怕,“天使妈妈”来守护你

李倩是北京中醫醫院馳援小湯山醫療隊的一名醫護人員,一起來聽聽她在抗疫一線的故事:

在小湯山定點醫院支援的這段時間,我們確診病區來了一位年僅1歲的小患者“珺珺”(化名)。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觸動了。紅彤彤的小臉兒,眼睛裡委屈的淚花,流著鼻涕努力呼吸的樣子……格外惹人憐惜。

幼兒抵抗力弱、疾病變幻莫測,稍有不慎就會病情惡化。各種不確定因素迅速在我的腦海中閃現,憑藉多年的護理經驗,我意識到,必須馬上採取措施,既要妥善護理患兒,又要避免病毒傳播。

我根據小珺珺的病情向兒科專業醫師請教,查閱兒科護理資料,組織護理查房,制定一系列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針對幼兒患病的特殊性,梳理出幼兒特護工作中的風險點及解決辦法,時刻關注珺珺的生命體徵,警惕局部感染風險;結合護理需要,對護理團隊進行了專業培訓。

「最美中医药人」宝贝不怕,“天使妈妈”来守护你

最初珺珺對醫護人員很恐懼,我們就在防護服上畫上卡通圖案扮成卡通人兒和她交流。小傢伙年紀小,依從性差,打針、喂藥都非易事,我們申請了藥物濃煎,少量多次地給她喂藥。小傢伙發燒躁動,不配合輸液治療時,護士們會輕輕地抱起她,唱著兒歌,像哄自己家孩子似的安撫她……從陪她玩遊戲、督促吃飯到哄睡覺,病區裡23名護士早已達成了默契,共同擔任孩子的臨時“媽媽”。我們竭盡所能地看護著她,希望通過關愛減輕她的病痛,讓她不再感到孤單恐懼。

經過治療,小珺珺各項檢查指標均已正常,4月1日下午和她的家人順利出院。和寶寶待了10多天,我還有些依依不捨,揮別的時候又一次抱起了孩子,孩子已經習慣了穿著重重防護服的我們,一點都不怕生,回到媽媽懷裡,依然伸出小手要和我“牽牽”。我們B2病區的護士們還特意用紙為寶貝疊了各種手工作品,作為出院禮物,希望珺珺健康成長。

今天“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全院人等你們平安回家……”“平安”,這是內蒙古自治區中醫醫院5名年輕護士出征武漢時,醫院對她們最重要的囑託之一。

「最美中医药人」宝贝不怕,“天使妈妈”来守护你

3月31日,這5個姑娘回來了,不僅“平安”而且“凱旋”。醫院裡滿是搖動小紅旗的“白衣”,大家歡呼雀躍,迎接英雄回家。

「最美中医药人」宝贝不怕,“天使妈妈”来守护你

“90後”護士張宇的父母身體都不太好,怕他們過度擔心。出征前,張宇匆匆給母親撥通了電話:“媽,我們單位最近忙,防疫任務比較重,就住在單位了,有宿舍,伙食也很好,你們不用擔心。”

來不及過多寒暄,便掛斷了電話。“我怕再說下去,我心裡會更難受。”張宇抹著眼淚,埋頭收拾起行李。

飛抵武漢後,張宇跟其他隊員們便進駐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開始了救治任務。一個班6個小時,張宇和搭檔兩個人要照顧40名患者,沒有時間去吃飯喝水,也沒有時間去害怕猶豫,兩個人就像陀螺一樣在患者之間來回旋轉,停不下來,通常一個班結束時,等張宇脫下防護服、隔離衣,摘掉口罩,全身早已經溼透。

由於表現出色,在武漢她成為入黨積極分子,這讓她更加堅定了要為患者、為武漢、為國家付出一切的信心和決心。

“春燕是內蒙古的驕傲,也是內蒙古廣大愛國華僑、歸僑的驕傲,我們為她點贊!”內蒙古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史晴在得知王春燕同志援鄂後說了這樣的話。王春燕是一名護士長,也是內蒙古自治區849名援鄂隊員中的唯一一名歸國華僑。

1983年,只有8個月大的王春燕隨父母從蒙古國回到祖國,長大後成為了一名護士,她抗擊過“非典”,有疫情防控經驗。

王春燕援鄂的的舉動,備受內蒙古歸國華僑聯合會的關注,眾多歸國華僑以她為傲,其中有一位名叫李玉梅的歸僑,有感而發,為王春燕題詩一首:

新冠病毒亂楚地,

戮力同心抗大疫。

南江黃鶴悲聲切,

北疆春燕勇逆襲。

白衣天使去出征,

長空飛鷹搏萬里。

待等春暖百花俏,

紅妝女兒歸故里。

1月25日,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接到關於組建醫療隊援助湖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知。趙克明主動請戰,第一時間退了回老家的車票。1月26日,遼寧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出征,趙克明擔任附屬醫院醫療隊隊長。

趙克明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江北醫院濟和院區2病區工作後,科室收治的患者病情很重,46個患者有10個需要一級護理。趙克明是團隊中為數不多的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的醫生。在救治過程中,他始終堅持發揮中醫藥優勢和特色,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趙克明認為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尤為重要,每天查房時,他都和患者聊天,耐心、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鼓勵病患聽一些舒緩或勵志的音樂,並教患者練八段錦以消除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他說,患者心情舒暢、氣機調和,人體正氣就會提高,抵抗力也會增加。

2月26日,經過一個月的奮戰,趙克明剛剛進入輪休階段,但他接到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江北醫院濟和院區4病區的邀請,再次“出征”。在當天的日記中他寫道:“只要武漢需要,我就上!”在一次會診後,他堅定地說:“中醫並非‘慢郎中’,在許多危急重症的救治上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我們要更積極發揮中醫藥優勢,讓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救治,彰顯中醫的責任和能力。”

1月24日,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經過在積水潭醫院整整68個日夜的艱苦奮鬥,他們終於回家了。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海南省中醫院急危重症醫學部主任張漢洪就主動向組織請命,自薦參與海南省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並提出中西醫結合救治建議。隨後,張漢洪被任命為海南省新冠肺炎防控中醫專家組副組長,參與到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這位有著18年黨齡,經歷過2003年抗擊非典洗禮的“老戰士”,時隔17年再次走上迎戰新冠肺炎的前線。

海南省人民醫院是海南省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定點收治醫院。疫情發生後,張漢洪通過微信、電話等與該院中醫科的醫生們建立起了密切的溝通渠道,實時針對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醫治療進行研討。針對海南省部分市縣中醫醫院發熱門診建設能力不足,疫情防控壓力大的問題,張漢洪和其他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趕赴這些醫院,現場幫助梳理發熱門診運作流程,健全相關制度和人員配備,完善可疑患者轉運方式等,有效緩解了一線醫護的負擔。

2月18日中午,張漢洪接到去武漢抗疫的通知,他來不及問清赴武漢的具體任務,只知道此時抗疫前線需要他,年近花甲的他沒有任何猶疑,隨即踏上趕往武漢的行程。

3月3日至5日,張漢洪所在的重症巡查專家組對湖北省十堰、襄陽、宜昌、仙桃四個地市的9家醫院進行了巡查指導。張漢洪對每一位患者耐心詢問病史,查舌摸脈,精心指導醫院對危急重症患者施行個性化的中醫藥治療。張漢洪與同組的西醫重症專家配合默契,互相尊重,認真探討,共同制訂出最佳的中西醫協同救治方案。

中國中醫

全國產經平臺在疫情期間緊急設立全國疫情信息平臺,如有發佈需求,請聯繫霍老師,電話:18511001888;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