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王莽“平反”,由聖人到國賊,理想主義的失敗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班固一部《漢書》,字字如刀,王莽篡漢的奸賊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的詩篇更是句句誅心,讓王莽萬世不得翻身。

為王莽“平反”,由聖人到國賊,理想主義的失敗


關於王莽的生平,我們只能從《漢書》的記載中抽絲剝繭,一窺究竟了。自古以來,歷史都由勝利者書寫,所以作為東漢官員的班固對篡漢奸賊自然沒有什麼好印象,書中極盡挖苦、貶斥之言,將王莽描述成了一個世間少有的大奸大惡之徒,簡直比夏桀、商紂還不如,但除了篡漢之外還真的無法舉出王莽究竟做出了什麼人神共憤之事。

歷史上的王莽容貌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班固說他長得嘴大眼紅,其醜無比,說話聲音嘶啞難聽恐怕就言過其實了。以王莽的家世,父母想必是不會醜的,所以王莽遺傳的基因不會太差,也不至於醜到班固所說的地步,一切都是為了醜化王莽的形象。

班固說王莽就是一個沽名釣譽之輩,只是一個人若是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假仁假義,也確實為難他了。王莽自幼父兄早亡,家中再也沒有頂樑柱,從小便嚐遍了世態炎涼,與母親相依為命。不過王莽卻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飽讀詩書,拜當時的學者陳參為師,學習儒家經典,攻讀經史,為人謙恭謹慎,待人溫文而雅。族中其他子弟,因為王家正得勢,不是聲色犬馬,便是無治國之才,此時的王莽表現出的才能和品行就難能可貴了。

王莽還是一個孩童時便知道悉心侍奉老母,尊敬寡嫂,照顧哥哥留下的侄子。長大後更是對同宗族的長輩尊敬有加,他的伯父王鳳病倒時,王莽衣不解帶,嘗藥溫湯,侍奉左右,常常累得蓬頭垢面。他的孝行被班固認為是假仁假義,是為了上位而進行的偽裝。如果真的是一種偽裝,我倒覺得比赤裸裸的不守孝道、不尊師長要好得多,況且不是真心而為,怎麼能騙過所有人?

王莽入朝為官後,更是謙虛謹慎,以身作則,並且漸漸顯露了自己的才能。公元前8年,大司馬王根去世,王莽接任大司馬,自此登上西漢權力的巔峰。一般人在登上高位之後本性便會暴露出來,可王莽依然生活簡樸,禮賢下士,每遇天災,王莽便不再吃肉,還將家中田產和銀錢分發出去,當作救災物資,成為當年的道德楷模。對此班固認為王莽是虛偽小人,只不過是在收買人心。即使是收買人心,如此年復一年,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總比那些敲骨吸髓,食盡民脂民膏之輩要高尚得多。

自古權臣得善終者無幾,前朝就有霍光之鑑。此時的王莽要麼安心做皇帝之下第一人,等待漢平帝親政,然後自己身死族滅,要麼自立為帝,治國平天下,功耀千秋,王莽選擇了後者。人的權力慾一旦打開,就再也無法收回了。權力會讓人上癮,也會讓人迷失本性。於是,由高於劉姓諸王的“宰衡”,到加“九錫”,再到“居攝”,最後接受“禪讓”,登上天子寶座,一步一步,建立新朝。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的骯髒與齷齪,但是自古以來哪個開國帝王不是踏著血山屍海登上皇位的。只不過新朝之後又是東漢,劉氏子孫自然視王莽為賊。

為王莽“平反”,由聖人到國賊,理想主義的失敗


為了恢復古禮,王莽徵召天下有才能之士,齊聚京師,訂製禮法。並且不拘泥於現實,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有著時代的前瞻性,更被有些人戲稱為“穿越者”。

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大新國。在建立大新國的過程中,王莽一直步步小心,苦心經營。先後殺死自己三個兒子,究竟是大義滅親,還是沽名釣譽,收買人心,那就見仁見智了。只是一個能為奴僕而殺死自己親生兒子的“偽君子”,總要比放縱子侄,草菅人命的“真君子”要好吧!至少他為了要維持表面上的偽善,恪守法度,秉公而斷。對此班固認為王莽一輩子都在偽裝,如果每個人都能像王莽一樣虛偽一輩子,那麼這個社會早就成為古人口中的“大同社會”了。

王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西漢末年,政治黑暗,貪汙成風,土地兼併嚴重,登基之後王莽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制。王莽妄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推動社會改革,在照顧權貴豪強利益的情況下,為民爭利。實行“王田制”,也就是以前的“井田制”,想讓天下“耕者有其田”;奴婢改稱私屬,不許私下買賣;平抑物價,改革幣制,將鹽、鐵、酒、山林河澤收歸國有。

每一項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他過度地理想化,想照顧各個階層的利益,但天下已經糜爛,非王莽之力所能夠挽回了,結果就是被改革反噬,萬劫不復。

為王莽“平反”,由聖人到國賊,理想主義的失敗


公元17年,天災人禍之下,大新國暴發了農民起義,公元23年,王莽被起義軍所殺,屍首分離,隨行千餘人戰死,大新國就這樣落下了帷幕,王莽也結束了矛盾的一生。

其實王莽登上帝位以後可以什麼都不做,只要順利向下傳承數代,便可以躲過千秋罵名,因為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隋文帝楊堅搶了自己外孫的皇位,成了一代明君;曹操雖無篡位之名,已有篡位之實,因為子孫成為皇帝,後世便能給他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而王莽因為國亡身死,不但成為亂臣賊子,還險於桀、紂,不能不說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失敗。

為王莽“平反”,由聖人到國賊,理想主義的失敗


後世史書無不將王莽寫作大奸大惡之徒,《漢書》自不必說。班固拿著漢家的俸祿,自然要為漢家執筆,至於班固所寫的王莽一生能有幾分真,也就交給每位讀者自己體會了;其它朝代為統治需要,宣揚忠君思想,自然也容不下這樣一個篡國者;後期的文人、士大夫,為了表明自己忠君立場,自然也對王莽大加批判。所以王莽不可能在史書中得到一個真實的評價,即使他真的道德高尚,也必須沽名釣譽;即使他真的謙和恭順,也必須飛揚跋扈;即使他真的一心為民,也必須假仁假義;即使他真的立志改革,也必須是篡位奸佞。至於歷史的真相,早就湮沒在刻意的刀筆之下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是一葉落盡秋,一位教育領域創作者,我的文章都是原創,希望我能用自己的表述激起您內心的一絲波瀾。如果我的古代名人史給了您一些成長和教育上的幫助,請留言、點贊、加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