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虽苦,但也拥有人生的全部

底层虽苦,但也拥有人生的全部


本期导语:

“曾经也是北朝黄土背朝面朝天的农民“

#阶层,没有让善良变得更善良

也没有让丑恶变得更丑恶#

在疫情之下,全面复工的号召像电脑重启般进入一个待机状态,大多数人在朋友圈已经疯了,在这繁华纷扰的世界,整个假期都没有抛头露面,实在可惜节前的那些“美丽装备”无人欣赏,于是,全员都成了游走于厨房,客厅,卫生间三点一线的非规律生活,依稀记得往年这个时候,网媒曝天盖地的关键词是“他乡”“离别”“逃脱”“梦想”“留守”等,可是今年的关键词是“疫情”全网cover,我们作为普通人逃脱不了自然之熵。


说到疫情的影响不免与经济有很大的关系,经济自然也是一线大众的生计,最近上海的各大机场,车站开始人员流动密集,不少坚守在上海的人说开始“围攻光明顶”,我们看到疫情下大多数人的呼吁都是现实的呐喊,更有网友调侃说:疫情的致死率才2%,不开工的话那死亡率可是100%。或许这才是真相,每一个生活在底层人也被扒,但是其中最可笑的观点竟然是生活在底层对疫情所做的一切贡献都是超乎预期的,“穷人”“底层”固然是很扎眼的字眼,但是貌似与他们匹配的词就是“心酸”“残酷”,相反,“幸福”“善良”是属于另外一个阶层的形容词。


底层虽苦,但也拥有人生的全部


当底层在自媒体笔下,我们无法不洞见更多的底层悲哀,难道手韧执笔的人未尝不是思想上的“底层”,每个阶层都拥有自己健全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无论身处那个阶层,只要生而为人(推荐阅读:人间何曾失格:生而为人 不必抱歉),就无法避免人间的喜剧与悲剧,上图中,文章内容大意是讲底层已经很难,却为疫情做出贡献,天下遭此劫难,匹夫有责,这个时候是不分阶层的共同维护,而不是这么大肆扎眼的“艰难”,善良的人们,都有最柔软的内心,最发达的泪腺,也有最慷慨的血浓于水,也有淡淡的“应该的”。


底层虽苦,但也拥有人生的全部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小鞋子》,另外一个名字叫《天堂里的孩子》,它是在1997年,由伊朗著名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很快就会被深深吸引,作品很深刻,很精致,很文艺,堪称精品。

故事围绕着妹妹的一双小鞋子展开。这双小鞋子早已破旧,哥哥替妹妹拿到鞋店去修,在回来的路上鞋子丢了,哥哥很着急地寻找,但是找了两次,还是没有找到,且又被人打骂了一顿。穷人的处境,让观者不禁黯然伤情。


剧中最打动我的有三处,一处是父亲正直的品质,即使家里贫穷到分文无有,也绝不拿为清真寺代为保管的方糖,也许是他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有影响吧,两个孩子的品格也都善良而且坚强。


另外一处是当妹妹发现自己丢失的鞋子在另外一个女孩脚上的时候,她带着哥哥去追寻女孩的去处,直到发现女孩的家里也是十分贫困,兄妹俩放弃了要回鞋子。


最后一处是当哥哥知道参加跑步比赛,只要拿到第三名就可以拿到一双球鞋奖品,最后他拼尽全力却得到冠军,赢得一双球鞋,才是哥哥最想要的,这比冠军更重要。赢得了比赛的他,居然没有一丝快乐,而只有无尽的悲伤、懊恨。他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回到了家中,见到了妹妹,他几乎已经没有勇气去迎接着妹妹期待的目光。


所以,当我看到小男孩因为不小心跑了第一名而拿不到第三名的奖品——一双给妹妹的小鞋子——而哭泣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真想跳进电影里抱抱他,告诉他:没了那双小鞋子,他和妹妹照样会有个幸福的童年,地球照转,哭过之后,照样是新一天的风轻云淡。


简单的故事,沉默的情感,美丽而清贫的童年,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即便有争吵有贫穷有眼泪,还是依旧美好。故事如片名一样可爱纯真。镜头并非唯美,却异常的朴实细腻,朴实到感觉镜头前的小演员根本没有在演,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生在伊朗社会底层家庭的生活。


他们的善良,纯真,坚强,都是健全的人该有的品质,我们了解苦难以后,会更加懂得珍惜幸福,可以共同品味良善,也可以共同思考社会,读懂生活,而我们唯一不可以做的就是质疑他们的努力与善良。


影片中很多都是现状,导演并没有用夸张的叙事手法来反讽社会,阶级,贫富差距的问题,用叙事风格平静温和,没有一点点的讲究和刻意之举,没有过分渲染底层百姓的不堪,我们既看不到肤浅的励志,或是廉价的同情,也看不到对主人公命运怜悯,看到只是为他们骄傲,看到的是闪烁着生命最初的光芒,朴素且又美好的力量。


我想说,贫穷不是善良的原因,如果我们从不曾善良,我们又如何做到真的富有?


#让我们真正意义上开启人生的高光时刻,我们无论处在哪个阶层,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不是阶层决定,而是内心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