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雖苦,但也擁有人生的全部

底層雖苦,但也擁有人生的全部


本期導語:

“曾經也是北朝黃土背朝面朝天的農民“

#階層,沒有讓善良變得更善良

也沒有讓醜惡變得更醜惡#

在疫情之下,全面復工的號召像電腦重啟般進入一個待機狀態,大多數人在朋友圈已經瘋了,在這繁華紛擾的世界,整個假期都沒有拋頭露面,實在可惜節前的那些“美麗裝備”無人欣賞,於是,全員都成了遊走於廚房,客廳,衛生間三點一線的非規律生活,依稀記得往年這個時候,網媒曝天蓋地的關鍵詞是“他鄉”“離別”“逃脫”“夢想”“留守”等,可是今年的關鍵詞是“疫情”全網cover,我們作為普通人逃脫不了自然之熵。


說到疫情的影響不免與經濟有很大的關係,經濟自然也是一線大眾的生計,最近上海的各大機場,車站開始人員流動密集,不少堅守在上海的人說開始“圍攻光明頂”,我們看到疫情下大多數人的呼籲都是現實的吶喊,更有網友調侃說:疫情的致死率才2%,不開工的話那死亡率可是100%。或許這才是真相,每一個生活在底層人也被扒,但是其中最可笑的觀點竟然是生活在底層對疫情所做的一切貢獻都是超乎預期的,“窮人”“底層”固然是很扎眼的字眼,但是貌似與他們匹配的詞就是“心酸”“殘酷”,相反,“幸福”“善良”是屬於另外一個階層的形容詞。


底層雖苦,但也擁有人生的全部


當底層在自媒體筆下,我們無法不洞見更多的底層悲哀,難道手韌執筆的人未嘗不是思想上的“底層”,每個階層都擁有自己健全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對苦難最好的解藥,無論身處那個階層,只要生而為人(推薦閱讀:人間何曾失格:生而為人 不必抱歉),就無法避免人間的喜劇與悲劇,上圖中,文章內容大意是講底層已經很難,卻為疫情做出貢獻,天下遭此劫難,匹夫有責,這個時候是不分階層的共同維護,而不是這麼大肆扎眼的“艱難”,善良的人們,都有最柔軟的內心,最發達的淚腺,也有最慷慨的血濃於水,也有淡淡的“應該的”。


底層雖苦,但也擁有人生的全部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小鞋子》,另外一個名字叫《天堂裡的孩子》,它是在1997年,由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很快就會被深深吸引,作品很深刻,很精緻,很文藝,堪稱精品。

故事圍繞著妹妹的一雙小鞋子展開。這雙小鞋子早已破舊,哥哥替妹妹拿到鞋店去修,在回來的路上鞋子丟了,哥哥很著急地尋找,但是找了兩次,還是沒有找到,且又被人打罵了一頓。窮人的處境,讓觀者不禁黯然傷情。


劇中最打動我的有三處,一處是父親正直的品質,即使家裡貧窮到分文無有,也絕不拿為清真寺代為保管的方糖,也許是他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有影響吧,兩個孩子的品格也都善良而且堅強。


另外一處是當妹妹發現自己丟失的鞋子在另外一個女孩腳上的時候,她帶著哥哥去追尋女孩的去處,直到發現女孩的家裡也是十分貧困,兄妹倆放棄了要回鞋子。


最後一處是當哥哥知道參加跑步比賽,只要拿到第三名就可以拿到一雙球鞋獎品,最後他拼盡全力卻得到冠軍,贏得一雙球鞋,才是哥哥最想要的,這比冠軍更重要。贏得了比賽的他,居然沒有一絲快樂,而只有無盡的悲傷、懊恨。他懷著無比愧疚的心情回到了家中,見到了妹妹,他幾乎已經沒有勇氣去迎接著妹妹期待的目光。


所以,當我看到小男孩因為不小心跑了第一名而拿不到第三名的獎品——一雙給妹妹的小鞋子——而哭泣的時候,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真想跳進電影裡抱抱他,告訴他:沒了那雙小鞋子,他和妹妹照樣會有個幸福的童年,地球照轉,哭過之後,照樣是新一天的風輕雲淡。


簡單的故事,沉默的情感,美麗而清貧的童年,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即便有爭吵有貧窮有眼淚,還是依舊美好。故事如片名一樣可愛純真。鏡頭並非唯美,卻異常的樸實細膩,樸實到感覺鏡頭前的小演員根本沒有在演,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生在伊朗社會底層家庭的生活。


他們的善良,純真,堅強,都是健全的人該有的品質,我們瞭解苦難以後,會更加懂得珍惜幸福,可以共同品味良善,也可以共同思考社會,讀懂生活,而我們唯一不可以做的就是質疑他們的努力與善良。


影片中很多都是現狀,導演並沒有用誇張的敘事手法來反諷社會,階級,貧富差距的問題,用敘事風格平靜溫和,沒有一點點的講究和刻意之舉,沒有過分渲染底層百姓的不堪,我們既看不到膚淺的勵志,或是廉價的同情,也看不到對主人公命運憐憫,看到只是為他們驕傲,看到的是閃爍著生命最初的光芒,樸素且又美好的力量。


我想說,貧窮不是善良的原因,如果我們從不曾善良,我們又如何做到真的富有?


#讓我們真正意義上開啟人生的高光時刻,我們無論處在哪個階層,我們與生俱來的品質不是階層決定,而是內心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