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莽“平反”,由圣人到国贼,理想主义的失败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班固一部《汉书》,字字如刀,王莽篡汉的奸贼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诗篇更是句句诛心,让王莽万世不得翻身。

为王莽“平反”,由圣人到国贼,理想主义的失败


关于王莽的生平,我们只能从《汉书》的记载中抽丝剥茧,一窥究竟了。自古以来,历史都由胜利者书写,所以作为东汉官员的班固对篡汉奸贼自然没有什么好印象,书中极尽挖苦、贬斥之言,将王莽描述成了一个世间少有的大奸大恶之徒,简直比夏桀、商纣还不如,但除了篡汉之外还真的无法举出王莽究竟做出了什么人神共愤之事。

历史上的王莽容貌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班固说他长得嘴大眼红,其丑无比,说话声音嘶哑难听恐怕就言过其实了。以王莽的家世,父母想必是不会丑的,所以王莽遗传的基因不会太差,也不至于丑到班固所说的地步,一切都是为了丑化王莽的形象。

班固说王莽就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只是一个人若是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假仁假义,也确实为难他了。王莽自幼父兄早亡,家中再也没有顶梁柱,从小便尝遍了世态炎凉,与母亲相依为命。不过王莽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饱读诗书,拜当时的学者陈参为师,学习儒家经典,攻读经史,为人谦恭谨慎,待人温文而雅。族中其他子弟,因为王家正得势,不是声色犬马,便是无治国之才,此时的王莽表现出的才能和品行就难能可贵了。

王莽还是一个孩童时便知道悉心侍奉老母,尊敬寡嫂,照顾哥哥留下的侄子。长大后更是对同宗族的长辈尊敬有加,他的伯父王凤病倒时,王莽衣不解带,尝药温汤,侍奉左右,常常累得蓬头垢面。他的孝行被班固认为是假仁假义,是为了上位而进行的伪装。如果真的是一种伪装,我倒觉得比赤裸裸的不守孝道、不尊师长要好得多,况且不是真心而为,怎么能骗过所有人?

王莽入朝为官后,更是谦虚谨慎,以身作则,并且渐渐显露了自己的才能。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去世,王莽接任大司马,自此登上西汉权力的巅峰。一般人在登上高位之后本性便会暴露出来,可王莽依然生活简朴,礼贤下士,每遇天灾,王莽便不再吃肉,还将家中田产和银钱分发出去,当作救灾物资,成为当年的道德楷模。对此班固认为王莽是虚伪小人,只不过是在收买人心。即使是收买人心,如此年复一年,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总比那些敲骨吸髓,食尽民脂民膏之辈要高尚得多。

自古权臣得善终者无几,前朝就有霍光之鉴。此时的王莽要么安心做皇帝之下第一人,等待汉平帝亲政,然后自己身死族灭,要么自立为帝,治国平天下,功耀千秋,王莽选择了后者。人的权力欲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收回了。权力会让人上瘾,也会让人迷失本性。于是,由高于刘姓诸王的“宰衡”,到加“九锡”,再到“居摄”,最后接受“禅让”,登上天子宝座,一步一步,建立新朝。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的肮脏与龌龊,但是自古以来哪个开国帝王不是踏着血山尸海登上皇位的。只不过新朝之后又是东汉,刘氏子孙自然视王莽为贼。

为王莽“平反”,由圣人到国贼,理想主义的失败


为了恢复古礼,王莽征召天下有才能之士,齐聚京师,订制礼法。并且不拘泥于现实,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有着时代的前瞻性,更被有些人戏称为“穿越者”。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大新国。在建立大新国的过程中,王莽一直步步小心,苦心经营。先后杀死自己三个儿子,究竟是大义灭亲,还是沽名钓誉,收买人心,那就见仁见智了。只是一个能为奴仆而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伪君子”,总要比放纵子侄,草菅人命的“真君子”要好吧!至少他为了要维持表面上的伪善,恪守法度,秉公而断。对此班固认为王莽一辈子都在伪装,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王莽一样虚伪一辈子,那么这个社会早就成为古人口中的“大同社会”了。

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西汉末年,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土地兼并严重,登基之后王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制。王莽妄图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推动社会改革,在照顾权贵豪强利益的情况下,为民争利。实行“王田制”,也就是以前的“井田制”,想让天下“耕者有其田”;奴婢改称私属,不许私下买卖;平抑物价,改革币制,将盐、铁、酒、山林河泽收归国有。

每一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他过度地理想化,想照顾各个阶层的利益,但天下已经糜烂,非王莽之力所能够挽回了,结果就是被改革反噬,万劫不复。

为王莽“平反”,由圣人到国贼,理想主义的失败


公元17年,天灾人祸之下,大新国暴发了农民起义,公元23年,王莽被起义军所杀,尸首分离,随行千余人战死,大新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王莽也结束了矛盾的一生。

其实王莽登上帝位以后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顺利向下传承数代,便可以躲过千秋骂名,因为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隋文帝杨坚抢了自己外孙的皇位,成了一代明君;曹操虽无篡位之名,已有篡位之实,因为子孙成为皇帝,后世便能给他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价。而王莽因为国亡身死,不但成为乱臣贼子,还险于桀、纣,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失败。

为王莽“平反”,由圣人到国贼,理想主义的失败


后世史书无不将王莽写作大奸大恶之徒,《汉书》自不必说。班固拿着汉家的俸禄,自然要为汉家执笔,至于班固所写的王莽一生能有几分真,也就交给每位读者自己体会了;其它朝代为统治需要,宣扬忠君思想,自然也容不下这样一个篡国者;后期的文人、士大夫,为了表明自己忠君立场,自然也对王莽大加批判。所以王莽不可能在史书中得到一个真实的评价,即使他真的道德高尚,也必须沽名钓誉;即使他真的谦和恭顺,也必须飞扬跋扈;即使他真的一心为民,也必须假仁假义;即使他真的立志改革,也必须是篡位奸佞。至于历史的真相,早就湮没在刻意的刀笔之下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是一叶落尽秋,一位教育领域创作者,我的文章都是原创,希望我能用自己的表述激起您内心的一丝波澜。如果我的古代名人史给了您一些成长和教育上的帮助,请留言、点赞、加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